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学前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时间:2022-04-10 07:05:45

京族学前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摘 要: 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为进一步认识农村学前教育和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本文就东兴市尾村京族学前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京族学前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尾村学前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尾位于防城港的东兴市,与巫头、山心称为京族三岛,是全国唯一的京族聚居地区。岛上的京族人民主要靠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为生,目前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为富裕的民族之一。而尾因其美丽的风景――金滩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京岛旅游度假村。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我经过访谈调查发现,东兴尾京族农村学前教育与其他民族地区存在共同的问题,同时还有其自身特有的问题。

(一)办园条件简陋,教育观念落后。

从尾村发展的现实来看,虽然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得很好,但是这里总共只有两所幼儿园,且均是由私人投资的民办园,办园形式比较单一。两所幼儿园都是两层的建筑楼,一所采用的是村里的旧办公楼,一所是租用的民房,室内空间狭小、室外活动场所有限。教学设备、儿童娱乐设施严重不足,必要的保洁、消毒设备缺乏,卫生防疫方面存在的隐患比较大。在教育观念上,由于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等原因导致教师大部分是初高中、中职文凭。因此,整体素质较低,教育教学理念落后,从而使得学前教育的实践和效果往往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另外,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教孩子学知识的,因此,他们以孩子在幼儿园是否会了算术题,能写多少生字作为衡量幼儿园办学质量好与坏的标准。据当地幼儿教师反映,尾村的家长多数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他们要求孩子认许多字,那些本来幼儿接触不到的词语也要求幼儿教师教会孩子。不仅孩子压力大,老师压力也大。

(二)幼教师资薄弱,双语教师缺乏。

通过访谈,了解到两所幼儿园都是一个老师带一个班。这一名老师既要注重教育又要管好保育。在这样的情形下,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可想而知。访谈中,我发现该村幼儿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中职、初高中毕业的偏多;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多数是刚毕业的十几二十岁的学生,且没有任何职称。可以说,幼教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偏低。东兴尾京族以京语为母语,普通话不是很常用,幼儿刚入园时只会听说京语。带小班的老师说,平时上课她经常需要用京语和普通话两种语言来教学,其他外地来的老师在教学上就会存在一些困难。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认为尾作为旅游度假村,幼儿应该学习普通话,这样有利于他们与游客交流沟通,也有利于幼儿自身的发展,但老师担心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影响幼儿的学习。

(三)本民族特色缺乏,民族意识不强。

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总人口为2.25万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京族人民从事着海洋捕捞、滩涂养殖、滨海旅游等与大海息息相关的生产劳动,已成为我国人均收入较高的少数民族之一。

据调查发现,尾村当地的两所幼儿园都使用上级指定的材,其中一所幼儿园虽增订了艺术方面的教材,但不具有本民族特色。幼儿园中没有能体现出本民族特色的课程、教材,教师也没有给幼儿讲关于京族的历史、传说、神话之类的内容,只是在京族哈节晚会的时候,为孩子们排练体现京族哈节特色的舞蹈。我随机采访了幼儿园中几个孩子,孩子们多数都不知道自己的民族,也不明白民族是什么,有些稍大一些的孩子知道自己是京族的,但不清楚京族与其他民族有什么区别,不知道民族特色有哪些。

(四)教育活动相对封闭,家园联系不够紧密。

调查表明,为了孩子的安全(幼儿园离海滩很近),幼儿入园后是全封闭的,只能在封闭的室内活动,天气好的时候,老师偶尔会带孩子出去走走。教师与家长见面的机会很少,仅限于家长偶尔来接送孩子的时间。而在接送孩子的这段时间里,一位老师要照看十几二十个孩子,没有时间和家长交流,而家长也很少主动和老师沟通。据一位工作了四年的老师说,她和家长很少交流沟通,从没组织开展过家长会,幼儿园也从没要求开展。平时的教学活动,家长是不参与的,幼儿教师也不知道让家长参与进来做什么。与此同时,家长没有意识到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老师的事情。

二、对策

(一)改善办学条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京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较高。他们认为,尾村有能力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有能力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尾村的两所幼儿园均是民办,以赢利为目的,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此,办园者应充分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同时,每一名幼儿教师也要树立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观念,把幼儿看作是具有发展潜力的独立主体;尊重幼儿爱玩、爱游戏的天性,而不是灌输知识,给予“小学化”的教育。

(二)提高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培养一批优秀双语教师。

农村幼儿园的主办方应秉着为幼儿健康成长、老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因地制宜地对幼儿教师进行特长培训和专业指导,突出本民族幼儿园特色。同时,多吸收幼儿教师,更合理地分配教师到各个班级,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而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派出一位老师参加培训,整个幼儿园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学前双语教育不仅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而且对拓展幼儿思维、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满足幼儿现实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尾作为旅游景区,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访,幼儿与外界交往时会因语言不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从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双语教师尤为重要。

(三)充分利用当地民族特色,培养幼儿民族意识。

京族有许多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根据本民族的特色给孩子们讲一些关于京岛来历的传说、哈节的传统、独弦琴、喃字的故事、京族的生活习俗、京族的特色小吃、海滩美丽的贝壳,等等,老师尤其可利用京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哈节,来开展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民族特色资源,就地取材,提供操作性强的教具、充足的玩具等,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逐步意识到自己的民族和自己民族的特色,从而培养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与归属感。

(四)加强家园合作,整合教育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应加强家园合作,一方面要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创新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通过家园互访、家长接待日、家长座谈会、亲子教育活动等途径,使家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提高科学育儿水平。例如:教师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家长讲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诚恳地邀请家长对幼儿园的管理出谋划策,并参加力所能及的教育教学活动(如独弦琴教学、编织渔网等)。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家园联系,特别是抓住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唤起家长教育孩子的主动意识,使他们自觉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形成教育合力,让教育资源互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总的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应面对困难,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培训,努力提升幼儿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开发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幼儿教学资源,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学前幼儿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芳兰.京族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5).

[2]黄尚茂.万尾京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调查报告[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3]林菁.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我国农村幼教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5,(6).

[4]殷艳娟.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0,(5).

上一篇: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 下一篇:如何抓好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