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十一月”,别让心梗有机可乘

时间:2022-04-10 04:25:55

每到换季时节,医院里心脑血管疾病的就诊患者就会急剧增多。

心肌梗死(以下简称心梗)、脑卒中的发生之所以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是因为人体的心血管功能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气温骤降之时,人体各方面的机能难以马上适应,机体免疫力也会下降,很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因此,在季节交替之际,尤其是秋冬、冬春季节更替之时,往往是一些老病号发生或复发心梗、脑卒中等疾病的高峰期,严重者甚至可能发生猝死。

此外,11月份是我国冷空气最活跃的月份之一,其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可达7℃—10℃摄氏度,为一年中变化最大的月份之一,因此又被称为心脑血管病人的“黑色十一月”,尤其需要提高警惕。

做好血压监测

血压的波动会直接诱发心梗、脑卒中、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问题。在秋冬换季时,必须增加血压监测的次数。如果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就需要及时看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一、血压从正常变为不正常。

二、血压变化幅度大。如果只是偶尔一次血压升高,可能没有大问题,但如果在一周内连续几次出现异常,就不应放松警惕。

三、出现不适症状。即使没发现血压变化,但出现了头晕、手脚麻木、胸闷等症状时,也应及时就诊。

需要提醒的是,量血压的次数很有讲究,两类病人应区别对待。刚开始用降压药或正在换药的病人,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一天最好量4次,分别为早晨、上午10点、中午12点、下午3点或5点各一次,每周应监测三四天;而血压、病情均较稳定的病人,每周测两天左右,一天测一两次即可,测量时间也不用固定。除了关注血压外,还应注意观察血糖、血脂的变化。

切忌停药或漏服

临床上,因擅自停药或漏服药物发生心脏突发事件的患者并不少见。换季本来就是“多事时期”,如果不经医生允许,自作主张调整药物用量,可能会导致血压波动——血压过高,会诱发脑出血;过低则会引起心绞痛和脑血栓等。

若服用长效降压药,在服药时间上要求不高。但若是短效药物,在未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前,病人可以选择在起床后立即服用第一次降压药,如果需要第二次服药,则可在下午5点之前。

穿衣比常人厚一层

保暖是预防心梗等心脏突发事件非常关键的一步。换季时,一定要知冷知热,冷了就及时添加衣物,千万别硬扛。心脏病人穿衣要比普通人厚一层。此外,在低温状态下,人体很大部分热量是从头部散发的,因此,戴帽子护好头部就更不可少了。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老病号们一定要密切关注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如果预报会出现降温、刮风等异常天气时,就尽量不要出门,必须外出的就得戴好帽子、围巾、手套等,做好“全副武装”的准备。

太阳升高再出门

晨起锻炼是很多老人的习惯,不过,最近这段时间可得改改了。冬天来临,寒冷给血管带来的冲击,将远远超过你从锻炼中获得的好处。

不管是锻炼还是因事需要外出,都应尽量选择在太阳出来以后,上午10点后至下午4点前较合适,此时阳光比较充足。实际上,有太阳的天气,多出去晒晒是一件有益健康的事情,对降低血压也有帮助。有数据表明,多到户外晒10分钟的太阳,血压可下降6毫米汞柱。而且,人体皮肤经过阳光里的紫外线照射,可使机体产生一种营养素——维生素D3,维生素D3与钙相互影响,可以控制动脉血压。此外,紫外线还有杀毒、促进钙吸收的作用。

上一篇:护胃,首先要“暖胃” 下一篇:长了智齿,到底要不要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