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医疗机制看内地

时间:2022-04-04 07:15:02

从香港医疗机制看内地

提案人:谢永生(香港 香港某上市公司高管)

核心内容:在香港,看病很容易,费用也很低,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家庭的负担。香港医疗制度比较完善,同时拥有高度透明的投诉监督机制。

三年前在内地的一次看病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个冬天,我到北京办事,可能是不太适应北方的寒冷天气,眼睛有些疼,视力也有些模糊,就去了一个专科医院。去之前,当地朋友告诉我要提前三个小时去排队挂号,我觉得太夸张了,只提前了一个小时,结果可想而知,专家号早就卖光了。就在我犹豫的时候,一个人走过来问我要不要号,我以为是好心人挂了号但等不及了转卖给我,心存感激。但对方一开口竟要300元钱,我一看,他手上还有好几张号,才知道这就是朋友说的“票贩子”。既然来了,我又不想耽误时间再来一趟,所以,就花了300元买了一张面值14元钱的号。

等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见到了医生,医生草草问了我的症状,然后拿个手电筒似的仪器照了一下我的眼睛,告诉我得的是病毒性角膜炎,但关于为何得病、该如何保养等问题,没有任何叮嘱,然后就叫了下一位病人,像流水作业一般,给我看病时间只有5分钟。

出来的时候,我看到椅子上坐满了病人,有的干脆就坐在地上,他们当中还有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抱着孩子来看病的,他们长途颠簸那么久,排了那么长的时间挂号,就为了见到大夫的那5分钟,想想就让我觉得心酸。

在电视等媒体上,我也经常留意一些纪实性报道,说哪里的孩子上不起学,哪的百姓又看不起病。这让我有些诧异。教育和医疗是一个社会稳定的根基,百姓怎么会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都享受不到呢?不过还好,不少报道的结尾还算让人满意,许多问题通过社会的力量得到了解决。但是,纵观社会,媒体报道的一定只是一小部分,如果整个社会保障不完善,令人悲伤的故事就会在很多地方反复上演。

在香港,看病很容易。小病去私家诊所,大病才去公立医院,不像内地,老百姓动不动就去大医院。香港的私家诊所遍布大街小巷,很好地满足了居民一般性的诊治需求,不用排队,费用也还好。而公立医院费用更低,除了挂号和一点象征性的医药费外,其他费用全免。同时,单位每个月还会发放一定的医疗补贴费用,看病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家庭的负担。

如果生了大病也不用紧张。香港市民到公立医院住院,每天只需交100港币,吃饭、住宿、全部检查和治疗手术等所有费用全部包含在内。至于低收入者,医疗费用则由政府全额埋单,每天的100港币也不用交。

香港也谈医改,但那不是老百姓关心的头等大事,因为无论怎么改,有一种观念是不会改变的:医生是看病救人的,不是挣钱的。也就是说,无论怎么改,对香港老百姓来讲,看病都不会成为问题。香港的医改探讨的大都是如何加大融资,怎么加大对医疗的投入,怎样才能改变政府“包办”的状况。这一点,与内地的医疗改革的方向似乎恰恰相反。

当然,两地实行的制度不同,环境背景也不同,所以,并不能要求内地的医改“一口吃成个胖子”。我也看到北京的街道旁有一些平价药店,据说里面的药品是直接从厂家进货的,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因而药价比医院低许多。既然药店都可以从厂家直接进货,为什么医院做不到,药价一直没有松动?我也知道,这里面的问题很复杂,很多环节都滋生腐败。但是,香港的医疗制度比较完善,同时拥有高度透明的投诉监督机制。

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我只是希望,内地的医药价格能更透明,有更多的平价甚至低价药店,让内地的民众都能看得起病,买得起药。

点评:同在中华大地上,仅一河之隔,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上一篇:救救白血病儿童 下一篇: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