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奏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三部曲

时间:2022-04-07 07:16:27

弹奏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三部曲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数学教学实质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合作学习的过程。笔者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弹奏合作学习的“序曲”

1.合理地进行分组

为了促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应加强对全班学生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方面的了解,然后适当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同一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

2.明确合作目标、合作要求

学生对合作目标的理解非常重要。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理解合作学习的目标含义,以利于学生顺利进行合作交流。

二、弹奏合作学习的“主旋律”

1.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等教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要组织学生借助于动手操作去思考,去探究,充分利用思维的空间,去发现数学知识的要点和规律。例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学生刚开始接触,对除法含义的理解非常重要,所以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学过的“同样多”的含义作铺垫,通过动手分实物来引导学生学法“平均分”的方法,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基本概念。通过这种由动作思维到建立表象转化为抽象思维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2.培养学生质疑与释疑的能力

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中获得与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数学知识。例如: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编完口诀后,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引导学生看算式找出它们的规律,并鼓励大家质疑。有的说:“老师为什么每个算式中的积的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是97”马上有人说:“老师我知道9和几相乘的积就是几十减几的得数,所以它的积在十位上,个位上的数相加就是9。”由此可见学生提问、辨疑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的重要一环,我们千万不可忽视。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知识又是为生活服务。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机会。例如:我在教学“厘米和米的知识”这课时,学完新课后,要求学生用学到的“厘米、米”作长度单位,量出黑板、课桌面、书本面、文具盒的长和宽,并说出它们的长度各用什么作单位,然后问学生“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能运用到什么地方?有位学生马上说。我们教室里的窗户有一块玻璃破了,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好它的长和宽,叫师傅换上。这就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智慧与能力。

三、弹奏合作学习的“尾声”

1.培养学生反思的创新思维

学生经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一系列的合作交流活动,获取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考的机会。如果学生能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出发,去找知识点,去总结方法,养成反思的习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就能大幅度提高。例如:我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学生知道了“千米”是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单位的,又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是多少,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量1千米要走多少步,再通过合作交流,总结出步测的方法。

2.分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数学教学是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研究和实践运用的活动。因此要突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允许学生在数学中研究、探讨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综合应用数学思想去延续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例如:教学“分类”后,我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教具“蔬菜、水果、动物”等,先让学生认识每样实物,并说出他们各自的名称及其生长习性,以及各种实物的作用,然后进行分类。这种做法使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希望学校)

上一篇:作文教学也可以轻舞飞扬 下一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使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