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山路上那清脆的笑声

时间:2022-04-04 05:50:44

崇岭叠嶂,山道弯弯。不久前,经过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临沧市永德县。永德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5%以上为山区面积。见记者到来,县教育局副局长赵翠介绍起了永德教育的情况,谈着谈着,记者被一个“学校管理委员会”的名词所吸引。“什么是学校管理委员会?”赵副局长简单介绍后说,“我还是带你们去看看吧,看后就都明白了。”

出永德县城往南30多千米,车辆爬上一条只能勉强通过的崎岖山道。艰难行进一段时间后,远远看到了山坳里有一座飘着国旗的白色建筑,我们猜测,那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一一小勐统镇大垭口希望小学。

这时,从山里传来了阵阵孩子们清脆的笑声,寻声望去,只见两个妇女一前一后,正引着一群孩子在蜿蜒山道上走着。

后来,记者了解到,那天是学校家长接送孩子日。

“学校撤并,地广、人多、学校分布零散的永德县小勐统镇,面临控辍保学难、安全隐患大、校园建设缺人力财力支持等一系列的教育难题。”赵副局长带路,不时回头向记者讲述小勐统镇教育工作的艰难往事和现在的成效。

面对这样的难题,山村学校该怎么办呢?

经过反复调研,认真剖析,小勐统镇最后梳理出制约教育发展的几个核心问题:管理缺项、监督缺失、参与不足。抓住了问题所在,解困之法也逐渐清晰。于是,该镇勾画出镇党政干部、全体教职工,所有村民参与的教育管理新模式――学校管理委员会,以此来充分发挥社会对教育的参与,加强村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2008年12月,这种管理模式在小勐统镇应运而生,13个学校管理委员会相继成立。

学校管理委员会成员分别由各村寨群众推荐出的有威望、有能力的村支书、村民小组长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自此以后,这些由村官、家长组成的学校管理者,发挥自身群众基础牢固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在家校间搭建起一座实实在在的“立交桥”,竭心尽力地为学校服务、为师生服务,同时,也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提高的监督者和管理者。

别样管理:学校的事就是村民自己的事

山道坎坷。尽管是眼睛看得到,话音传得到的地方,又颠颠簸簸行进了一二十分钟,我们这才到达大垭口希望小学。

一进校门,不大的校园内小假山石头上刻着的“竞”“静”“进”“净”四个醒目大字映入眼帘。水泥地面的宽阔操场,没有一点尘土和纸屑。操场边的绿化带,假山、亭台、小桥流水、翠绿欲滴的树木、娇羞欲语的花,把整个校园点缀得五彩斑斓、生机勃勃,与周围巍峨的群山形成了强烈对比,显得精致和温馨。一花一草似乎都在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读书的地方!

“学校的许多事都是靠学校管理委员会完成的。”见到记者对校园环境啧啧称赞,校长杨军就夸开了学校管理委员会的件件功劳。

2010年,学校准备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学校管理委员会就主动组织协调人力、物资。大垭口村村民肩挑马驮为学校运来石料、移来树苗、平整场地、种植花草、砌石垒砖,当然,全体教师也参与其中,学生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短短的时间,山坳中一所不起眼的农村学校变成了人见人夸的美丽校园。在这次建校劳动中,大垭口村家家户户都无偿地参与其中。

大垭口希望小学只有一名工勤人员编制,随着寄宿制规模的扩大和营养餐计划的实施,工勤人员短缺的矛盾愈加突出。但要靠学校自身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最有可能的办法就是用公用经费来聘请工勤人员,然而,这并不符合公用经费的使用规定。面临困境,学校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又“出马了”,他们走村串户,与家长们商量此事,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每家每户每学期拿出10元钱,共同为学校再请一名工勤人员。家长们说,这是为我们自己的孩子,需要承担的费用也不多,我们愿意1

2010年初,因持续干旱,小勐统镇多处山塘干涸,溪水断流,给全镇中小学校生活用水带来巨大的压力。小勐统镇大垭口希望小学由于离水源较远、水源不足,新学期开学后全校400多名师生面临缺水问题。

“要从3千米外的山头上引水,还要占用到农户的一些农田。我们得知学校面临困难后,与学校领导一起商量,最后决定,由学校方购买水管,我们管理委员会出面做通占用农田村民的工作,然后又组织村里20多个壮劳力,无偿地为学校架设水管,让师生喝上了清洁的泉水。”大垭口希望小学管理委员会主任、大垭口村支书杨永洪听说有记者来学校,丢下其他事也匆匆赶来了。不多的几句话,就看出这位村支书是个能说会道的精明人。

有了学校管理委员会的参与,学校遇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便迎刃而解。小勐统镇中心完小校长李正高说,通过这么一种管理模式,让家长与社会也更加了解了教育,从而在社会上提升了教育的地位。还有一个突出的变化是,辍学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去学生辍学,老师要一遍遍地跑去做工作,但还不一定能把学生带回学校,学校管理委员会成员去做工作,学生马上回到了学校。这样,学校教职工将时间和精力花在教育教学以外的事少了,肩上的担子轻多了。

记者了解到,学校管理委员会成员去做工作成功率高,除了他们在当地有较高的威望外,当地的村规民约也起着一定作用。

这些年,发生变化的不只是大垭口希望小学,全镇小学校容校貌都焕然一新。学校管理委员会协助半坡完小、麻栎树完小等多所学校缓解了食堂工作人员紧缺的压力;积极配合公安、工商、交通、文化、卫生、教育等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小勐统中心完小、班老完小等多所学校解决了因扩建占地不足的问题,截至目前共为学校协调建设用地45.645亩;为垭口完小、大垭口希望小学、鸭塘完小、栎柴完小、勐波罗完小等学校解决了师生饮水困难问题;为大垭口希望小学、栎柴完小、田坝寨完小、垭口完小、半坡完小等学校种植校园绿化树420株,参与学校修路、浇灌混凝土球场、绿化美化校园等无偿投入义务工近千个。

“村里的事也是千头万绪的,你们花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学校,忙得过来吗?”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基础!”50岁出头的大垭口村支书杨永洪这样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这个最基层的村支书说这话时声音并不大,但让人感到是掷地有声。这是一个将教育的重要性悟得透透的村支书。

别样风景:山道弯弯。你的爱一路相伴保孩子平安

“学生的家离学校最远的有10多千米,学生往返学校存在着安全隐患。”提到“学生家长接送制”的创建,大垭口村支书杨永洪一边笑眯眯地向来访者展示管委会和学校研制的寄宿生接送方案,一边介绍接送情况。他在担任村支书之前曾跑过运输,一次他拉两个放学回家的孩子,车走到半道,两个还不知道危险的年幼孩子,从车上跳下就跑了,把他惊得出了一身冷汗,从此,再也不敢拉学生了。他太知道安全的重要了!

大垭口希望小学是率先实施“学生家长接送制”的学校之一,自2008年小勐统镇成立学校管理委员会以来,大垭口村学校管理委员会和中心完小,从本村寄宿学生居住村寨分散的实际出发,把本村学生又分成8个片区,学校管理委员会指定8名村民小组长为各片区学生接送具体负责人,同时学校安排一名挂钩教师负责这一片区的学生接送工作。

“学生家长接送制”的实施,犹如给家长吃了颗“定心丸”。

“自从有人接送上下学,爸爸妈妈就特别放心了。”大垭口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杨波说。

大草坝片区学生家长茶辕昌说:“以前这些孩子,家长是想接就接、想送就送,有的家长甚至一学期不接送一次,学生在上下学中吵闹贪玩,不按时到校或回家,加之路途山道崎岖,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安全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更是难免。实行家长轮流接送制度,一个家长每学期最多也只需接送两三次,路上有家长的守护,我们就放心了。”

“农活是做不完的,钱也是挣不完的,只有孩子安安全全地到校读书学习,我们才能安心地去做农活,就算我们再忙、再累,我们也要按小组长的安排按时接送孩子读书。”崩龙寨片区学生家长郭家兴如是说。

小勐统镇教育办公室主任鲁进昌向记者介绍,学校撤并后,针对全镇寄宿生多、年龄小,学生家校往返安全隐患大的实际,统筹考虑学生安全和家庭农活两不误,学校管理委员会在与学校研究并广泛征求学生家长意见后,制定了学生家长接送制。星期天按各学校规定时间将本组的学生安全送到学校交给值周教师,星期五再由学生家长从学校接回家中,管理委员会还具体规定了学生在家与学校往返途中的安全纪律。“几年来,没有发生过在学生家校往返途中的安全事故。”当地人都这样说。

河边村村民杨光福的儿子娶亲的那天,正好还轮着他到学校接孩子,家里这么大的事,但他还是先到学校把孩子们接回了家。在他看来,到学校接送孩子不仅是责任,更是一件光荣的事。

别样情怀:父母离开的日子。你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小勐统镇半坡完小郭世兰上六年级了,父母不在,平日家里就只有她与读初一的哥哥孤苦为伴。

2013年3月19日,农历二月初八,按照当地农村的风俗,家家户户都要染黄饭、包团子。在这家家户户欢庆的日子,郭世兰兄妹俩感到更多的是孤独。但他们不知道,此时,正有一群人在牵挂着他们,为他们精心准备了一个特殊的节日。

郭世兰说,那天上午,学校管理委员会的叔叔和老师来到了家里,为她和哥哥带来了过节所需的食品,还有书包、文具盒、作业本,还给了她和哥哥200元钱……

老师和学校管理委员会成员的到来,令兄妹俩既惊讶又感动。老师和学校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一进家就没有闲着,帮着兄妹俩收拾屋子,生火做饭,和他们唠家常说学习,好不热闹。饭做好后,又一起围坐在饭桌前品尝。

“这是我和哥哥今年最幸福的一天,我永远也忘不了!”郭世兰露出幸福的微笑。

“每当节日来临,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就更强烈,为使这些孩子能度过一个愉快的节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缺憾,半坡完小建立了节日档案,每个节日都专门为留守儿童制定了节日计划,并与他们一起过节。”小勐统镇中心完小校长李正高说,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到父母式的关爱,他们挑选了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做这些留守儿童的爱心家长,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主动关心帮助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小勐统村学校管理委员会与中心完小着力做到“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还制定了“留守儿童教育两措施”,即结对帮扶制度、开通通讯会亲制度;开辟“三种课堂”,即生命课堂、流动课堂、活动课堂,以此加大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力度。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有父母,却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想放学回家就能吃上香喷喷的饭菜;他们想在不开心的时候跟父母撒撒娇;他们想在生病时,有父母陪在身边嘘寒问暖……可这一切,都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他们的一种奢求。”镇教办主任鲁进昌十分动情地向记者讲述自己一手创建的“留守儿童关爱制”。

小勐统镇人多地少且贫困,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逐年增加。各村学校管理委员会与学校达成共识,相继成立了村级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小组,一起出谋划策,制定了以“爱”为主线的五个“建立”措施。即,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制度,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入学率达100%;建立了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在学校班级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活动;建立了贫困留守儿童的资金投入制度,在他们享受“营养改善计划”、“两免一补”政策外,学校还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他们的资助,同时还争取社会资助;建立了法制宣传教育制度,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建立了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和班级在关爱留守儿童中的作用,切实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

别样关爱:为了孩子,村支书乐呵呵地拿出津贴奖励师生

“上学年鸭塘完小一年级学生数学总成绩考了全镇第二名,这个好消息让学校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光发心里美滋滋的。他自掏腰包,从每月仅有的800元村支书津贴中拿出600元对任课老师和优秀学生进行奖励。此举在全镇引起轰动。”镇教办主任鲁进昌说。

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学校管理委员会成员多方面参与到学校工作中后,也更加明确他们所有的服务工作其实也都是为了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在不断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推动和监督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本地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也是学校管理委员会责无旁贷的职责。为此,学校管理委员会要求学校、教师对教育工作作出公开承诺。2012年9月,“校长、教师公开承诺制”在全镇施行。

学期开学之初,校长要向全校学生家长作出教育教学工作的承诺,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也要向本班学生家长公开承诺。承诺内容的重点,都是紧紧围绕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麻栎树完小制定了学校和科任教师教学质量目标,一至六年级总平均成绩要上全镇前三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兑现承诺,所有教师在履诺过程中恪尽职守,认真履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通过一学期的努力,麻栎树完小在上学期期末检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校总平均成绩获全镇第一名,所有学科均达预定目标,为全校学生家长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向家长做公开承诺后,你觉得压力大吗?”

“有压力,但这样可以监督教师,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通过这样的管理,每位老师都能够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干事,并在‘承诺一履诺一兑诺’过程中做出更好的成绩。”大垭口希望小学数学老师李光美原来在一所条件很艰苦的教学点工作,现在来到完小工作,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都好了,她认为更应该把工作做好。李光美所带班级数学统测成绩上学期从全镇第12名上升到了第8名,超出了她上学期对家长所做的承诺。“这学期还有可能提升。”李光美自信地说。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情感教学 下一篇:心,唯有爱来哺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