从教的角度浅谈师生比低的弊端和改进措施

时间:2022-04-10 09:34:16

从教的角度浅谈师生比低的弊端和改进措施

摘要:本文从教的角度分析了师生比低引起的一些弊端,并在兼顾学校办学效益的同时提出了克服师生比低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教的角度;师生比;弊端;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85-02

师生比一般表示平均一名专职教师所负担的学生人数,因此人们常常把师生比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效益的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加大,教师的相对数量和教学质量都有所降低,跟不上学生的扩招速度,师生比普遍降低。

一、从教的角度出发,分析师生比低的弊端

师生比低带来一系列问题,从教的角度考虑如下。

1.选修课所占的比重偏小。从国内一些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来看,有些学校的选修课只占到课程总学分的20%~30%。如遇任课教师不足,选修课在执行过程中还经常临时被取消,或直接被变更为必修课以便节约教师资源。由此可见,在任课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实行学分制并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2.教师对教学的指导性减弱。国外大学普遍采用小班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然而在国内高校,无论是素质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还是专业基础课程都常常被安排为大班教学,老师戴着麦克风给上百人讲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大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这种教学形式会大大地降低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吸收度和教师对每位学生学习能力的关注度,这在个体实验、分组实验以及演示性实验的教学效果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教师对教学的指导性减弱必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3.选课、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性不够。在各大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后,选课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一般都是由专业课任课教师给予指导。各个院系针对每个教学班级都相应地安排了一名专业指导教师,也叫本科生导师,专门负责引导学生选课、参与科研课题基础性部分以及对每位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如遇师生比低时,这些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完成科研课题还要同时负责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指导工作,工作繁重就势必导致他们对各项工作有所倾斜,而这种倾斜往往表现在对本科生的选课、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指导性不够,其结果是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选学的知识凌乱,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没能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其就业方向和选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大。

4.教师对教务管理的参与性不够。在师生比较低的情况下,不仅讲师而且副教授甚至教授都必须在搞科研、教学的同时担任本科生导师工作,担任辅导员的老师也工作多样化。有相当一部份老师对学校的教务管理制度不熟悉、不清楚。学生在咨询到如转专业、弹性学习年限、休复学手续等问题时,部分老师或者推诿不知、或者答非所问,不能给予学生适时正确的指导,甚至出现了有的学生直到违纪受学籍处分后才知道违反了教务管理的相关规定。教师参与教务管理的意识不强,对教务管理规定的传达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学分制的实施效果[1]。

二、改进措施

国家用于教育的经费是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这部分费用的合理使用,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算发达,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合理,从微观上讲,就是要使用较少的教育经费培养出最大数量的合格毕业生。或者在培养人数既定的情况下,保证使用最少的费用。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2]。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依靠提高教师的数量来解决师生比低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结构体系、丰富授课形式和内容等等,减少师生比低的不利影响。

1.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减缓基础课、公选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程资源紧张的问题。学分制和选课制紧密相连,其前提条件是学校要开出大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但是很多高校由于师资缺乏、教室资源紧张等原因,使得专业选修课无多余老师可选,公选课只能安排在晚上,重修课程也不能保证每学期开设几个班次供学生选择时间和教师。学生还会因为选课人数已满或与已选课程时间冲突等原因,不能如愿选上自己想选的课。穷则思变,顺势而为。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学校更应该加强课程建设,促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可以考虑部分课程以网络课程为辅的形式开出,上课时间和地点在一定程度上可由学生自行安排。当然教学过程中还要借助视频教学、虚拟仿真、在线讨论、在线答疑、中期检测等一系列手段作为网络教学质量的可靠保障,考核方式既可以延用传统试卷考试方式,也可以采用论文或课程设计的方式[1]。另外,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不仅要包括教学录像、教学大纲、教学进程、电子教材、实验指导、作业习题以及试卷等,还包括各种媒体素材、优秀论文、优秀作品、典型案例、文献资料、相关资源网站等[3]。故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及推广运用是解决基础课、公选课以及专业选修课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

2.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课堂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教师。全面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一般是采用对外聘请和对内培养两种方式。对外聘请来自行业、企业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业人才,作为双师型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校联系行业、企业的重要桥梁,学生拓展就业岗位和机会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行业企业专任教师的进入会带来一系列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企业文化和典型案例。让学生耳目一新[4]。对内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和建立健全对青年教师的帮扶制度,大力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进修活动,与优秀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与企事业单位联合进行的产学研合作中,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程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继续鼓励科研型教师,让他们更多更好地进行学科前沿性研究,同时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创新氛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学生获得更生动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现状、学科前沿并能进行学科前景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3.导师制度建设。我们不能忽视导师给学生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较为频繁的对象之一,并且导师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与学生求学的专业知识是相一致的,这是导师具有的独有特点,这也是学生尊重和信任他们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导师制度非常重要。导师应熟悉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专业指导能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同时应熟悉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关规定,理解学分制的运行机制,知识结构合理。导师制度建设首先要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导师要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专业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和对社会的服务方向,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研究内容;导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习情况规划职业生涯;导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合理地拟定学习计划,根据学习能力合理地选课;导师要主动接纳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给予一定指导;了解学生的学籍管理相关规定,不但在学习而且在生活以及思想上都要给予学生及时而正确的指导等等。教师完成导师工作的情况还应该作为其个人的绩效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4.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告诉我们:在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暨社会组织实习创新的过程中,创新的原动力来自于创新者对超额利益的追求[5]。我们不应该忽略教师作为经济人的社会角色,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教师不可能脱离周围的生存环境而独立存在,因此,他们也有对超额利益追求的需求。

我们要切实加强教师各项工作的年度考核,实行绩效工资改革,教师的工作数量和质量直接与其收入挂钩,工作业绩与其职务晋升挂钩,从而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乐娟,徐峰,吴华英.学分制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5).

[2]赵一栋.合理的师生比例与教育经费的利用效率[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6,(3).

[3]林谋锦.高校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2,(7).

[4]罗小秋.优化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与服务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0,(2).

[5]李春洪.地方高校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以曲靖师范学院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2201,Yjg110310);重庆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0024)

作者简介:王霁(1976-),女,硕士,重庆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讲师;黄伟九(1969-),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成龙(1976-),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学创新教学探讨 下一篇:高中体育高效课堂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