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寂幽冷里萌发着一线生机

时间:2022-04-07 12:01:36

摘要:《鹿柴》这首诗通过特定的景物描写,表现了空寂幽冷里萌发着一线生机的境界,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征,反映出唐人阔大的心胸以及协和的心境。这种情感特征和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鹿柴》

境界

以画法入诗

禅意的介入

空寂幽冷

一线生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鹿柴》是王维《辋川集》里的一首诗,写的是空山中看不见人,只是偶尔听到几声人语,阳光透过树木浓密的树叶,在地面的青苔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种诗情和画意相结合的景色的确给我们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但是倘若深究下去,不难发现这景色其实是空寂幽冷的,但空寂幽冷中萌发着一线生机,才使我们感到这境界幽美,值得体悟。

首先,从境界上来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偌大一个空山偶尔听到几声人语,却看不见人,可见林深茂密,几声人语之后,便是一片寂静,可见境界之深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里也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的写法。《鹿柴》这首诗中本来就看不见人,人语之后是一片无边的沉寂,身处幽林中,人们更多的感觉恐怕是幽冷和孤独,甚至有点害怕。“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深林里偶然一缕斜阳照到青苔上,暂时给人一种安慰和喜悦,但这缕斜阳过一会儿就没有了,深林显得更加幽暗,同时这里有一缕斜阳,别处恐怕没有,因而整个深林是幽暗的。另外,阳光恰好照到青苔上。有青苔,说明这里缺少阳光,更加表明深林的幽暗,并且很少人走。青苔的“青”是冷色调,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经阳光一照,暂时给人感觉还不太阴冷,可能还给人带来一点安慰和喜悦,但暂时的有光会反衬出深林长时无光。光照之后,人们自然而然想到其他地方有许多这样的青苔,愈加觉得幽冷。以上可以看出,整个境界是空寂幽冷的。但认识仅到此为止,还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深入下去,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在这空寂幽冷中萌发着一线生机。深林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使我们感到深林里还有其他人存在,自己不是绝对的孤独,心中仍有一线希望,这空寂的深林只是空寂,而不是死寂、枯寂,等一下说不定还能碰上一个人。照到青苔上的一缕斜阳虽然转瞬即逝,但它还有来的可能,它给人暂时的安慰和喜悦后还会留给人一点希望,使人的心不会走向死灭。青苔虽然是阴冷的事物,但它毕竟是有生命的,是活生生的事物,充满了生命力,说明这幽冷的深林里萌发着生机,有生命的存在,而不是生命的真空。所以说,从境界上看,这首诗是空寂幽冷里萌发着一线生机。也正是因为这一线生机,提高了作品的品位,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其次,从以画法入诗来看。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掩卷思之,好像眼前浮现出这幅画来。作者摄取了空山、人语、青苔、深林、一缕斜阳这些景物,整个画面是静的,并充满了一线生机。“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阳光透过树木浓密的树叶,在地面的青苔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亮点很显眼,但四周是暗淡的。青苔阴寒的底色笼上了一层阳光,通过阳光与青苔,光区与幽暗周边的对照,突出山林的深晦、幽冷。可见,作者辩证地处理这些景物的关系,辩证地运用线条黑色,构成他心灵中的画境,让人感到平淡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作者用诗画结合的高超手段把空寂幽冷里萌发着一线生机的境界再现出来,虽是常景,却又超出常景。

最后,从禅意的介入来看。作者写幽冷的山林中来了一种光照,空寂的深林里偶尔传来几声人语,而宇宙就像这深林一样是那样的深邃、空远,好像一切都融化在这寂静和幽深之中,给人从此岸世界通向彼岸世界,从刹那通向永恒,从有限通向无限的感觉,作者仿佛在现实,仿佛又是在精神。这种禅悟把精神境界升华了,使认识得到飞跃,使景物具有禅意,从而有了更高一层的美感。禅意使这个境界更加空寂幽冷,但“空而不空”,作者又敏锐感受到人语、一缕阳光、苔藓的勃勃生机,因而没有走向空虚和幻灭,而恰好处在了现实事物和禅意的临界点上,是作者一种精神的追求与净化。

《鹿柴》这首诗通过特定的景物描写,表现了空寂幽冷里萌发着一线生机的境界,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征,即使空寂幽冷的环境也写得有生机,清幽自然,而不萧条寂寞,表现出唐人阔大的心胸、协和的心境。这种情感特征和表现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

齐占珍(1979- ),男,安徽枞阳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于枞阳县会宫中学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下一篇:浅谈我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