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NS3的虚实混合型网络工程实验平台

时间:2022-04-06 10:14:33

基于GNS3的虚实混合型网络工程实验平台

摘要:针对现有网络工程实验平台的不足,借助GNS3网络仿真器的物理设备连接能力,构建了一个虚实混合的网络工程实验平台。在现有基于终端访问方式的实验台基础上,实现了虚拟设备与物理设备间的互联。该混合型实验台既充分保留了现有实验台的优势,又扩展了学生所能接触的设备类型;丰富了网络实验的种类和规模,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终端访问服务器 网络仿真器 GNS3 云虚拟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04

目前,高校网络工程实验室多采用基于终端访问服务器的网络架构[1-2]。该架构的主要优势在于,避免了因学生配置设备时来回插拔console线而导致设备console口的损坏;又实现了多台设备的集中控制,简化了操作步骤,利于实验过程的进行;同时也有助于实验室管理人员对设备的统一管理和维护。

然而在实际实验教学中,该架构也逐渐显示出其不足。其主要体现在,网络实验的种类和规模受到设备资源的限制;此外,学生所能接触的设备命令集,也受到设备厂商的限制。因此,如何更好利用该架构的优势,同时克服其不足;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资源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开展好网络实验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基于终端访问的网络工程实验室

基于终端访问方式的网络实验室由多个网络实验台组成(如图1所示),每个实验台包含1台终端访问服务器和多台实验设备(路由器及交换机)。在实验台内部(如图2所示),实验设备的console口均与终端访问服务器的异步串行口连接,终端访问服务器的以太网口则与实验室中心交换机连接。

学生进行实验时,首先以Telnet或Web方式登录终端访问服务器,之后在终端访问服务器上选择并登录各实验设备。在登录到指定实验设备控制台后,就可开始实验操作。

终端访问服务器本质上是1台安装有异步串行模块的路由器。异步串行模块经由CAB-OCTAL-ASYNC电缆,可同时连接并控制最多8台设备。采用终端访问服务器的主要优势在于,避免了因学生配置设备时来回插拔console线而导致设备console口的损坏;又实现了多台设备的集中控制,简化了操作步骤,利于实验过程的进行;同时也有助于实验室管理人员对设备的统一管理和维护。

然而在实际实验教学中,该架构也逐渐显示出其不足。首先,网络实验的种类和规模受到实际设备资源的限制;其次,用户所能接触的设备命令集,也受到设备厂商的限制[3]。

因此,如何更好利用该架构的优势,同时克服其不足;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资源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开展好网络实验是值得思考的问题[4-6]。

2 GNS3及其与物理设备互联

GNS3是一款优秀的多平台(Windows,Linux,MacOS等)网络仿真软件[7-9]。

它能直接加载和运行各类Cisco路由器操作系统(IOS),为用户提供最真实的操作体验。其还具备图形操作界面,能直接搭建拓扑,形象直观的设计和反映网络拓扑结构,被广泛应用于科研、教学及Cisco认证中。

作为GNS的一项特有功能,是其与外部物理设备的连接能力。GNS3提供了一种称为云(Cloud)的虚拟设备,用来代表仿真环境下的外部世界。

在云设备中,无论主机网卡是物理的或是虚拟的,均可添加与主机网卡数量对应的云端口,这些云端口可在仿真器环境下与各类GNS3虚拟设备相连接。若添加了与物理网卡对应的云端口,则这些端口就能成为GNS3与外界物理设备通信的桥梁。

要实现GNS3与外部设备间的连接,首先需要在云设备中添加端口(如图3所示)。依据主机物理网卡的数量,可添加与之对应的网络端口。

接着在GNS3中添加虚拟设备(路由器或交换机)并建立该设备与云设备间的连接拓扑(如图4所示)。

最后,将该云端口对应的主机网卡与物理设备相连接(如图5

所示)。

至此,虚拟设备与物理设备间的连接得以建立。在正确配置好物理设备端口IP地址和虚拟设备端口IP地址,并开启设备端口后,虚拟设备与物理设备间就可实现通信。

因此,在现有平台架构基础上,若能结合GNS3的物理设备连接能力,就可构建一个虚实结合的网络工程实验平台,实现虚拟设备与物理设备间的交互,丰富学生可以接触的设备类型和实验种类,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 虚实混合型网络工程实验平台

3.1 平台构建

虚实混合型网络工程实验平台的搭建并不复杂。首先需要在学生机上增加配置二块或多块网卡。其中,第一块网卡用于登录终端访问服务器,以终端访问方式访问物理设备控制台。其余网卡提供给GNS3的云设备,依据需要连接外界物理设备。之后,在各学生机上部署GNS3。实验时,根据实验拓扑将学生机的第二或第三网卡与物理设备连接,从而构成虚实混合的实验平台。整个实验平台拓扑如图6所示。

3.2 平台的使用方法

平台的使用分为3个步骤。

(1)GNS3云设备配置

首先启动GNS3,添加一个云设备(如图7所示)。接着打开云设备的配置对话框(如图3所示),在“NIO Ethernet”选项卡的“Generic Ethernet NIO”下拉列表中,查找并添加指定的物理网卡。

在网卡添加完成后,云设备中便会增加一个与之对应的云端口,且其可用于GNS3内部的拓扑连接中。

(2)拓扑连接

在完成云设备端口配置后,就可按照实验需要进行拓扑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实验中的拓扑结构只是逻辑拓扑,其要分解到GNS3仿真拓扑和物理设备拓扑两个部分;而GNS3的云设备端口就是仿真拓扑和物理设备拓扑的分界点。

(3)设备登录

在以上配置完成后,就可以分别登录物理设备和GNS3虚拟设备控制台,进行实验操作。其中,物理设备的登录还是采用现存的终端访问方式;而虚拟设备控制台的登录则直接在GNS3环境中完成(如图8所示)。

4 实验演示

下面以一个简单的单臂路由实验,演示虚实混合型网络工程实验平台在实际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4.1 实验拓扑

本实验采用1台锐捷RG-S2126二层交换机和1台cisco R2600路由器,其逻辑拓扑如图9所示。其中,RG-S2126采用物理设备,Cisco R2600采用GNS3虚拟设备。

实验物理拓扑如图10所示。GNS3主机装备2块网卡,其中网卡1与实验室中心交换机连接,用以登录终端访问服务器;网卡2与RG-S2126的Fa0/24口连接。

其中对RG-S2126的配置使用终端访问方式,对R2600的配置则直接在GNS3主机中完成。

4.2 实验要求

实验要求在二层交换机RG-S2126上配置2个VLAN,分别为VLAN10,VLAN20;IP网段分别为192.168.10.0/24,192.168.20.0/24;端口Fa0/1-10属于VLAN10,端口Fa0/11-23属于VLAN20;端口Fa0/24为Trunk口,连接路由器R2600的Fa0/0口

路由器R2600的Fa0/0口上创建2个子接口:fa0/0.1与fa0/0.2;设置其二层封装类型为dot1Q,VLAN ID分别与RG-S2126的2个VLAN对应,分别为10和20;子接口IP分别为:192.168.10.1/24,192.168.20.1/24。实验要求通过R2600的Fa0/0口实现VLAN10,VLAN20间的互访。

4.3 实验过程

首先在GNS3主机中启动GNS3,在GNS3中分别添加云设备和Cisco R2600路由器。接着在云设备中添加与网卡2对应的端口“本地连接2”(如图11所示),并将其与R2600的fa0/0口连接(如图12所示)。

在物理拓扑连接以及GNS3仿真拓扑连接完成后,学生就可以进行实验。其中对RG-S2126的配置使用终端访问方式,对R2600的配置则直接在GNS3中完成。鉴于篇幅所限,具体实验配置文件不在此详述。

5 结语

通过GNS3网络仿真器的运用,构建了一种基于GNS3的虚实混合型网络工程实验台,进一步拓展了网络实验室功能。其不仅实现了虚拟设备与物理设备间的互联,更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硬件资源基础上,丰富了网络实验类型和规模;同时也让学生熟悉了不同网络设备厂商的配置命令与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10-11]。在实际实验教学中,虚实混合型网络工程实验平台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乙妃.锐捷网络创新的实验教学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0):165-167.

[2] ,张文科,程书红.网络互联实验室的建设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8):77-80.

[3] 张新有,李成忠,田克.网络工程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4):90-92.

[4] 蔡久评,况和平,.开放型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5):166-170.

[5] 游胜.网络工程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3):44-46.

[6] 焦炳连,浦江.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3):315-318.

[7] 汪庆淼.GNS3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2):65-70.

[8] 李元元.基于GNS3软件构建三网融合仿真实训平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13-15.

[9] 顾春峰,李伟斌,兰秀风.基于VMware、GNS3实现虚拟网络实验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73-75.

[10] 蔡久评,黄建华.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6):124-128.

[11] 王强,何才辉.高校开放型网络实验室的构建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8):138-141.

上一篇:基于3C―SiC薄膜的光导开关的研究 下一篇:论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对生命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