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领导密集调研看经济形势:投资当由民资接棒

时间:2022-04-05 10:53:35

从中央领导密集调研看经济形势:投资当由民资接棒

“调查研究”这个政治词语有一丝学究气,其实本是从社会科学借用而来。1918-1925年间,西方的社会学移植中国,在瞿秋白、陶孟和等知识分子传播下,从小只读四书五经的青年首次认识到: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也是门大科学。受陶孟和近距离熏陶的,于1929年革命艰难时期,明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共政治的决策逻辑由此设定,并一直至今。

进入2012年以来,房价、物价涨幅明显降低,出口增长大幅回落,投资和消费增长也有不同幅度下降,经济增长率呈现继续下行态势。7月13日,国家统计局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GDP同比增长7.8%,这是三年来,中国经济增速首次回落至8%以下。

总理在武汉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时指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7月中旬,到四川就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调研时表示,稳增长政策措施正在见到成效,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缓中趋稳态势。

同期,国务院副总理、也深入地方考察经济运行、结构转型和进出口工作,了解当前经济形势,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

7月掀起调研高潮,江苏成为观察中国经济变化窗口

据监测,2012年1月至7月15日,中央九位常委深入地方基层考察调研33次,遍布21个省(市、区)。同期相比,今年中央领导考察调研次数和涉及地区比去年有明显减少。

从领导考察频率来看,总理以9次居于首位;其次是贺国强,为5次;再次是贾庆林、李长春、、分别为4次。

通过梳理这些考察调研可以看出,中央高层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以及住房、就业等改善民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7月明显有两个波峰,尤其是近期的密集调研主要为了摸底经济增长情况。

从调研的地区分布看,北京、河南、湖北分别为3次,福建、甘肃、广东、广西、江苏、山东分别为2次。整体上看,涉及东部地区次数最多。

这些调研中,总理在地方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引人注目,从四次部分省区市经济形势座谈会参加省区市来看,多次涉及江苏、浙江、广东、辽宁,其中,江苏次数最多,成为观察中国经济变化的窗口。

另外,国务院副总理7月5日也到江苏考察进出口工作,了解外向型企业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下的实际经营困难。此前的3月31日至4月1日,在浙江考察时,召开了华东七省市外贸形势座谈会,听取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等省市负责人发言。

六次经济形势座谈会,总理对当前的情势“不满意”

今年以来,围绕稳增长,总理已先后召开六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其中,四五月间,总理分别在福州和武汉召开部分省区市的经济形势座谈会,研究当前经济形势。

7月6日至8日,总理到江苏调研,并在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同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广东五省负责人一起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研究如何做好下一步的经济工作。

7月13日至15日,总理到四川省成都市就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调研,并在成都主持召开河南、湖南、广西、四川、陕西五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在调研时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仍在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区间内,稳增长政策措施正在见到成效,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缓中趋稳态势。他强调,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仍然是好的,下半年要适当加大政策预调微调力度,切实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除了上述四次“片会”外,此前7月9日和10日,在京还主持召开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指出,稳增长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消费、出口多元化等,但当前重要的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

还特别强调,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相关实施细则已全部出台,要抓好落实,尤其要在铁路、市政、能源、电信、卫生、教育等领域抓紧做几件看得见、鼓舞人心的实事,以提振投资者信心。

在此期间,《经济观察报》以《温总理为什么不满意》为题对当前情势做了另一番解读:“新36条”实施细则出台后,并没有让人欢欣鼓舞,民营企业家没看到有些部门的诚意,没看到真正的变化,甚至还有新的疑惑。由此不难理解,温总理会要求有关部门抓紧做几件“看得见、鼓舞人心的实事”。

走出“吻增长”模式,投资当由民资接棒

就在稳增长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之际,湛江市市长王中丙亲吻项目获批文件的照片引发热议。此后,围绕新一轮所谓“2.0版四万亿”的说法,经济学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讨论的中心思想就是:中国经济不能再走四万亿的老路!对此,经济学家何志成指出,稳增长不是“吻增长”。稳增长是必须的,但重点应该放在短期能够见效的项目上,尤其是能够消化过剩产能、去库存的建设项目。

出口、投资和消费,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如今这三驾马车均慢了下来。当前的情况是,出口靠不住,内需见效需要时间,因此就只能从投资入手。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三季度经济增长环比持续好转,出现同比企稳的局面,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政策持续放松态势。具体说来,预计财政政策将继续促进基建投资的扩张,同时货币政策将维持宽松的态势。

但如果继续走2008年的老路,通过政府投资,上一大堆过剩产能项目,这不是在化解危机,而是在制造危机。这种危机来自政府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家为了刺激经济进行的巨额投资,虽然在短时间内改善了市场预期,帮助市场走出来困境,但是由于国有资本过多地投资于盈利性领域,使民间投资获利的机会部分丧失,对民营资本产生了严重的挤出效应。

由于政府投资回报慢,一些项目急于上马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在经济刺激效果结束之后,经济遇到外部影响,就很容易陷入不投资经济疲软,投资流动性过剩的窘境。在这种循环之中,不断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政策,不断扩大投资占GDP的比重,最后造成的就是经济严重依赖投资的畸形局面。

7月16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代表认为,要注重创新,坚持科学发展的方向,防止一味扩大投资刺激经济导致投资怪圈重演。同期,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16日至17日举行全体会议指出,中国现阶段稳增长离不开投资,但要审慎把握投资力度和方向并注重改善投资结构。

稳增长是当务之急,尤其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像2008年一样由国企冲锋陷阵,国家财政提供弹药大上基建项目,从眼前来看,似乎并非理智和现实的选择。而且国资委也提出央企要准备 “过冬”。如此,民间投资能不能顶上来就是关键,然而,这又取决于市场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吸纳民资,尤其是垄断行业和过去民资入不得门的领域。

截至6月29日,国务院要求出台的“新36条”实施细则全部出毕,一共有包括铁路、能源、电信等22行业出炉“新36条”实施细则。另外,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出台《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提出了14条推动民间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具体意见。但专家表示,“实施细则”关键看后续的制度设计,如果“新36条”不能扎扎实实落地,民资只能望投资而兴叹,中国经济要稳住,就平添几分悬念。

7月16日,广东省召开新闻会,公布广东重大建设项目面向民间投资公开招标,首批推出重点项目44项,总投资2353亿元。包括交通、能源、城建、社会事业等涉及公共资源开发利用的领域。其中交通项目最令人关注,共11项,投资1280亿元,占项目总额的一半以上。

目前,广东省发改委正牵头开展“企业投资体制改革”,力争审批事项压减70%左右,项目办理时限总体缩短50%左右。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干预。其中包括:取消省权限内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改革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推行网上自动备案;建立“并联”的审批办理流程;对涉及公共资源利用的项目实行竞争性配置等。

上一篇:稀土紧箍咒:出口额度挂钩环保核查 下一篇:下半年要准备过紧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