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

时间:2022-04-07 12:53:27

“叛逆”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

法国学者马塞尔・吕弗教授认为,世界上有1/3的年轻人可以顺利度过青春期,有1/3是“恰到好处”地使人厌烦,对于最后1/3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青春期是痛苦、复杂的。如何让孩子平稳度过痛苦、复杂的青春期,令众多家长揪心。

危险行为与青春期有关

未成年人的危险行为,如自残、自杀(未遂)、逃学、离家出走等,总体上与青春期发育状况相关。相较而言,由中考、高考等所形成的升学压力,只引起了未成年人短暂的情绪焦虑问题,如失眠或服用安眠药等。调查数据显示,以自残行为为例,小学五年级学生自残的比例不足1%,至初中三年级后,该比例超过5%,之后逐年下降,至高中三年级时,降至2%以下,大致形成了以初中三年级为中心的正态分布。这组数据也说明,是青春期而不是升学压力造成了这种危险行为的发生发展。

现在高校学生伤人伤己事件频频发生,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很小的时候就埋下了黑色的种子,这和家庭教育有关。家庭教育资源的缺乏、家长自身行为的偏差、家庭成员间紧张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父母的严重冲突及亲子间的沟通障碍等,都对子女偏差行为的形成具有不同程度的负效应。

细心读懂孩子发出的信号

青春期又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叛逆期”,此时的孩子半幼稚半成熟,情绪两极性波动大,向同伴开放的程度大于向成人开放,是自我确立的时期,渴望成为独立的“人”。如这些诉求无法满足,有可能导致心理失衡,直至产生心理问题。一些孩子总觉得自己很焦虑,甚至自称有抑郁症,但是,他们的父母却觉得他们好好的,完全正常。其实,这是孩子在发出信号:我需要心理关爱,请帮帮我!此时,作为家长,一定要读懂孩子发出的这些信号,及时跟孩子沟通,找到问题所在,帮助孩子减压,以避免负面情绪累积过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有自残行为的孩子,事前都是有预兆的,一般都是性格突然变得内向,封闭自己,或者表现得很烦躁,有暴力倾向。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加以重视。家长只要保持一个接受与开放的态度,耐心地把孩子的话听完,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按摩。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形成合力

父母应学会“蹲下来”与孩子交流。孩子的社会能力是从父母的行为中学到的,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孩子也会很容易接纳别人,并融入社会。父母也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只能自己负责。同时,尽量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当孩子面对困境时,让孩子自己解决。父母用一种接纳、并存的态度,可以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多元化的社会。

由于家长普遍缺乏心理专业知识,要家长独自担当起对子女进行心理指导的任务显然力不从心。帮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

(E-mail:)

上一篇:纬度:左右人类命运 下一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