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那悄悄溜走的数学活动经验

时间:2022-04-06 01:25:03

留住那悄悄溜走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积累了大量的必需的活动经验,对数学学习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教师作为数学活动的设计师,对学生获得活动经验的多少,起着关键的作用。纵观目前的数学教学,课堂上数学活动并不缺失,但这些活动在形成积极有效的活动经验方面却并不尽如人意,很多经验在不经意间悄悄地溜走了。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如下思考与实践。

一、设置活动冲突

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于活动过程之中,经历怎样的活动,决定了能获得怎样的活动经验。在数学活动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比较、发现,从否定走向肯定的过程,从而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能产生经验冲突的数学活动,把学生引入活动情感中。

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为例,两位老师进行了不同的活动设计:

A教师

3.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创作。

学生们的作品精彩纷呈,有的是画成长8、宽4,长12、宽6,长16、宽8,更有长宽同时放大1.5倍,长6、宽3的。

4.接着,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判断哪些作品是变形地放大?哪些是不变形地放大?它们的长和宽发生了什么变化?

5.得出结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几比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几比1的比放大。

在上面的两个活动中,学生都了解了图形的放大,但是两种设计留给学生的活动经验却完全不同。

A教师的设计,选取的是静态的蛋糕图片,省去了动态拉动放大的过程,直接呈现出变化前后图片的尺寸大小,学生最后是“看出”了放大。B教师的设计,选取的是班级孩子的照片,让学生上来用电脑操作将照片放大,动态展示了放大的不同类别,“不变形地放大”“变了形地放大”,初步体验了将图片进行放大。然后,再利用方格纸,动手尝试将长方形按任意比放大,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过大量的实例,比较、辨别,进一步体会不变形放大的本质:对应边的比要相同。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的事物比静的事物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熟悉的事物比陌生的事物更能吸引人。A教师的设计中,素材静态的呈现、过程固定的程式,这样的活动往往如过眼云烟,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模糊的、肤浅的,因此,本应积累的观察、比较等活动经验,却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在B教师的设计中,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地感受并创造放大的活动,真实而又强烈,变形与不变形的对比,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为后继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

二、搭建活动系列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热热闹闹、教师手忙脚乱的情景,原因是教师设计的活动过于零散、素材过于丰富,以致让学生眼花缭乱,最后一无所获。如果教师在设计的活动过程中,将活动系列化、序列化,充分挖掘活动的延续性,既能省去教学资源的浪费,又能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为例,两位老师进行了不同的活动设计。

B教师

1.让学生将带来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放在桌上,看一看、摸一摸。

2.想办法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面“留”在白纸上。

3.让学生剪下自己描出的图形,并在班上进行展示,将它们分好类贴在黑板上进行集中观察。

4.判断:黑板上这些剪下的图形都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吗?是否标准呢?

5.以小组为单位,用学过的图形设计、拼组一幅美丽的图画。

A教师和B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让学生将立体图形的面描在了白纸上,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直观地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圆这些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但A教师的活动到此结束,换成其他活动内容;B教师则深入活动,将描在白纸上的图形,用剪刀剪下,再将剪下的图形贴到黑板上分类,最后进行辨别。观察对比后,学生发现有的图形不够标准,就不是数学中研究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最后再利用这些剪下的图形进行创作,学生热情高涨。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B教师将描下图形的活动进行了延续,分层次地递进。这种围绕一个素材进行系列探究的方式,避免了学习素材的杂乱、无序,让学生在“低碳”的课堂上,将认识深化。

三、明确活动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数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只是拥有了经历,而没有真正获得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活动中目标不明确,导致缺失自主思考。数学活动的设计需要揭示数学本质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活动中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对比等手段,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

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我们认识的数》的教学为例,两位老师进行了不同的活动设计。

A教师

1.用所学的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

2.出示准备好的蚕豆、黄豆、花生米,让学生抓一把,数一数有多少颗?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老师的要求。

3.你在活动中发现了什么?

B教师

1.出示准备好的蚕豆,任意抓一把,数一数,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2.出示黄豆和蚕豆,如果让你各抓一把,猜一猜什么抓得多?为什么?

3.抓一把,分别数一数,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4.老师和学生分别抓一把黄豆,谁抓得多?为什么?

4.教师小结,优化解题思路。第三种为什么不对?这是算了什么问题?第一和第二种的图,哪个更简便?

在同样的活动中,教师不同的组织直接影响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A教师仅仅用了5分钟时间,将解题思路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没能将学生的思维彻底暴露出来,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获得的只是一道题。B教师则让学生先画图再列式,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展示。在交流环节,让做对的学生向做错的学生进行提问、质疑,“你的4加3算出的是什么?”“题目中要求的是什么问题?”让做错的学生意识到:“要算一共多少个桃,只算出哥哥的还不行,还要加上弟弟的。”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提升,第一和第二种思路都正确,但第一种稍显复杂,第二种更简便,从而优化了思维。可见,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引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必须依托合理的活动设计,通过自主参与、亲身实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让宝贵的经验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所以经验的获得需要大家的思考,教师的精心设计、合理组织,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就像织网一样,只有大家合力将网织密,才能让学生留住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

上一篇: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进行数学教学改革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