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里红席 第20期

时间:2022-04-10 05:42:59

“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在胶南市泊里镇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炕上铺红席的习俗,无论娶媳妇还是过年,泊里红席在当地常常是亲戚朋友间互相赠送的高档礼品。实际上,泊里红席的编织和使用,已经在当地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

据史料记载,泊里一带编织红席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传说,战国时期孙膑遭庞渭陷害,流浪并寓居于泊呈一带,生活穷困、身无长物,便用当地老百姓广泛种植的农作物高梁的秸秆,亦称秫秸,劈成篾子,编成席子做炕当被。秫秸原本为白色,因为孙膑膝伤未愈,编席时鲜血滴在席子上顺着席子的纹理流淌,便形成了席子红白相间的颜色。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孙膑,便根据他的方法编织席子铺在炕上,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红席”,编织红席的手艺和在炕上铺席的风俗从那时起便在泊里一带流传开来,世代相袭,一直传承到今天,孙膑也就成为当地席匠心目中尊崇的祖师爷。

泊里红席,俗称秫秸席,因其编织严密、光滑柔软、结实耐用、健康环保,而备受人们喜爱。由于红席的颜色红白相间,色泽鲜艳喜庆,在炕上铺上一领红席趋凶避邪逐渐演变为当地百姓婚庆嫁娶、欢度年节的一种风俗习惯。用高梁经过去根、剔梢、捆坯子、破刮篾子、编隔子和挑席子等多道工序编织而成的泊里红席,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纯手工工艺制品。

39岁的张学明在泊里一带十分有名,由他的一双巧手编织出来的泊里红席曾在泊里镇第一届红赛中被专家评选为第一名,而编织红席也成为张学明农闲之时最主要的工作。“从七八岁的时候,我就跟着姥爷学习编席子,一放学就跑着回家编席子。”年幼的张学明跟着大人学编席子,并不是因为对红席有浓厚的兴趣,而是为了帮助家里多挣几个工分,也许他不曾想过这手艺有一天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没想到自己会成为这一手艺的传承人。“一领席子(1.8米X2.8米)从选料开始,至少需要四到五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得使用小镢头、砍刀、铣刀、刮板、卷尺、大刮刀、小刮刀、破篾子刀、熏罐、硫磺等众多工具。”张明学一边演示着,一边解释红席的道道工序。这看似简单的泊里红席,其编织工序却非常复杂细致,其中更是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泊里红席的原材料是独一无二的,用的是红粟也就是红高梁。每年3月份左右我们会在地里种上,到7月份收割,然后晾干、贮藏、剖割、漂洗等,每年到了冬天农闲时我们再编织。”张学明介绍,编织红席有大大小小36道工序:高梁收割之后,要选不粗不细、等高等宽的劈子,先晾晒一段时间再贮藏,由于晾晒干燥的劈子比较脆易折断,所以在编席子之前要将打好捆的劈子用石块压住,放入水中浸泡8个小时左右,直到泡透,浸水之后的秫秸吸透了水,又能变得柔软光滑,这就是所谓的“泡劈子”。由于红席需要在温度、湿度相对高的地方编织,才能保证柔韧不折断,所以之后的诸多工序都要在当地一种被叫做“地屋子”的半地下室里进行。走进潮湿的“地屋子”里,四周的墙壁和地面都布满了青苔,常年从事红席编织的席匠都患有关节炎。

“破劈子“是将劈子由立面均匀地一劈两半,然后每半再由立面均匀地分成三等份,“破”成0.5cm左右宽的篾子。“破劈子”十分重要

如果宽窄不均匀,编席时就得费时费力地挑选篾子,既影响编席的速度,更影响席子的美观和耐用性:“刮篾子”是将篾子里面的瓤刮净、刮平,直至篾子平滑、光亮:“挑篾子”是要挑出细长、柔软、光滑而且粗细一致的好篾子,这样才能保证编出来的席子色泽明亮而整齐。挑出的篾子要尽快使用,以免篾子再次发硬或发霉、变质;要编出红白相间的效果,必须对天然的红高梁杆进行特殊处理,将篾子蜷缩放入泥罐中,点上硫磺,用罐扣住,熏6个小时左右,经过“熏白篾子”工序,红高梁杆天生的红色就被完全去掉;“起席头”是用比席子的宽度长40cm左右的篾子起头,与席头不同,席里的编织大多采用平纹编织的手法,平纹编织就是以经纬为基础,按照一定规律挑上压下,构成花纹。编织通常从席子的一端开始,取若干条篾子作经条,这几根经条,在席子的编织过程中起着主轴的作用。然后抽出身旁的篾子做纬条,将纬条逐根编入;“编席格”则是根据需要编成各种花样,“送席边”则是重要收尾工作,不仅要修齐茬口,还要将席片反向插好,使之看上去“天衣无缝”。

“席子好不好,一要看篾子编织得是否均匀,纹理是否整齐,好的席子还能兜得住一瓢水。”如今,张学明经过研究和改革,已经能够在席子上编出很多种图案和文字,但质量却是他最注重的:“现在不仅是我们泊里人使用,许多大城市的人都喜欢我们的红席,因为它耐用又环保,无毒无害对人体又有好处,所以质量好,泊里红席常常供不应求。”

曾经十几块钱一领的泊里红席,如今的身价已经达到上千元一领,而这与泊里红席的再次兴起不无关系。漫长岁月里,小小的泊里红席经历了从盛行到衰落到再次盛行的大起大落:19世纪中叶,泊里大集成为方圆百里最大的集贸市场,附近的百姓大多在泊里大集上买卖红席,泊里逐渐成为著名的红席集散中心,“泊里红席”的说法也从那时传起;建国初期,泊里红席曾作为本地土特产品进京参加展览;上世纪80年代,胶南县在泊里镇建立了“红席专业批发市场”,泊里红席也成为青岛又一个民间工艺品的代表。然而,由于编织红席的环境恶劣,加上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渐渐地,从事泊里红席编织的只剩下村中的老年人,这直接影响了泊里红席的发展。2007年9月10日,泊里镇组织成立了青岛泊里红席专业合作社,不仅改善了传统“地屋子”的环境,还组织了从业人员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对红席的传统工艺进行了改造,开发出了一系列适合现代人使用的新品种,使红席由过去农民的“铺火炕”,逐渐成为城里人的时尚床上用品,一改过去的粗糙,实现实用与鉴赏并举,使这一古老产品枯木逢春。

张学明有一个希望,那就是让泊里红席的编织手艺传承下去,“只要有人肯学,我就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张学明这么说着,也这么做着,他一直希望泊里红席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上一篇:太平路.列强登陆点 下一篇:世界杯给谁带来财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