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R:奔走于资本王国的私人金融巨头

时间:2022-04-08 05:45:07

KKR:奔走于资本王国的私人金融巨头

紧追着黑石集团IPO(首次公开募股)的铿锵脚步,华尔街另一个私人金融巨头科尔伯格-克拉维斯公司(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简称KKR)也已吹响进军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号角。这一全球最大也是历时最为悠久的私募股权公司不仅用自己斐然的并购业绩持续创造着资本发酵的传奇,而且还不断冲击未来一个又一个新的市场目标。

时势造英雄

对于许多美国企业而言,纽约道琼斯股市在20世纪70年代持续上演的坍塌悲剧肯定是一场空前的灾难,但它在KKR的备忘录中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面对大量公司在股灾面前不得不廉价变卖自己的疯狂浪潮,克拉维斯(Henry Kravis)和表兄罗伯茨(George Roberts)找到自己的业务导师科尔伯格(Jerome Kohlberg),提出共同创建一个新公司,以趁机收购那些奄奄一息的目标企业。

1976年,KKR在距离贝尔斯登不到500米的地方挂牌成立。1987年,科尔伯格由于身体状况正式退出KKR。

克拉维斯兄弟努力维持着KKR的正常运转。值得庆幸的是,科尔伯格退出的次年,KKR在收购Storer Communications有线电视公司过程中,在投资仅为250万美元的情况下获得了惊人的2300万美元管理费,而且当时并没有人站出来质疑这种收费方式的逻辑。紧接着,KKR又在成功收购Beatrice的交易中得到了4500万美元的管理费。一边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公司尽情揽入怀抱,另一边飞快地数着不菲的劳务费进账――克拉维斯兄弟凭借着这种轻松赚大钱的方式在接下来的30余年中将KKR推到私人股权王国的至尊位置。

目前,从公共养老金到金融机构,从保险公司到大学基金,无数财大气粗的投资者都密集地簇拥在KKR的周围。与此相对应,从成立至今,KKR累计完成了近150项私募投资,交易总额达到2700亿美元。至于KKR从投资对象中得到了多少回报,英国《金融时报》的估算是不下800亿美元。KKR也由此占据了《财富》500强第55名的显赫位置。

玩转杠杆并购

杠杆并购(Leveraged Buyout,简称LBO)在如今的资本市场中已司空见惯,KKR就是这种市场力量的创造者和最大成就者。资料表明,作为国际上最著名的杠杆收购公司,KKR已主持或支持了全球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10大杠杆收购活动中的6项。

杠杆收购的最大阻力往往来源于目标企业的管理层和股东,对此,KKR表现出了其他企业所没有的慷慨。在收购劲霸电池的过程中,该企业35位经理共投入630万美元购买股份,而KKR给每一股分配5份股票期权,这让劲霸电池的管理者拥有公司9.85%的股权,从而大大出乎管理层的意料,最终KKR击败所有竞购对手将劲霸揽入怀抱。同样,为了将世界著名的接插件制造商安费诺公司收归麾下,KKR在收购方案中不仅让原公司4名高级执行官进入管理层,而且还承诺在合并后给予数量不等的股票期权,同时对于所有的安费诺公司的股东,KKR答应以高出收购当天3美元/股的价格将股票变现。

失败中强身

在风云跌宕和充满诡谲的资本市场,KKR也曾摔得遍体鳞伤。但是,磨难与痛苦能让KKR变得更加清醒与理智。由于对投资方向的判断失误,KKR将筹集的1993年基金和1996年基金全部投在体育用品公司斯伯丁身上,结果KKR 投入的6.74亿美元资金90%都血本无归。无独有偶,在1997年收购行业疯狂迷恋电影放映公司的时候,KKR也用巨额收购帝王戏院,但不久之后人们开始发疯般地建设新影院,过度竞争导致了帝王戏院的破产。为此,KKR付出了高达10亿美元的权益损失,创下时至今日收购行业的最高纪录。

被反复击伤的KKR停下激进的脚步开始深刻地自省与变革。变革的第一步,是放弃了由创业巨头全盘掌控的决策模式,建立了一个由6位合伙人组成的投资委员会负责投资决策。接下来成立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投资组合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详细审议KKR投资的各个公司的业绩、经营状况以及可能的销路。

KKR的第二项变革就是成立了11个产业小组。每个小组包括一个合伙人、一个执行董事、一个准合伙人和一个分析人员。该小组的任务之一是不间断地考察有可能产生廉价投资机会的冷门行业。

KKR的第三项变革,即百天计划,也起到重大作用。这是一项在获得某个公司的控制权之后立即付诸实施的计划(之后便一个接一个地推行这种百天计划)。这类计划可能提出一套新的标准。例如,在准备收购加拿大的黄页集团时,KKR发现该公司的许多销售人员每天一般才打两个销售电话,于是在收购该公司后便立即实施了要求打更多电话的新标准。黄页集团非常成功,经营业绩扶摇直上,为KKR创下了146%的内部收益率纪录。

国际化扩张

加拿大是KKR国际化的第一站。自从在1995年撒下第一笔资金收购了当地统一保险集团后,KKR在加拿大相继完成了4项投资,动用资本近20亿美元,而且,这些交易都是与当地的伙伴合作进行的。

在欧洲,KKR的动作要远大于其在加拿大的投资规模。目前,KKR在伦敦和巴黎分别设有自己的办公室,成立和募集了两支基金,专门拓展当地的投资业务。从进入欧洲至今,KKR在21家欧洲公司当中的累计股权投资总额超过了68亿美元。

亚洲也是KKR的投资热点。两年前,KKR在香港和东京设立亚洲办事处的同时,已经获得了韩国三星人寿保险高达18%的股份。KKR在亚洲地区的总成交值达70亿美元,不仅如此,一支规模约为40亿美元的亚洲收购基金也已成立。据悉,该支基金除部分投资于澳洲之外,重点将投向日本和大中华地区。

中国已经成为了KKR最为重要的投资对象。不过,与凯雷等私人股权公司在中国大肆圈田置地所不同,KKR则大规模地进行人力资本的高端布局。仅在2006年,KKR就一口气挖来了摩根士丹利原董事总经理兼亚洲投资部联席主管刘海峰和摩根大通亚洲投资部合伙人路明,二人双双被委任为董事总经理并常驻香港,负责领导KKR在中国的投资活动。不仅如此,在取得了汇丰控股集团原主席庞・约翰的积极加盟后,KKR还特意委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和中国网通前CEO田溯宁为其中国资深顾问。KKR不遗余力地搜罗这些熟悉中国的顶尖企业家,对中国市场可谓深谋远虑。(摘自2007年7月4日《中国信息报》)

上一篇:欧盟向“邮老大”开刀 下一篇:越南七大“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