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集邮家熊世俊

时间:2022-04-05 03:51:56

73岁的熊世俊是原新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的手绘艺术实寄封集邮方式,拓展了集邮空间,是一大创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及各种集邮报刊曾相继作过介绍。

所谓手绘艺术实寄封片,就是经过书画家题字作画,加印落款,通过邮局盖戳而投递的实寄信封和明信片。它既是一枚枚集邮品,又是一帧帧微型书画作,集诗、书、画、印和邮藏于一体,有着鉴赏、珍藏的双重价值,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国科普创作研究室研究员沈左尧先生盛赞熊世俊这一集邮创举“是我国特有的集邮方式,华夏审美意识的体现;不仅在集邮领域独树一帜,而且是弘扬祖国文化、彪炳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盛举。”

建造了一座微缩艺术宝库

熊世俊从小爱集邮,也酷爱中国书画艺术。多年前,他就梦寐以求将集邮与书画艺术两者结合起来,终于一个偶然的机遇点燃了他的灵感。1985年国画艺术大师傅抱石故里――江西新余,举行“抱石公园”命名典礼,傅抱石的儿子、女儿以及生前好友、学生一大批书画家应邀云集新余。熊世俊深为他们挥毫泼墨的情境所动,欲求赐一些书画作品,又不好开口,便绕了一个弯,通过信封求取画作。于是他制了一批信封,贴上邮票,盖好邮戳,分送给每位书画家,请他们在信封上画上其喜爱的东西。书画家们觉得这不费多大功夫,都欣然命笔。这次尝试,他收获颇丰,竟一次得到了四十二个手绘艺术实寄封。由此,他看到了收集手绘艺术实寄封不仅可能,而且前景辉煌,是一条走得通的突破现行集邮模式之路。其中抱石先生的女儿傅益瑶在信封上所作的一幅水墨山水画,被北京的一位朋友拿去在《北京晚报》生活版上刊登后,在集邮界反响热烈,更使他倍受鼓舞,立下大干一番的决心。

熊世俊是集邮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免不了有人对他有不同的看法。当时,收集手绘艺术实寄封被集邮界视为非正规集邮路子,不能登大雅之堂。某集邮刊物刊登署名文章,公开指责他搞“旁门左道”。但他不为所动,一边著文据理辩驳,坚信发展和创新是集邮的生命所在,一边潜心耕耘着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特别是离休以后的10多年来,熊世俊到处寻寻觅觅,翻报刊,找资料,查询海内外书画家的通讯地址和评介文章,收集的剪报有几尺高。他广征博求,写信寄发,把离休生活填得满满当当,有限的工资收入相当一部分消费在邮票上,八千多封求索信,带着他的痴迷,带着他的希望,飞向海内外。

他像热恋中的情人,每天魂牵梦萦地盼望着鸿雁传回佳音。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他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高峰时期,一天曾回收到十多个信封,如今共回收三千多枚手绘艺术实寄封,回收率已达百分之三十以上。数以千枚手绘艺术实寄封,初步成为一座微缩的书画艺术宝库。

在这座宝库中,珍藏着海内外著名书画家的作品。从吴作人、张乐平、关山月、刘勃舒、古元、华武君、蔡若虹、尹瘦石、宗其香、屈武、靳尚宜、孙传哲、赖少其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大师名流,到英姿勃发的画苑新秀,可谓名家荟萃;从百岁耆宿到年仅七岁的西安小画家牛牛,可谓老、中、青、少各年龄段俱全;从邮票的设计宿将名家到崭露头角的业余画师,几乎尽数包涵其中。在这些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中,有人物山水、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也有版画剪纸、指画印谱、行草隶篆,艺术形式多样,内容涵盖广泛,洋洋大观,万象纷呈,于方寸之间见大千。

在这座宝库中,许多藏品具有原创意义。由于封片面积所限,书画家们不能像平常那样尽情泼墨挥洒,只能一展其长,亮一手绝活,或展示成名之作的某一局部,现冰山之一角;或一挥而就,即成小品,寥寥数笔,尽传神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藏品中绝大多数属于作者的“第一幅”,其收藏价值与时俱增;也有一些高龄名家已相继搁笔或谢世,他们的作品已成绝响。就这一点而言,熊世俊为后世珍藏了一批可观的艺术品,当属功德无量。

藏在信封背后的故事

熊世俊收藏的三千多枚手绘艺术实寄封,无论是广征博求还是曲线获取,都是海内外艺术家们的慷慨馈赠,也是他真诚求索的回报,几乎在每一个信封的背后都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熊世俊深知,沟通始于了解。他在写信之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剪报,对所有求索对象的师从关系、学术地位、艺术成就和造诣、至交好友等多方面的情况,了然于胸。因此,所写的每一封求索信都很有针对性,很感人,其言辞之恳切,情意之诚挚,溢于言表,充盈尺牍,而且随信寄去了贴好邮票的挂号回信封,谁收到了都不免盛情难却,给予理解与支持。著名漫画家华君武,首次收到他的求索信,就慨然在回信封上画了一幅兔子坐在鸟龟背上的漫画,于妙趣横生中延伸了“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的寓意,并附短信幽默地写道:“世俊同志,你战术甚精,寄来挂号邮资,不敢贪污,只好画了。”著名版画家古元,为他苦心求索的行为所感动,在信封上画了一峰骆驼并签名盖章,赞誉他任重道远的跋涉精神。

请朋友出面找名人是熊世俊收集手绘艺术实寄封的一大策略。熊世俊的好友沈左尧先生是艺术大师傅抱石的得意门生,对北京书画艺术界很熟悉。他请沈先生帮助在北京求取书画实寄封。沈先生一诺千金,不负朋友厚望,为玉成此事,处处留心。一次,沈先生为吴作人刻了一方印,吴老登门拜谢,沈先生便抓住这一难得机遇,请吴老为熊世俊赐墨,吴老欣然挥毫,在信封上签了名,并贴上自己绘制的熊猫邮票。由于曾多次发生吴老亲笔信在邮递中被盗而引起的官司,沈先生不敢直寄,便把信封套在自己的大信封里寄来新余。熊世俊收信后如获至宝,但又不无遗憾,吴老的签名封上缺了北京的邮戳,成了一枚不完整的艺术实寄封。为弥补这一缺憾,颇伤熊世俊的脑筋,他设想了几种方案都觉不妥,唯恐丢失,最后托一位去中央党校学习的市委副书记带到北京加盖邮戳,再套装寄回,又亲自在当地邮局盖上落地邮戳,才使这枚珍贵的手绘艺术实寄封达到完美的境界。熊世俊的另一位好友、天津的安旭先生,是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有副乐于助人的热心肠,受托之后,不仅多次将自己在生活八年的体验绘成喇嘛、藏族姑娘艺术封寄给他,而且撰稿《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热情推介他首创的集邮方式,还特意跑到北京拜访老师娄师白先生,请他在信封上作画。师生二人面对信封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娄先生一挥即就,仅以苍劲数笔,便画出了一只爬在叶片上的蝗虫,形态毕肖,人见人爱。著名动画艺术家、动画片《三个和尚》国际奖得主阿达,对熊世俊的真诚求索,很快就予以回复,并以动画式的笔触在信封上画了猫和鼠。

耐心和韧劲是熊世俊收集艺术实寄封的一大特点。他为了求得关山月的一枚手绘封,前后费时四年,拜托了关老的助手、子女等许多人,百般周折,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获得了一枚关老的签名封。熊世俊童年时期就对“三毛”的形象情有独钟,成人后对《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先生更是崇拜有加,他梦寐以求都想获得一枚张老亲手绘有“三毛”的艺术信封。1991年,他冒昧给张老去信说明原委,张老只给他寄来一枚签名盖章的信封,没有达到初衷。他毫不气馁,继续寻找门径。后来打听到上海的老友黄葆树先生与张老有深交,遂将张老的签名封寄给黄先生,果然不出所料,黄先生竟说动了重病中的张老在签名封上加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三毛”。如今张老已乘鹤西去,留下的这枚手绘封上的“三毛”竟成绝笔。

温馨从容夕阳红

熊世俊的离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十分充实,除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他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

他要整理那几大柜的邮品,手绘艺术实寄封、剪报,这是需要静如止水般的心情才能干好的细活,容不得半点心气浮躁,虽费时费脑,但他乐此不疲。

他的朋友遍及海内外,每天电话不断,书信不断。尽管这些朋友许多从未谋面,但都神交了几年、十几年。浙江省文史馆90岁高龄的馆员陆九畴,专画梅花,以《二梅图》著称,但所画之梅只赠友不出卖,甘守清贫,两人结交多年,常年书来信往,无论谈艺做人,都情投意合,共识多多。福建77岁的集邮家莫家慕,从集邮中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字,两人几乎每月要互通两封信件,切磋集邮新收获、新体验,话语投机,互促互进。山西画家林咸祉,自十几年前相交后,每设计一个信封都要给他寄来一份,至今使他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林氏设计的信封作品。

温馨从容的晚年生活,来自他以善良的心灵看取人生、面对生活。熊世俊结交朋友充满了真诚的人情味,处理家事对待亲人同样体现了他美丽圣洁的心灵。他有一个胞弟,叫熊世杰,今年70岁,读小学时就因脑膜炎后遗症而痴呆,不会料理自身生活。熊世俊自参加工作后,一直将他带在自己身边,工作调动到哪里带到哪里,使他在浓浓的亲情关爱中安度晚年,智力有所恢复。2000年,熊世俊一位86岁的堂兄熊华钧,家住天津,因儿子脑血栓住院,自己摔断了腿躺在急救中心,无人照顾,老人苦不堪言。熊世俊得悉这一情况,认为在家族中最有能力和条件为其解忧的非己莫属,便与子女们相商后,承担起照顾护理老人的义务。先是派女儿和侄女专程赴津把老人接到南昌住院,然后自己经常往南昌跑,还动员子女和在南昌的侄子女们轮流去照料。老人在医院治好了腿伤,又将其送进老年公寓,直到去年心脏病突发去世。从接老人治病到安葬,绝大部分费用都是熊世俊及其儿女们凑的,花了近三万元。尽管熊世俊花了钱又费了心,但在关心别人中快乐了自己,事后他坦言:“能让老人在生命里程的最后一站减轻痛苦,对他是一种关爱和温暖,对我是一种义务和,如果我当时不作这种选择,灵魂将一辈子受到谴责和拷问。”

熊世俊苦心孤诣地收集手绘艺术实寄封,也是出于这样的一种心态。他从中得到了莫大的精神愉悦和快慰,但他又深知,艺术是社会的、公众的、共享的,不应为个人所占有。因此,他经常将自己十几年来精心营建的宝库打开,一有机会便“开仓放粮”(精神食粮),去回馈社会,美好别人。1989年,他的手绘艺术实寄封被特邀参加“第二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1991年,新余市举办第三届集邮展览,专题展出了他的藏品,所精选的百枚手绘艺术实寄封首次在全市公开亮相,令观者如潮,大饱眼福。1997年,他的手绘艺术实寄封集(一)出版,为许多人珍藏;2001年,他的手绘艺术实寄集(一),参加中华全国集邮展览,获镀银奖;2002年,他以手绘艺术实寄封《美在人间》一部邮集参加中华全国首届老年集邮展览,倍受关注,获开放类一等奖。

上一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 下一篇:我做了孙儿的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