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动画理论中的几个概念

时间:2022-04-06 01:51:45

刍议动画理论中的几个概念

【摘要】在中国动画理论研究中,关于动画、动画片和美术片三个概念的内涵和应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一直没有很明确的定论。然而,这三个概念却是中国动画理论研究中最为基本的概念之一,笔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和讨论。

【关键词】动画;动画片;美术片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1-0047-2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动画产业所具有的巨大市场潜力和良好市场前景引起了政府的关注,政府随之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促进了中国动画业的迅猛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也开始对动画理论特别是中国动画理论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遗憾的是,笔者以为有几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并没有得到真正深入的讨论,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辨析厘清。

一、动画

动画艺术从诞生之初到现在,它的定义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或者说一直都是模糊的。然而,若要研究动画理论,对动画进行定义必不可少。在此,我们不能采用具有本质主义色彩的动画定义。换言之,我们不必将“动画是什么”作为提问方式,并急于找出答案。因为这样一来,“动画”内涵在得到确定答案的同时也失去了开放性和包容性。笔者认为,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包容性的“动画”内涵将更符合动画发展的现实情况。“动画”这个概念实际上是舶来品,它出现于1917年的日本,最初指的是漫画。日本漫画巨匠手冢治虫先生在其漫画作品《珍宝岛》中,首创电影镜头感的运用,凸显出画面的叙事性特征,故漫画被称为动画。显然,这与现在我们所说的动画定义相去甚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又将由木偶、线绘等形式制作的影片统称为动画。不难看出,同一个概念指称对象的性质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是载体的变化:由书籍变成胶片;第二是状态的变化:由本来静止的画面变成了活动的影像。这样一来,“动画”的内涵也就发生了变化,战前“动画”的定义已经显然不再适用。动画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国际学术界对“动画”概念的界定。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Norman McLaren)提出了首度被广泛认可的动画定义:“动画这门艺术指的并不是会动的画,而是被描绘出来的动作的艺术;每格画面彼此之间所产生的效果,比起每格画面本身的效果要更为重要;因此动画是针对暗藏于画面之间的空隙加以操控的艺术。”1989年,爱德华・斯茂(Edward S.Small)和尤金・李文生(Eugene Levinson)在一篇名为《一个动画理论》(“Toward aTheory of Animation”)的论文中,将动画定义为“一种单元格摄影的技术”。莫林・佛尼斯(Maureen Furniss)1998年的著作《动感的艺术:动画美学》(ArtinMotion:animation aesthetics)中表示:“有个针对动画思考的办法就是和真人实景演出(live-action)的手法做比较。运用无生命的物体以及逐格(frame-by-frame)拍摄技巧,就表示是‘动画’,反之,利用看起来有生命的物体结合连续拍摄技巧,就表示‘真人实景电影’”。目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动画组织――国际动画电影协会(International Animated Film Association)根据其章程,将动画定义为:“除了真人实景的拍摄方法以外,借由各种技术的操控来创造动态影像。”不难看出,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学术界对“动画”概念的界定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即对动画的媒介不再作硬性的规定。换言之,如果我们还把“动画”仅仅界定为animation中的电视动画或电影动画就具有了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当新兴的计算机动画出现后,传统动画动作停格、逐格拍摄、逐格变化的技巧(stop motion)与计算机动画设定“原画”(keyframes)动作的起点与终点的关键帧,然后给予足够的参数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连续的技术(go motion)大相径庭,“动画”已经没有在每一格动作与下一格动作之间停格制作与停格拍摄的必要,故而也就不能再用传统动画所谓的逐格记录的特性来规定了。可见,随着动画技术的发展,动画这种“动态影像”的定义必须要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比较而言,国际动画电影协会的定义最符合这两个特点,因此本书中“动画”概念的应用和考察对象的确定便以此作为根据。具体来说,动画定义中所谓的“动”,就是使原本没有生命的对象,如绘画、剪纸、皮影等获得生命与性格的体现。正如美国南加州大学动画专业教授珍妮・欧文在2003年青岛国际动画论坛上作会议报告时曾提出的动画概念――“给予生命,给予灵魂”(“To Give Life To,To Givesoul To”)。珍妮・欧文认为,动画是一种混合了诸多不同视觉语言的世界性语言,是一种语言分析的语言,是语言的语言。在这种特殊的语言中,需要通过创造性的工作,赋予形象以生命,赋予动画以灵魂。动画可以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的关系、生命旅程的仪式、梦想梦境、神话、记忆、战争和平、精神、概念。而所谓的“画”,即“影像”,是指一种平面的视觉呈现形态。尽管众多动画形式中有木偶片或计算机技术生成的三维动画,但其中的三维空间仍然是虚拟的幻象,最终还是要借助于电影银幕、电视屏幕抑或计算机的显示器来展示的。所以,它们实际上还是一种平面的视觉呈现形态。动画过去的称谓名目繁多,“美术片”、“动画片”是我们一直沿用的传统称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美、日本动画如潮水般涌入我国,又出现了“卡通片”、“漫画片”的叫法。但这些动画称谓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混乱,比如“动画”和“动画片”,在很多情况下就是互用的。虽然表面看来,这种混乱的逻辑关系并没有妨碍正常的交流,意义的顺利传达似乎也从来没有成为问题。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这种混乱现象的背后,就会发现其中所蕴藏的深层原因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它一方面说明一个概念的内涵只要在实际应用中不产生障碍,就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界定;另一方面则折射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动画发展的某些状况,即外来动画的大规模涌入使本土原有的动画认知体系受到了全新理念和形式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被解构,产生了内涵模糊的现象。“动画”内涵的模糊性恰恰说明动画艺术的发展是外延式的。事实上,动画内涵的一次次拓展并没有影响到原有概念的正常应用,每一种新型动画形式的出现总能够被“动画”概念接纳,这充分说明其具有足够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二、动画片

动画片与动画在逻辑上是种属关系。据《动画艺术辞典》对动画片的解释:动画片,亦称“卡通片”,电影四大片种之一,是动画片、剪纸片、木偶片、折纸片等类影片的总称。它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不要求故事片的逼真性特点,而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电影艺术。动画电影一般采用逐格拍摄方法,把一个个系列分解为若干环节的动作依次拍摄下来,连续放映时便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动画片”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确定。一方面,它和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外延小而内涵大;另一方面,它又是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的上位概念,外延大而内涵小。可见,动画片逻辑上的外延与自身既是全同关系,又是种属关系,这明显是一个矛盾。基于学术规范必须避免矛盾的要求,正式的学术研究应该只采用外延小而内涵大的“动画片”概念。

三、美术片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对美术片的解释:美术片是一种特殊的电影,美术片是中国的名词,在世界统称animation,是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的总称。美术片主要运用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的形象(人、动物或其他物体)来表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一门综合艺术。美术片有短片、长片和系列片多种,题材和形式广泛多样,在世界影坛占有重要地位。在电视领域更受重视,为少年儿童和成年观众所喜闻乐见。另外,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电影艺术辞典》对美术片的解释是:美术片,电影四大片种之一,是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的总称。它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不追求故事片的逼真性特点,而运用夸张、神秘、变形的手法,借助于幻想、想象的象征,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艺术。美术电影一般采用逐格拍摄方法,把一系列分解为若干环节的动作依次拍摄下来,连续放映时便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美术片”的概念是中国国情的产物。我们通过对其定义的分析可以得到四个结论:第一,“美术”因素是定义该概念的最主要根据;第二,动画片是在“绘画”基础上“动”起来的影片;第三,将动画片、剪纸片、木偶片(与折纸片)作为同一层次的概念进行归类,是一种区分手工制作和绘画造型的思路;第四,美术片的表现载体是电影和电视。

我国相当一段时期动画的发展就是以“美术片”的内涵作为指导思想的。该指导思想认为“美术样式”是动画产生诸多可能性的根本因素,有多少种美术样式,就有多少种动画方式。实际上,采用“美术片”这个概念及其定义的优点是很明显的,它既突出了造型艺术的形式特征,又体现了中国动画的阶段性特点。新中国动画之所以在世界动画影坛享有崇高声望并获得了“中国学派”的美誉,就是由于对“美术”形式的偏爱。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学术界采用“美术片”这个概念同样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指导观念滞后。将动画片和剪纸片、木偶片和折纸片作为同一层次概念的理由是因为区分了手工制作和绘画造型,而这种指导观念与当今动画那种打破艺术类型界限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第二,对电影语言的关注不够。过于偏重美术形式的负面作用就是对电影语言的关注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第三,不能反映当今中国动画的现实状况。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与日常生活关系的日益紧密,“美术片”仅仅将表现载体定位于电影和电视,把类型仅仅划分为动画片、剪纸片、木偶片和折纸片已远不能够概括现实状况。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动画”这个概念可以突破“美术片”的局限性。当然,“动画”概念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们要看到它的优势所在。首先,“动画”这个概念没有对表现载体做出明晰的规定,它恰好体现了动画定义在不断发展的特点,便于对动画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其次,“动画”这个概念具有更大的开放空间,可以将很多非影视形式的动画艺术纳入考察范围,在一定时期内更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最后,“动画”这个概念的普及和应用不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是“美术片”无法相比的。因此,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动画”这一概念的适用性是最强的。

【作者简介】杨芬芬: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动画系2011级。

上一篇:亲爱的14岁的你 下一篇:旅行社面向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