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概念之匡正

时间:2022-04-08 06:05:35

“DV”概念之匡正

时下,DV机已经成了普通家庭日常消费的热门商品之一,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利用DV机拍摄个人的视频影像。平常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提起“DV”一词,可是说到“DV”这两个字母的具体含义时却鲜有人能够说得上来。笔者曾随机提问过周围一些朋友:“什么是DV?”听到的回答大部分指向了小型家用数码摄像机,也有一少部分人在提到小型数码摄像机之余把理解延伸到了利用这类摄像机拍摄出来的DV作品。而这些被问及的人里面有很多是影视类的学生。因此有必要对DV的概念进行一些讨论,以扩展我们以往对DV概念粗浅的认识。对一个专业事物进行多方面的认识,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

一、DV概念的提出

在摄像机数字化之前家用摄像机领域采用模拟信号的记录方式,在记录制式上主要是VHS系统(JVC公司开发)和8mm系统(索尼为对抗JVC的VHS系统1983年联合其他厂商制定)之间的竞争。虽然8mm系列摄像机比起VHS摄像机来说体积小更为轻便,但是由于8mm系统并没有实现实质性的技术飞跃,水平解像力还是较低,再加上它的开发要晚于VHS系统,VHS系统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远胜于8mm系统,所以经过十几年的混战后谁也没能取代谁为市场规定一个统一的制式标准,这给节目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模拟时代在家用录像市场上VHS系统与8mm系统二者共存。进入数字化时代,为了避免再出现VHS系统与8mm系统竞争的局面,世界各大公司共同制定了家用数字录像系统的制式――“DV”由此诞生。

DV是DigitalVideo的缩写,译成中文就是“数字视频”的意思,它是由索尼(SONY)、松下(PANASONIC)、胜利(JVC)、夏普(SHARP)、东芝(TOSHIBA)和佳能(CANON)等多家著名电器公司联合发起的“高清晰数字录像机协会”(HD Digital VCR Conference)组织制定的一种针对家用的数字视频格式,它是一个关于视频图像和音频信号压缩记录的技术标准。1995年索尼和松下公司分别推出了它们各自的DV格式的数码摄像机DCR―VX1000E(索尼)与EZ1(松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把DV作为数码摄像机的代名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DV机。虽然从DigitalVideo这个层面来讲,DV可以代表所有的数字摄像机,但这还是值得商榷的。数码摄像机是相对于模拟摄像机而言的,它对图像信号的扫描、变换、传输均采用数字技术进行,同时记录、保存、输出也都是数字信号。但是从视频格式来说它又包括数字Betacam机、Betacam SX数字机、Digital―S数字机、DVCAM机、DVCPRO机、Digital 8数字机、DV格式的数字机以及后来各种高清制式的数字录像机。然而严谨一点,根据高清晰数字录像机协会最初的意愿,从数字视频压缩技术本身来讲“DV”应当专指那些采用DV格式压缩信号的摄像机以及在DV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针对专业摄像机领域而开发的DVCAM机和DVCPRO机,而不是不加区分地涵括所有类型的数字化摄录一体机。

二、对DV概念认识的延展

如果对“DV”这两个字母所代表意义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则不免有些狭隘。DV不只是个单一的技术标准或者人们日常生活里常见的摄录一体机,还应当具有以下一些延展的意思:

1.一种个人化的摄录设备。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称的DV机更偏重于家庭化的、个人化的摄像机,虽然DV机可以用来统称所有类型的数字摄像机,但是人们经常说起的DV不把那些价位高、性能卓越、用途广泛的大型广播级摄像机包括在内。DV在一开始就是针对家庭用户而开发的,但是现在它已经超出了家庭的范围,很多个人影像工作者也喜欢利用DV拍摄自己的个人作品,另外电视台现在也倾向采用DV或者DVCAM等轻便化的机型拍摄新闻以适应新闻快速反应的要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DV应该具有个人化、小型化摄录一体机的含义。

2.一种个人化的小型制作系统。相对应于小型、轻便的摄录设备就有适合它们特点的后期编辑系统。如果把家用摄像机拍摄的视频素材用在大型的网络化编辑系统中制作自然是不现实的,一来这种专业程度极高的编辑制作系统不是一般个人所能承担的;二来对家庭视频记录或者个人作品而言这样的高端专业系统也显得资源浪费。DV的制作系统是建立在个人计算机基础之上的主要由AdobePremiere、苹果公司的FinalCutPro等编辑软件来构成的小型制作系统。这样的个人化制作系统基本由一台配置较高的电脑、一张1394采集卡(较为高级的板卡结合它专门的软件可以添加较多的特效及其他功能)、非线性编辑软件(AdobePremiere、Avid等)、编辑录像机(或刻录机及刻录软件)等构成。

3.一种影像制作方式和风格。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DV还具有一种有别于传统电视台制作和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商业化制作的个人化制作风格的意思。DV最突出的特点是小型化和个人化,有时候一部DV作品的导演一个人就包揽了编剧、摄像、制作等多项分工,这和传统的电视台制作或者分工明确的专业程度很高的剧组制作的方式和风格全然不同。电视台和影视剧组背后有强大的财源支撑,它们可以购进昂贵的摄影器材制作出画面唯美景深效果明显的影像,它们拥有先进的摇臂等辅助器械拍摄出复杂的升降摇移运动镜头,漂亮的运动使得影像画面更加精美。财力的支持还让它们能请得起专业的计算机特技制作团队为它们的作品加上些不可思议的特殊效果。而以DV拍摄的朋友们就没有这么多的钱去追求这些效果,他们大多拍些纪实性质和实验性质的影片,即使是剧情片画面质量也赶不上专业化程度很高的那些作品,他们的取胜之道就是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人化视角与见解,呈现出自己个人的艺术风格,而不是去寻求炫目的视觉冲击。

4.民间化的独立制片体系。虽然DV不是划定独立制片与体制内制片的依据,虽然独立制片的历史比DV的历史要长,虽然独立制片并不全部采用DV制式,但是DV的出现极大地释放了那批独立制片人的激情,低投入高品质,他们何乐而不为呢。与官方制片体系不同,独立制片的资金有限,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去购买或者租赁大型机器,DV则恰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成本,使得越来越多的个人可以跨入独立影像这个门槛。吴文光、杨荔娜、王兵等这些出色的独立影像工作者都是用DV机拍出了他们最优秀的作品。现在,独立制片人采用小型DV机来拍摄个人作品已经成了大势所趋。DV的出现壮大了独立制片人队伍,从技术条件上促进了独立制片的发展。DV在此意义上又代表了一种民间化的独立影像以及从这个意义面出发所涉及到的非官方的体制外的独立制片体系。

5.大众文化形式之一。对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叙述,这里没必要一一罗列,但相通的是文化必和人类社会及生活相关,是一个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复杂体系,正如罗杰・基辛所言:“文化是作为把人类群体与他们的生态结合起来的社会的传播者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群居和政治组织的方式,以及和实践。”而我们要讨论的DV正是当下人们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用DV记录下我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我们用DV讲述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不止如此,人们还把DV影像上传到网络,通过电视机构播出,使更多的人来分享它。“DV”一词已是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的一个集体社会行为,已经成为集体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DV已经进入作为文化象征的高等院校,一时引得年轻学生热情高涨,更带来了众多DV大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景象。因此,DV既是个人化的,又是一种超越个人化的集体的文化形式。

6.传播方式之一。既然DV是一种人类文化形式,那么它自然而然地具有传播介质的属性。有人认为DV是一种小众化的传播方式,因为个人化的风格内容必然不为社会大多数受众所接受,它们面向具有相同生命体悟的小范围的接受个体。但是现在多家电视台都面向民间DV爱好者开设了专门的DV栏目,例如北京电视台开设了“都市阳光・DV生活”栏目、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DV365”栏目、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的“DV观察”栏目等。个人化的DV作品进入了大众传播媒介,已不是它最初的一些爱好者聚会放映观看的传播途径了。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又能让一些DV影像成为一个时期内社会大众的谈资。无论如何,DV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传播形态,普通大众已不再是一味只接收占话语主导地位的大众媒介信息灌输的信宿位置,他们反过来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信源。这是一种传播话语权结构的改变。

三、DV――个人化的作品

尽管对DV我们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但是所有这些概念都必须通过DV影像来承载,也就是说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具体的DV作品上。利用我们自己手中的DV机可以制作多种类型的作品:你可以像纽约街头上的游客那样幸运地记录下“9・11”事件飞机撞击双子楼这样的独家新闻画面;你也可以用它如杨荔娜制作《老头》和吴文光制作《江湖》一样制作出一部纪实性的DV片;当然,你还可以按照编写好的剧本来拍摄一部剧情短片(贾樟柯的《任逍遥》就是用DV拍出来的)。无论对DV概念有多少种理解,而不从实际做起制作出一部实在的DV作品,则未免有些高谈阔论了。脱离了影像文本本身来谈论抽象的概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在谈及DV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与其物质形式和技术相对应的作品文本,这种文本是非工业产品的个人艺术品。DV技术的革命性意义正存在于破除长久以来影像生产制作的垄断,使个人化的民间影像有了自由表达的空间。

“DV”这两个字母最初表示的是一个技术标准,但现在它已远远超出了技术范围。DV是一个概念群,对它的理解最重要的是从个人化的影像这个角度去把握。这里只是提供给大家一个理解的参照,绝不是说它的含义仅限于此。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上一篇:新闻报道中尽量少用模糊语言 下一篇:再谈新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