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市卢姓“打新婚”

时间:2022-04-10 02:43:17

坎市卢姓“打新婚”

永定坎市是闽西有名的一个大集镇。卢姓有万人之众,已在此繁衍生息500余年。“打新婚”是他们的独特民俗。

据老一辈人说,卢姓人的五代开基祖――林婆太百年辞世,农历正月十一日出葬。棺木抬到现在的“打新婚”地点,突然天降雷雨;待雨过天霁,抬棺木的人回来,却到处寻觅不到棺木。大家认为,这是天赐婆太的好“风水”,便在此处修筑林婆太坟墓。林婆太年高百岁,儿孙满堂,子孙为取吉利,定于林婆太棺木不见的农历正月十一日为打新婚日,以祈人丁兴旺、美满幸福。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或元宵节,上年结婚的卢姓青年男女便披红挂绿,在一群男女青年的簇拥下,互拉着手,来到林婆太墓地前,由一个多福、多寿、有威望并经大家公推出来的族长给新郎新娘“打新婚”。

“打新婚”开始时,鞭炮齐鸣,雷铳轰响,“十番队”演奏传统优美乐曲;有跳采茶灯的、踩高跷的、舞龙灯的、玩狮子的,十分热闹;观众从十里八村涌来,墓地前人山人海。待用香烛、三牲敬过五代开基祖林婆太后,福寿族长手拿一个打面木槌,逐一在列好队的新郎新娘左肩上轻轻滚打而下,再从下滚打上右肩,边滚打,边讲些祝愿他们夫妇新婚美满、白头到老的吉利话。被木槌滚打过的新郎新娘则向族长敬上一个小红包。不过,族长拿着木槌滚打新郎新娘时,有的新郎新娘故意躲闪,让族长气喘吁吁地追着滚打,逗得围观群众哈哈大笑。

500余年来,这一民俗在此一直流传。

湖坑李氏“作大福” 永定湖坑李姓三年一次“作大福”,远近闻名。在重阳节后农历九月十一至十六日举行的“作大福”是民间的迎神赛会活动,清康熙以前称为“打醮”。

相传明朝末年,瘟疫流行,死者枕藉乡间,村中请道士打醮,无奈瘟魔依旧横行。一日,湖坑有五个小童下河洗澡,突然都跳起神来,一直跳到马额宫前,口中念念有词,说要请保生大帝农历九月十五日出宫降疫,必须先斋戒五日。于是,村民们依此而行,瘟疫得以禳解。为报保生大帝禳灾救民的恩德,每年重阳节后,村民们敬神演戏,以谢神灵,甚是隆重,逐渐演变为三年一次的“作大福”。

临大福之年,农历九月初十,全村开始斋戒。九月十一日,各村的“公王”先到马额宫汇齐。马额宫为一小庙,端立在湖坑集镇西南一缓坡上,因后山如马额,故得名。宫中主供“康太保刘汉公王”神位。

上午9点钟,三声铳响,各路公王依次起轿上路,前往大福场。霎时,鼓乐喧天,火铳、鞭炮震天动地,队伍浩浩荡荡,旌旗遮天蔽日,看热闹的熙熙攘攘。抬神轿的年轻人,黄衣蓝裤,扎红腰带,裹红头巾,一摇一晃地走。吹打的、放铳的、扛大旗的、摇小旗的、抬“故事”的、舞狮的、提香篮的---一村一队,跟着神轿缓缓而行。

大福场设在村中一空地上。东头是神台,神台中置一屏风,屏风为湖坑李姓清代名贤受恩赐之品,屏前为“康太保刘汉公王”神位。西头搭起一座大戏台,南边设有吹唱班和木偶班演出的场所,北面竖起两杆悬着放映电影的银幕。中间是供场,供场上空拉起白布做天幕笼罩着。

大福期间,夜夜演戏,大班戏、木偶戏、电影、唱班,同时献演。大福场上,热闹非常。

上供是大福的重要内容。保生大帝出宫,是大福的高潮。农历九月十五日一早,从坎市迎来的保生大帝,一进入湖坑,就受到隆重礼遇。路上,迎接的喇叭、唢呐、大鼓、锣钹,吹打不停。一到大福场,“三把连”震耳欲聋,鞭炮声此起彼伏,滚滚浓烟中透出杀猪的嚎声,这是开斋戒、行荤腥之祭。各村同时上供,主供全猪、全羊、全鸡、全鸭。供场摆满供桌,供桌上猪头、肝花、鸡、鸭、鱼、酒、米饭、糖果、水果,应有尽有。各家妇女在此大显身手:上供的鸡鸭各有不同的造形,盘中的米饭反堆叠得像宝塔,杂色的糖果在盘上拼出“福禄寿全”吉祥图案,般般可见巧妇匠心与妙手,真乃“千双巧手竞技艺,一片诚心敬神灵”。

如今,作大福这种古老的风俗也逐渐发生变化,除了祈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外,加强乡亲情谊、鼓励勤劳致富、唤起海外游子回乡寻根的愿望,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上一篇:“毕婚族”,我拿婚姻赌明天? 下一篇:女性为什么惹不起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