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与明代宦官政治

时间:2022-04-05 11:13:46

靖难之役与明代宦官政治

【摘要】宦官,原本是为了服务皇帝生活而设立的特殊职业,由于其本身并非文官体系的组成部分,往往被人忽略,相关的史料也是相当的有限,但是,身处权力中心的宦官们却往往能发挥惊人的政治能量。作为皇帝心腹的宦官取代文官执掌大权,其最重要原因乃是皇帝私心,这种政治格局正是由靖难之役这场非正常的权力更迭引起的。

【关键词】明代政治;内阁;宦官集团

中图分类号:K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58-01

一、 洪武时期政治格局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精力过人的帝王,事必躬亲,疑心过重是他区别于明代其他帝王的显著特征。史学界流行这样一个论断:“明只一帝,朱洪武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朱元璋将权力集中与他一人,经历过金戈铁马的朱元璋非常不信任文人政府,在建国之初就废除了宰相一职豍,从此终结“君权——相权”的二元政治体制,但是朱元璋做梦也想不到,废除宰相非但不是相权的终结,相反却为另一种相权——内阁的粉墨登场埋下了伏笔。没有了宰相的朱元璋并不轻松,终日忙于批阅奏折的他迫切的需要找一个助手,于是,他设立了内阁大学士的职位。在朱元璋的时代,内阁大学士仅仅是充当皇帝的秘书顾问和笔帖式,作为个五品的小官,没有任何决策权。

洪武时代的宦官仅仅是皇帝的私人奴仆,与政治完全隔绝。曾经有一位老太监善意的提醒朱元璋批阅奏章时写错了字,结果被朱元璋以“太监干政”的罪名则以廷杖,差点丢掉了性命。那么太监是什么时候登上政治的舞台的呢?太监势力的崛起在明代绝非偶然,这与明初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有密切的关系——靖难之役。

二、靖难之役对宦官集团的影响

(一)皇位更迭

朱元璋死了,皇位并没有传给他的儿子们,而是传给他的孙子——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天资聪颖,似乎在即位之前就预见到了危机,相传在一次狩猎的间歇,朱允炆问爷爷朱元璋:如果将来有人造反怎么办。朱元璋说:你可以派镇守在各地的藩王去平叛。朱允炆又问:那如果藩王们造反怎么办?朱元璋大惊失色,这个问题他确实没有想过。最终,在这个问题上建文帝选择放手一搏,效法汉景帝削藩。而叔叔们果然反了,建文帝丢掉了皇位,不知所踪,他的最终去向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悬疑之一。

(二)宦官集团的政治崛起

建文帝消失了,太监们登场了。即位后的永乐帝立即推行一系列改革,而这场改革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重用宦官。其实朱棣的想法很简单,他不信任文官,文官们也不信任朱棣,毕竟江山是抢来的。就这样,朱棣选择了太监集团,这群终日不离皇帝左右的人成了为皇帝的心腹。太监既然成为了“自己人”,那么,皇帝终于可以将一项秘密使命交给太监们去做——寻找建文帝。

永乐皇帝晚年的一项中心工作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明代的太监遍布全国,各地都有守备太监,镇守太监,名义上他们是负责管理皇庄,四时祭祀等工作,其实朱棣正是通过这套庞大的太监系统搜集情报,一边寻找建文帝,一边探查各地官员的态度。

太监们为朱棣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朱棣也自然没有亏待太监,授予他们较高的荣誉。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三宝太监郑和,郑和本是穆斯林人,因为战乱不幸成为太监,随后又遇到了朱棣。朱棣即位后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中国航海史上辉煌的篇章,官方的说法是郑和宣抚南洋小国,为大明杨威。而民间的说法却是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帮助朱棣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朱棣死后,明代再也没有大规模的航海行动,盛极一时的太仓港也终于沉寂。

三、明中后期政治发展演变

朱棣以后的皇帝往往不问政事,终日不务正业。有的炼丹修道(嘉靖皇帝),有的放着皇帝不做非要做大将军(正德皇帝),有的在紫禁城内做起生意来(万历皇帝),甚至还出过潜心木工制作的文盲皇帝(天启皇帝)。与皇帝没文化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太监们太有文化了,万历时期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内阁上报的奏章需要皇帝的朱批才能生效,开始皇帝们亲力亲为,后来委托太监批阅部分次要的奏章,久而久之索性全部由太监。一时间,司礼监成为除了内阁以为另一个炙手可热的地方。司礼监掌印太监竟被人称为“内相”,其权势可想而知。

这套皇帝——司礼监——内阁的政治格局起初并不稳固,时而内阁弱势司礼监强势,时而内阁强势司礼监弱势,伴随着这强弱的变化,组成了明代大部分的历史事件。而这套皇帝——司礼监——内阁体制真正达到平衡是在万历年间才短暂实现的,促成内阁和内廷和解的关键人物是万历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在徐阶,高拱等人的身上吸取了教训,充分认识到想彻底扳倒内廷太监是不可能的。既然不能扳倒,那么就来利用吧。张居正在次辅位上就向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示好,冯保自然投桃报李,通过向李太后进言成功将首辅高拱赶出了内阁,自己也如愿登上了内廷太监的最高职位——司礼监掌印太监。于是,张居正——冯保——李太后,就组成了万历初年的稳定的政治铁三角。就这样,十六世纪的中国,一场由张居正推行的改革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彻底改变了明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史学界甚至这样评价张居正的改革:明代二百八十年国运,后八十年全赖张居正一人得以延续。

虽然在张居正去世后,内阁和内廷、皇帝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冯保被清算,李太后不问政事,但是张居正留下的政治遗产依旧在明代的政治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相对的稳定一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朱由检自缢才宣告终结。

注释:

豍胡惟庸案:明初四大案之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诛当朝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诛杀位高权重的御史大夫陈宁等人,终结了中国历史的宰相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123-1291.

[2]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5-58.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上海: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5:120-138.

上一篇:浅谈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性化 下一篇:浅谈辅导员的必备能力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