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身体――迟到的时尚生活

时间:2022-04-10 08:30:38

锻炼身体――迟到的时尚生活

作为中国两千多年来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民众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渗透到了每个中国人的头脑中,并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中国人相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需要有知识,有较高的内在素养,至于强健的体魄,有更好,没有也无大碍。翻翻中文原版书,书中描述古代美男子的标准是:白面微须。古往今来,斯文儒雅的“书生”在中国人心里的地位始终是“肌肉男”无法望其项背的。

历史学家钱穆说:文化的优点,便是其缺点所在。

于是,在中国,想考上大学的人比想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多,尽管前者有年龄的限制,后者老少皆宜。

数字里的对比

数字在被用来说明问题时,往往比文字更加简明扼要,一针见血。

第一组数字:投入时间的对比

每周参加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英国为45%;加拿大为48%;芬兰为33%;中国为15.46%。

参加中等强度和高强度体育活动的男女人口比例:英国分别为41%和37%;美国分别为20.10%和14.40%;加拿大分别为40%和28%;中国分别为8.44%和7.74%。

美国大约有70%的人利用闲暇时间从事业余爱好,大约有60%的人认为“业余爱好”是从事某项有具体目的的体育运动。人们认为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和体魄,磨炼人的意志和毅力,还可以振奋人心,激发民族自豪感,团队项目的体育运动会让年轻人学会团结和协作,明白人生的很多基本道理。所以,美国社会上至总统下至平民,都是体育狂热分子。

中国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说自己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66%的学生每天运动时间不到1小时;有20.9%的家长不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第二组数字:健康状况的对比

科学研究证明,缺乏体育锻炼是造成人肥胖、近视、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与2000年相比,我国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2005年,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31.67%,比2000年增加了8.5%;高中生为50%,每百名大学生中有83人视力不好。有人把城市学生的近视率比喻为“像汛期的水位一样居高不下”。

在7到22岁的学生中,超重与肥胖的人数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城市男生2005年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3.25%和11.39%,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1.4%和2.7%;城市女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50.1%和8.72%,分别上升了不到1%。

最能够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肺活量从1985年至今,20多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2004年上海权威部门进行的一项上海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在反映人体速度、耐力、灵敏度和柔韧性等主要体质水平的测试中,无论男女,7至18岁年龄段的平均成绩都比1995年有所下降。与此同时,糖尿病等传统意义上的“成年人疾病”已“现身”15岁以下人群。

如果以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来标定一个人是否爱惜身体,调查显示,在31至40岁黄金年龄段的中国人里,每100人有62人漠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依旧是调查显示,41至45岁年龄段患病率正在迅速增加,主要危险来自高血压、冠心病及肺、肝、肾等主要脏器的慢性病和职业病。

数字读来有些枯燥,生活中让人的神经、情感、心灵无法承受的是身边熟悉的人“英年早逝”,震惊、痛惜之余,面对那原本以为会继续前行代表着一个生命的数字戛然而止,会顿悟:不被呵护的生命失去抵抗力后其实是多么的脆弱。感到无限惋惜的是那份缺失了的护佑――日常的锻炼身体,做起来对每个人来说其实是那么的容易。锻炼身体,不是不能为,是不肯为。

一样的体育,

不一样的态度

与对读书近乎不惜一切代价的投入相比,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和热情都不可同日而语。“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概括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内心对脑力劳动的顶礼膜拜与对强健体魄的不屑一顾。这种认知、观念上的偏差,影响到中国大众的体育意识不强:不仅主动锻炼身体的人口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连法定锻炼身体的时间――学校的体育课也被学生们用各种理由消极逃避。

在美国这个热爱体育的国度里,体育运动已经成为美国人最为热衷的休闲方式,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体育是人生必备常态的意识。与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对体育的轻视相反,美国的学生非常重视体育锻炼,校园内随处可见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几乎每天都有体育比赛,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已成为美国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正是充足的体育课程保证了锻炼时间,美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才会那么好,也才有了很多美国运动员从普通的学校里走向国际赛场。体育运动不仅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甚至也是美国语言的一部分,如果想很好的理解美国语言,你甚至不能不了解一些体育运动,因为有很多十分随意的语言或俚语中有橄榄球、棒球和篮球的一些术语。

在加拿大,人们会在自家的院子里安一个篮球架,以方便每天的锻炼,地方小的人家甚至会将篮球架安在自家院子的大门上。

最全面的收获

体育锻炼是对自身的一项投资,“体育是培养优秀公民最实用、最有效、最有趣的手段”。

智力: 科学家曾经作过一个有趣的试验:500名学生处于不同状态下背诵课文,坐在椅子上背诵课文的学生平均成绩为零;站着不动的学生平均成绩为负5.6分;从40厘米高的台阶跳上跳下运动1分钟后再背诵的平均成绩为正5.5分;跑步后休息2分钟再背诵的平均成绩为正2.7分,跑步3分钟休息3分钟后再背诵的平均成绩为正9.1分;跑步3分钟休息10分钟后再背诵的平均成绩为正0.8分。这个试验证明,适度运动能使人的记忆力处于最佳状态。

身体素质: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而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是通过血液循环供给,所以当人进行体育锻炼时,大脑能够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进而有助于灵活性、反应速度等脑功能的提高;运动最直观的收益是可以减少肌肉内的脂肪堆积,使人体态端正,防止肥胖;能够促进循环系统的功能;能使人的心肌强而有力……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属于常识性的知识,那就是:体育锻炼是一种最好、最简便的增强体能、强壮体魄的方式。

品质素养: 体育锻炼的过程能培养人勇敢、顽强、不怕困难、战胜自我、迎接挑战的意志品质,运动中人们需要交流、沟通,从而学会协作,学会与别人相处,培养了人的团队精神。这些是人超越自身缺陷和不足,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

快乐: 体育锻炼中的快乐不是只属于某一部分人,而是属于每一位参与者。

你可以对京剧不感兴趣,对古琴不感兴趣,对古代历史不感兴趣,对茶艺不感兴趣,但你必须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因为健康的身体是进行上述所有活动的基础和本钱!

如果你热爱生命、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就参加到健身的行列中,只有真正参加到健身活动中,你才能体会到它给你带来的快乐。

受奥运理念的影响,今天中国的时尚界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越来越多的体育锻炼颠覆着传统文化里的“重文轻武”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里需要包括适量的运动内容。

上一篇:分解白糖的小妙招 下一篇:看电脑时眼镜度数要浅一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