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加”“减”法,快乐学体育

时间:2022-04-07 08:51:43

巧用“加”“减”法,快乐学体育

[摘要]程序化、被动式、重复性的体育技能学习,往往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效果不好。那么,体育课如何通过组织活动使学生既充分放松,又学到技能技术呢?体育课堂应科学、合理地做好“加法”和“减法”,提高课堂效率,具体措施有:减小技能难度,增加快乐体验;减少专业术语,增加通俗引导;减少固定程式,增加互动学练。

[关键词]小学体育;加减法;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8-0136-02

[作者简介]苏定波(1975―),男,安徽和县人,专科,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方兴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案例背景]

作为一门学科,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一样,也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特有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体育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看重程序化,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体地位,学生无法从中感受到乐趣,虽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长此以往,学生的体育意识就会淡薄,体质水平就会下降。因此,体育课堂要巧用“加”“减”法,让学生快乐学体育。

一次体育学科优质课比赛,参赛教师执教二、四年级的跨越式跳高。“跨越式”跳高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项目之一,也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次教学比赛规定的是此项教学内容的第一课时,参赛教师积极发挥个人能力,各显身手。以下就是其中两位教师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

[案例描述]

案例一:“现在的学生体质真差”

教师带领学生在口令的指挥下,集体做徒手热身操,接着,教师做完整的跨越式跳高示范动作,结合挂图做详细的讲解,并以一只鞋子做演示,重点讲解踏跳脚滚动过渡动作。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根据示范学习上一步过杆动作、上三步过杆动作、上五步过杆动作,最后分小组练习,请做得好的学生展示,并进行表扬。

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条理清晰,教师的教法看起来也没什么不妥之处,但学生完全是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练习。在过杆的练习中,有一部分学生连起跳脚和摆动腿都没分清,总是错误地跳过横杆,教师有时忙着纠正动作,有时忙着组织学生,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则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学习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不明显。课后,上课教师感叹道:“现在的孩子身体素质真差,连个过杆都不会。”

案例二:“今天的体育课真有趣”

上课教师给每个学生人手一根橡皮筋,在动感音乐的伴奏下,带领学生做了一套皮筋动律操,学生在动感音乐和教师充满激励的语言的鼓励下,兴趣盎然,情绪高涨。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将皮筋放在地上,进行单脚跳、双脚跳过橡皮筋的跳跃辅助练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将橡皮筋组合成一根长皮筋,让学生6人一组进行跨过皮筋跑“8”字的游戏,体验跑跳组合动作。游戏过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分别体验左脚和右脚起跳跨过皮筋的不同感受,重点是做出用靠近皮筋的脚跨过皮筋的动作。

这时候教师开始讲解、示范单脚起跳后两腿依次跨过皮筋的动作,并结合挂图展示完整动作,学生分组体验动作要领。接着,教师将四组跳高架分别调至四个不同的高度,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高度进行练习,成功后进入高一层次的练习。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在反复的练习、挑战中强化了跨越式跳高的技术。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上涨,基本上掌握了摆动腿和起跳腿依次过杆的动作,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后学生都说:“今天的体育课真有趣!”

[案例分析]

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循规蹈矩程式化,一个开拓创新,得到的教学效果完全不一样。两堂课引起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教师的理念需要更新

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那么,与其像案例一中教师用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倒不如用开拓创新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的方式需要变换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与方式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单一的选择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有很大的影响:能力强的学生感觉乏味,能力弱的学生感觉恐惧和胆怯。用不同的方式激起不同层次学生不一样的兴趣和激情,那么陈旧、程式化的课堂就变“活”了。

(三)学情需要充分了解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班级与班级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对待不同的教学对象就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掌握好学情,并根据不同的学情进行适当、科学的调整。

[案例反思]

事实上,学生是喜欢上体育课的,但是,他们无法接受那种被动、枯燥无味的体育课,他们喜欢的是充满挑战、趣味,并能够成功完成一定任务的体育课。每一个个体都有着一种求胜的欲望,那么教师如何基于学生发展,运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这种欲望呢?

(一)减小技能难度,增加快乐体验

第一个案例中教师过分侧重跳高动作技能的教学,抠细节、抠技术,特别是以一只鞋子做演示,让学生了解整个蹬地脚的方位及其移动过程,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也有意识地注意脚的动作,没有将教学的重点――助跑和起跳完整结合起来,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整个过程由于过度强调动作的规范性,按部就班地组织学生按套路进行练习,结果适得其反。

第二个案例中教师把握新课标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及现在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教学没有过分追求跨越式跳高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没有苛求技术动作细节,而是从另外的角度去理解,降低了跳高的难度,简化了规则,目标设定合理,学生在体育技能的学习中产生了快乐的体验,从而更加自信,运动热情也更高了。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新理念,是改革过去陈旧的单向传授式教学,剔除过去的竞技色彩,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性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将体育项目的技术难度降一降、减一减,学生就能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二)减少专业术语,增加通俗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体育课堂中,师生的对话交流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当学生对所学技能不熟悉,特别是新接触某一项动作技术时,教师的语言如果过于专业、深刻,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进行教学,势必造成“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糊涂”的局面。

面对四年级的学生,从教学角度看,教师需要运用通俗易懂、简练的语言去点拨、激发学生,学生只有理解了教师的语言,才能去领悟和理解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在示范完整的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同时,配合示范进行详细的讲解,尤其是结合挂图做技术动作的阐述,无疑会让学生云里雾里。而第二位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熟悉的跳皮筋,组织学生练习单脚跳、双脚跳,体验左脚和右脚起跳跨过皮筋的不同感受,重点是做出用靠近皮筋的脚跨过皮筋动作,在学生喜欢的游戏中配合教师的适当讲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跨越的动作要领,没有太多的讲解,有的只是体验、互动、自主练习。

(三)减少固定程式,增加互动学练

第一位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程式化”展示,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学习上一步过杆动作、上三步过杆动作、上五步过杆动作,最后分小组练习,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提问与思考,教学是为教技术而教技术,只重视了技术教学的生物性和技术性,只重视了运动技能达成的目标。

第二位教师体现了体育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以多样化手段教学,器材一物多用,小组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多层次分类自主选择,让学生乐学、会学,最后达到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较好地营造了研究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学会了探索、研究和总结,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适当地在体育课堂中做做加减法,减去一些琐碎的、教条的、为了教学而教学的环节,加上一些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体验,让学生在简约有效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寻求身体、心理、社会需要的满足,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的乐趣与价值,提高体育文化的素养和综合能力,增强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岳君.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快乐体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S3).

[2]吴东涛.中学生体育精神培养刍议[J].教育观察,2012(3).

上一篇:试析新课改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教学 下一篇:PSM短波发射机功率模块检修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