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变通”

时间:2022-04-10 01:56:39

新理念下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变通”

摘 要: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加强小学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改革,应当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变通模式,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将学生培养为自由生长的、有生命的人,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中心 以人为本 球形开放

现代教育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改革。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育应以创新性课堂教学为契机,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语文课堂教学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功能,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呢,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投石激浪。

一、变“知识中心”的课堂教学为“学生中心”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曾经我们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知识为中心,忽视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忽视对知识的创新教育。如今,这种强调知识的学术性和权威性的做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是教材难以包容的“活”的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关注客观的、系统的学科知识,更要关注那些主观的、情境化了的个人知识、生活经验。

再从知识发展来看,当代知识观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是学习者“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知识,使知识成为自己的有机部分,嵌入已有的认知体系之中”的过程,同时“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生成过程”是“个体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地建构新经验的过程,是师生开展对话、进行视野融合而生成新的意义”的过程。教学不应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是教师借助教材知识、利用教材知识为学生创造一个经历、一种体验,让学生在这经历、体验中生成知识的过程。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说话题:“你若是梅花,在这山花烂漫、百花争艳的春天里,你会怎么想呢?”他为什么要设计这一问呢?按理说,顺应第一段的教学,接着上一段的赞美之情,学生从一个“笑”字能很快地悟出梅花在“丛中笑”,这是一种欢笑,一种欣慰之笑。但是,这种“悟”多少带有“虚假”的成分。其实,悟梅花报春却不争春、不居功自傲的博怀和崇高精神与悟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相比,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这儿的设计先进行角色转换,联系整首词,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在争奇斗艳的百花丛中的梅花,谈谈自己当时的心情。这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各抒己见、相互对话的平台。在交流中,学生有正面的意见,像词中的梅花一样为自己唤来了这美好的春天而感到欣慰,为唤醒了百花而高兴,为自己战胜严寒又为春天增添美丽而欢笑;也有反面的意见,会因为自己历经了险恶迎来了春天而没有其他的花逗人爱而感到沮丧,会因为得不到别人的夸奖而嫉妒、怨恨其他的花而感到不快。然后通过品味词中的“笑”意,利用教材中梅花报春不争春、不居功自傲的博怀和崇高精神给学生以价值观上的引领,使学生在感受梅花崇高精神的同时,受到教育,提升道德。

语文课标指出:“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位老师给予了学生对教材知识“自悟”的时间、机会和情景,也就是给了学生一个知识内化的空间,变“知识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中心”的教学。

二、变“以书为本”的课堂教学为“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陷入“书本中心”误区——心中有书,目中无人。课堂教学就是为人的主动的全面发展服务,让书本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教材文本不是教学的中心所在,不是教学的蓝本,只是一个凭借、一种资源。教师应该是教材的加工者、开发者、创新者,还学生以教学的中心地位,要求教学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需要、成长提高为归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立均要站在学生发展、学生成长的立场来考虑,体现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书为本的新理念。

有位老师在上《从南方飞回来的天鹅》一课时就充分利用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多方面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下面是师生交往互动的片断: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体会,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

生:我觉得天鹅爱动脑筋。你看它们聚在一起“谈论冰层有多厚”,思考“没吃的怎么办”,遇到困难能积极想办法。

师:只有肯动脑筋,才能解决问题。你给大家读读有关的段落,我们共同体会这种精神吧?

生:我觉得老天鹅很勇敢。面对那么厚的冰,一次次扑打,这样也许会弄伤身体,可它一点都不怕。

师:谁能像天鹅一样勇敢,站起来读出“勇敢”的意味来。

师:读得真不错。老师都被你和天鹅的勇敢感动了。

生:我给她补充。除了勇敢,它还很顽强,你看它“盯住一个地方一次又一次地扑打”就说明了这一点。

师:是这样。没有顽强的靠毅力,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大家再读这段,体会什么叫“顽强”吧。

生:我认为是强烈的母爱让老天鹅这样做的,也许她是这群天鹅的母亲。我妈妈为了我们就是这样,多大的苦都能吃。

师:××能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天鹅的行为,真会学习。

生:这群天鹅还很团结。从第六自然段中能看出来。(读这段)

师:那我们团结起来齐读这一段吧。

师:真是团结力量大呀,你们团结起来读得又干脆又洪亮。

生:从最后一段看出,猎人才是最值得学习的……

师:是应该向猎人学习。如果人人能保护我们的动物朋友,那该多好。

从上述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不难看出,学生已了解了课文中蕴藏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新课标》强调:“解读文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文本的内涵往往不是唯一的,而是多义的。老师正是给予了学生这种尊重,使学生成了文本开发的主体,成了知识、情感的主体,变“以书为本”的课堂教学为“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

三、变“线形单一”的教学为“球形开放”的教学。

长期以来形成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线形单一”的教学,它注重繁琐的课文分析,主要表现为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记。而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则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变口若悬河的单一讲授者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球形开放空间。

变线形单一性的课堂教学为球形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就要打破课内外结构,横跨学科界限,构建小语课堂球形开放性教学模式。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实行球形开放性教学模式,对教材的处理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增减,做到因材施教。

以《从南方飞回来的天鹅》一课为例,课前老师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任务:“先自读课文,为帮助理解,你准备搜集哪些相关的资料?想办法完成。”在两三天的准备过程中,有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天鹅的习性;有的通过访问他人,知道有关候鸟的知识;还有的借助观察,认识家鹅的特点……从学生的记录和汇报看,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也很认真。这种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实践,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完课文后,老师根据这个单元的内容又安排了拓展延伸活动。她让学生搜集有关动物的趣事(包括神话、传说,童话),利用活动课时间召开“动物趣谈”故事会。学生搜集了《公鸡让食》等十几个有趣的小故事,通过搜集、整理、演讲、评说一系列综合实践,让学生学用语文的能力再次得到提升。

从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线形单一的接受,而是在文本的基础上球形开放的有意义的知识发散;教学过程不是一种从教材到教师、再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信息传递,而是学生、教师、教材及环境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更是一种师生之间共同探究、发展的过程。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加强小学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改革,应当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将学生培养为自由生长有生命的人,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学习有道,复习有法 下一篇: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