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县2006-毒蕈中毒调查分析

时间:2022-04-07 02:53:13

剑阁县2006-毒蕈中毒调查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剑阁县2006-2011毒蕈中毒发生情况,揭示毒蕈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2006-2011年剑阁县食物中毒报表、调查报告等,就不同时期、场所、城乡、季节分布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6年间,剑阁县毒蕈中毒高发于高温潮湿的第二、第三季度,农村家庭是毒蕈中毒的高发场所,农民是主要中毒人群。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误采误食。结论 剑阁县毒蕈中毒形势依然严峻,加大预防毒蕈中毒的宣传力度是减少毒蕈中毒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毒蕈中毒; 预防控制;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9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220-01

剑阁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森林覆盖面积52.2%,当地群众普遍有采摘野生菌食用的习俗。野生蕈因其采摘方便、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常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但由于野生蕈中有毒者亦不少,多年来由于食用野生毒蕈致食物中毒的事件屡有发生,且发病迅速、病情复杂、死亡率高,直接危害着群众的生命与健康。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找出毒蕈中毒发生的规律、特点,现将剑阁县2006-2011年毒蕈中毒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剑阁县2006-2011年食物中毒报表及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1.2 方法 整理统计毒蕈中毒发生情况,就不同时期、场所、城乡、季节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发生规律与特点,提出预防与控制措施。

1.3 诊断标准 根据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1]的规定确诊。

2 结果

2.1 概况 2006-2011年,剑阁县共发生毒蕈中毒26起,中毒人数81人,死亡4人,占食物中毒总起数、人数和死亡数的47.27%、31.64%与100%。病死率为4.94%。6年间,每年度均有毒蕈中毒发生的报告。2006-2011年期间,毒蕈中毒起数分别为5起、7起、4起、5起、3起、2起;中毒人数分别为13人、27人、10人、15人、7人、9人;死亡人数为2007年死亡3人,2009年死亡1人,其余年度无死亡病例。中毒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均以2007年为最高,占毒蕈中毒总数的26.92%,发病人数的33.33%和死亡病例的75.00%。

2.2 毒蕈中毒时间分布情况 我县毒蕈中毒季节性明显。26起中毒事件中,第二季度发生11起,占总数的42.31%,第三季度发生15起,占总数的 57.69%,第一季度、第四季度无毒蕈中毒事件发生。

2.3 毒蕈中毒发生的场所分布 我县毒蕈中毒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26起中毒事件中,家庭发生23起,占总数的88.46%,饮食服务单位发生2起,占总数的7.69%,集体食堂发生1起,占总数的3.85%。

2.4 城乡分布 我县毒蕈中毒绝大多数发生在农村,共发生21起,占总数的80.77%,城镇发生5起,占总数的19.23%。

3 讨论

3.1 我县毒蕈中毒的特点 我县毒蕈中毒死亡人数占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100%,反映出毒蕈中毒一旦发生,将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1)毒蕈中毒以农村为主,多是由于村民于房前屋后,树下草间就近采摘野生鲜蕈食用引起,呈明显的家庭性、散发性,呈“发病起数多,中毒人数少,死亡率高”的特点[2]。(2)季节性明显,以高温潮湿的夏、秋季多发,与蕈类生长的季节性相一致。

3.2 毒蕈中毒发生原因 (1)毒蕈中毒在我县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误采误食。由于毒蕈常与食用菌混生一处,二者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差异很小,容易混淆。而采摘者由于缺乏经验,易造成误采误食。(2)烹调食用不当引起中毒。如有的蕈烧熟煮透后方可食用,未熟透时蕈内有毒物质未破坏完全,便会引起中毒。有的新鲜食之无毒,但干制久存食用,则发生中毒[3]。

3.3 毒蕈中毒的预防控制 加强预防毒蕈中毒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县、乡、村三级防保网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传单等多种手段,针对重点时期、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大力开展宣传工作,使群众了解预防毒蕈中毒的基本常识。(1)切勿采摘自己不认识的蘑菇食用。(2)无识别毒蕈经验者,坚决不能自采蘑菇食用。(3)发放宣传资料,让广大群众基本了解毒蕈与食用菌的区别。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S].

[2] 李慧霞.野生蘑菇中毒7例报告[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6,17(1):62.

[3] 张岳,史丽娟.江西省1982-2000年毒蕈中毒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5):668.

上一篇:浅析人体健康与高脂食物辩证关系 下一篇:对368名初高中生采用PPD实验筛选结核病防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