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诵读―品鉴”三步上好语文课

时间:2022-04-08 03:11:29

“预习―诵读―品鉴”三步上好语文课

在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时,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语文老师就是“满堂灌”,一个一个的问题,老师列出来,老师再按照教参,把答案念出来,学生一个个不停地记录,然后再不停地背答案,那时,感觉语文课就是这样,也应该这样;后来,我成了一名语文教师,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是模仿老师的教法,也有过“满堂灌”,最后,老师越教越烦,学生越学越厌,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再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老师的带领下,一个个学生在讨论,课堂更多的是议论声,甚至争吵声。

在很多次教研活动中,我们都提出“做一个会思考的语文教师”。有时,我就不断的问自己,现在的课堂是否就是最理想的课堂?是否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本真?古代的一位位国学的鸿儒,在给他的弟子授课时,他的弟子是否也是不断的记录,不断的背答案,抑或不断的讨论?我想找到答案……

我深信: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有赖于他读了多少书并在脑子里留下了多少。我相信语文诵读和品鉴很重要。

语文课“预习―诵读―品鉴”三步教学法,在这三个步骤中,预习环节是基础,诵读是核心,品鉴是升华。在运用过程中,我抓住诵读牢牢不放,通过形式不一的试读、听读、再读、诵读,让学生的朗读和理解梯次推进,让诵读充当了预习和品鉴的纽带和桥梁。

(一)、预习环节:

1、“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在开展学生预习活动前,以备课组为单位,任课教师集体编印学科预习方法指导提纲,内容包括年级学科特点、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类、预习内容及目标,预习方法及步骤等学生人手一份,任课教师利用上课时间进行具体指导,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预习什么,怎样预习。

2、课前预习:在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针对周预习笔记,对第二天所学内容进行有重点的预习,该环节要求学生明确在第二天课堂上要向老师问什么,跟学生讨论什么问题。对特别难理解的问题,第二天在学科上课前,有学生本人写在黑板上。这样教师就能及时掌握学情信息,有针对性的导学。

3、预习检测:为更好的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更为了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的习惯,每堂新授课,对学生预习的检测必不可少。方式多样:可以多媒体展示检测题,以全体学生小测的形式;可以组长出题,异组互测的形式;也可以抽查几个同学,我更多的是让学生以“知识树”的形式展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诵读环节:

1、初读文章:根据预习对课文的初步感知,确定出读文章的感情基调,深情诵读。形式多在小组内读,在组长的带领下,诵读和评价都在小组内完成。

2、听读文章:老师搜集多个版本的课文朗读音频,优中选优,让学生多次听读训练。如先看课文听读,再闭上眼睛听读,再跟随课文边听读边朗读。多次听读适用于篇幅较短的文章,诸如:莫怀戚的《散步》、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感》等等。听读环节,意在让学生把自己的初读和名家的范读作比较,看看自己的朗读基调是否准确,停顿和重音是否恰当,让朗诵名家的示范榜样作用引领学生。

3、再读文章:让学生模仿名家的音调去读。组织形式:小组内分读课文,推荐出小组的“播音明星”,“播音明星”再进行PK,评选出班内的“金话筒”,“播音明星”PK的内容,是文章最核心、最精彩的段落,这是学习的重点,也应该是诵读的重点。

4、诵读文章:老师和学生共同确定出文章的精彩章节,在课堂内背诵识记。如果很长,可以延伸到课外。对诵读的章节,教师要及时检查背诵和默写,确保诵读环节的成效。

(三)品鉴环节: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经过形式不一的多次诵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越来越深,品味鉴赏文章,可谓水到渠成。

合作探究: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的参与下,出示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小组内解决。这些合作探究题目,可能来自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等经典题目,更有可能来自学生的个性化题目,如在课前预习环节,学生板书在黑板上的题目,什么样的题目能上黑板,老师要筛选和把关,确保师生讨论的都是有价值的问题。

赏析精彩:精彩的语段有着永恒的魅力,是“千淘万漉”的金子,它们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老师应教会学生赏析的角度和方法,让学生更精准更细致的剖析文章,学习起来有的放矢。

总而言之,在这三个步骤中,预习环节是基础,诵读是核心,品鉴是升华。在运用过程中,我抓住诵读牢牢不放,让它充当了预习和品鉴的纽带和桥梁。

在教学中,我大胆采用“预习――诵读――品鉴”三步教学法,放心让学生去预习,充分给学生时间诵读和品鉴,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施该教学法以来,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教学质量的丰收。

上一篇:童谣、诗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浅谈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