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贴你心中的“春联”

时间:2022-04-10 02:12:22

夜长了,雾浓了,日短了,渐感寒意。正值午后,慵懒的阳光透过天窗溢进来,暖暖的,甚是惬意。想来年关逼近,顿时心生彷徨,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弥漫心头,莫名的心绪蔓延开来。

这是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第六年,也即将是孩子们收获的一年。纵然有再多的不舍,分离也会如期而至,往后的岁月里也只能守着点点滴滴的回忆而流逝……

蓦然,耳畔响起了“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稚嫩、悠扬、美好。管老师带着孩子们唱起了一联又一联春天的对子。身处如此喜庆向上的氛围中,我还有什么理由忸怩、伤感呢?

整理好心情,我要好好聆听管老师的《春联》一课。从没想到一篇趣味性不强的课文,竟然可以上得有滋有味,学生在课上学到众多习作的方法。

课文是说明文,说明春联这样独具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事物。采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例子,介绍春联的作用和特点,让孩子们在读中感受到春联的对仗美和韵律美,从而不露痕迹地彰显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勃勃生机。

管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指向写作的阅读,给孩子们种植了一颗美好的种子,我想随着岁月的流转,它会生根发芽,壮大起来。明天的明天,你会看到一批热爱写作、敢于表达的热血青年。那时,作为老师的你,心底怎能不升腾起满满的感动和欣慰呢?管老师的课给我带来很多关于阅读课的思考。

一、究竟读什么

曾几何时,我们固执地认为,阅读阅读,就应该做到充分地读,一遍不行,就再读。没错,在读中,学生自然可以知道文本的内容是什么;在读中,也自然而然领悟到作者所传递的情感。但是不是真的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朗读,即便非要朗读,又读什么呢?管老师的课实实在在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正如《春联》一课,他没有纠结于哪一个字眼,好像非要从某个字眼去硬生生抠出老师们所谓难度和深度的理解。管老师就像一个统领千军万马的将领一样,才不会泥泞于什么细节,而是注重结果,能打赢战役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老师们,就让那些碎枝末叶,随流水飘向远方,化为春泥更护花吧。

课上,你会听到孩子们读一联又一联的对子,“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这是春天的美好;“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又是对祖国欣欣向荣的赞颂;“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劳动人民最是可爱和朴素;“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未来的幸福生活令人向往直至陶醉。

一朵傻傻的笑容,激起心底沉睡多年的涟漪,一圈,又一圈。往昔,教学《春联》一课时,我就和春联的含义死磕,绞尽脑汁地设计方案,营造氛围,自以为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含情脉脉,时而启发诱导,孩子们会被我带进渲染的意境之中。可曾料想,孩子们心生厌恶,你没看那眉头紧锁的,甚是一个又一个的科举考生,十年寒窗却还是无法预料能否“高中”。

老师们,在孩子们还没变成痴傻的“范进”之前,赶紧转换思路,不要再和你所认为的文眼死磕硬绊了,不要再沉浸于自己营造的或慷慨、或诗意、或浪漫的意境中,那只是你一个人的“桃花源”罢了,顾影自怜,徒增伤感又为哪般。

顺着这个思路,何不重新设计过往的教学思路呢?再这样故步自封,只会在井底看到头顶的一片天。

不久前,上了一堂《安塞腰鼓》的公开课,现在想来也有不当之处。上完以后我还沾沾自喜,以为学生在看似热闹的“吹吹打打”中,锻炼了一定的语文能力。殊不知很多的朗读都是无效的,比方说“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样极富感染力的短句子,学生边读边想象,确实在读中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壮观与火烈。但是仅限于此吗?难道这样的舞蹈场面不是黄土高原人民舞出来的吗?不是这样一群群茂腾腾的后生,不是黄土高原给了他们那样坚韧的性格,又怎会爆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舞蹈呢?

想来这样的朗读是根本没有效果的。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会很好地利用视频这样感官的资料,让孩子们有效朗读,也不枉费孩子们那份专注和投入啊!

二、读是为什么

与此同时,你有没有想过,读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培养语言感觉,还是提高说话能力,抑或是增强记忆力,我们似乎能找到一百种阅读的目的。但是管老师为我们指出阅读应该指向写作,这倒是非常新鲜的。

是啊,我们要孩子们阅读,还不是想让他们会写?写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故事。那么,在阅读课上,就应抛弃一些浮夸飘缈,定位在如何写作上。

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在生活中训练,得到锤炼。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会随着阅历沉积而丰富起来。孩子们的情感可以在绘画、影视中得到熏陶。但是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就只能在语文课上得到规范正确的指导,我们应该将学会写作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这是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

管老师用实实在在的讲课为我们示范了阅读课可以指向写作。如,在说明春联的作用时,课文用了四句春联作为例子,让学生在读中明了想要说明一样事物,最简单直观的办法就是举例子。但管老师还不止于此,既然是举例子,那能不能替换掉这些例子,显然是可以的。于是我们的耳畔响起了孩子们自己创作的语言文字,这就调动了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这种主观能动性要比他们弄明白春联的意思,更有益处。因为在替换的过程中,尝到了创作的成功和。我相信只要长年累月这样积累,孩子们一定觉得写作很自然,很随性,也一定会爱上写作。

那么既然是举例子,为什么在说明春联对仗这个特点时,只举了一个例子,而不是前文说明作用时的四个呢?这个环节,给了我一个霹雳,或许这就是特级教师特级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小细节,我们不曾细细想过,或者根本没有在意过,谁会在意那纷飞的樱花瓣,是不是还留恋着滋养它的大树。

孩子们在管老师的引导下自然努力思考,最终明晓:说明特点一个例子足矣,“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已经可以把春联对仗这一特点说清楚,这就够了,再多,岂不有卖弄文采之嫌。你看,简单一个引导,孩子们今后写作中,一定能做到如何恰当选材,合理布局。这真是受益终身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当然,我想一堂语文课真正指向写作,也要分清体裁,有些文本适合,有些文本可能暂时不适合。

比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作者实用家乡灞河边柳树极易生长,生活道路极其平坦,来和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命运坎坷和顽强抗争做对比,突出青海高原柳的毅力和韧劲,这种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孩子们容易学习。

“那蒲公英没有牡丹的光鲜艳丽,也没有荷花的亭亭玉立,而是极其朴实,用轻盈的身姿默默地装点着大地的一角。”这样的语句就出自班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你看,是不是将对比衬托的手法运用得非常精妙与准确呢?

诚然,这点较为容易,但,这一课中大量的联想是孩子们暂时学不精当的。可能他们在朗读中也能理解到作者用合乎情理的想象是为了将青海高原柳为保存生命所付出的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写得更加深入,但是这样的联想必定是建立在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阅历中的。我想孩子们还小,面对一轮月、一株草、一阵风、一片叶、一沟渠、一座山……他们未必就会产生情感:或思念,或感恩,或怜惜,或敬畏。只有岁月的洗涤、生活的磨炼,才会将人的心智、情感打磨得更加柔和,愈发细腻。正如一块玉石,只有精心雕琢才能成就美玉,否则也只能是一块普通石头,尘封在泥土中千千年年。

大红的春联已经张贴在家家户户,热闹,喜庆。由管老师《春联》所带来的“指向写作的阅读”也“张贴”在我的心口,熨帖在你的心头。很久,很久……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

上一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分析 下一篇: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