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问卷的编制

时间:2022-04-04 06:57:47

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问卷的编制

【摘要】 目的 编制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问卷。方法 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开放式调查和心理咨询实践,从心理健康角度编制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问卷。结果 经因素分析,问卷由人际、品性、学业、情绪、家庭、魅力6个因素构成,累积解释率为54.18%,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均在0.80以上。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的理论结构模型拟合良好,CFI、NNFI均达到0.90以上,RMSEA小于0.08。结论 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可用于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的测量。

【关键词】 自我概念;问卷编制;大学生;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差异

在大学时期,个体的自我概念往往要经历一个明显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自我概念的分化就产生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理想自我是指个体希望自身具有的特点和状态,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实际具有的特点和状态。如果个体对现实自我的认识比较客观、全面,同时理想自我比较合理、适当,那么理想自我就可成为进步的动力。如果个体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那么他就难以确立自我形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失衡对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在我们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大学生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也具有普遍性,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应当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差异问题给予关注。

国内关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从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的角度来考查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研究则不多见,相关量表也很少。廖凤林、方平(2003)研究了大学生自我概念的3种落差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落差最大,且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最大[1],但他们并没有对3种类别落差的具体方面作深入探讨。目前用来测量大学生自我概念的量表多是引进国外相关量表,它们既不是基于大学生被试构建的,也不是基于心理健康编制的,仅有的考查自我概念差异的相关量表已是10年前编制的[2,3]。因此,迫切需要编制适合我国大学生实情的自我概念差异的测量工具。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自我概念的高层维度,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并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心理咨询实践,提出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的理论构想,从心理健康角度编制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问卷,用以探析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概念差异的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问卷维度的构建及项目编制 初始问卷的维度构建参考了黄希庭等人的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维度[4]和中学生人格特征结构模型的构想[5]、沙沃森等的自我概念的多维层次模型、哈特的不同年龄自我概念问卷维度以及沃建中的自我概念层次模型[6],并结合开放式调查、心理咨询的实践以及对自身的反思,总结出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人际、学业、能力、品德意志、家庭、情绪,它们与心理健康联系紧密。具体题项的设置主要以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心理咨询的实践为依据,同时参考了王垒的实际、理想的自我描述的高频词[7],自我描述问卷(SDQ)[8]和WAI反应[9],并结合专家意见,形成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的初始问卷,共50题。要求被试就同一题项分别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进行两次评判。问卷采用6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按1~6记分。

1.2 问卷的预测 随机选取广西某所大学1~4年级在校本科生112人进行测试,男女各56人,文科47人,理科65人。测试后,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被试认为表述不清、难于理解或有其他问题的题项,进行修订。修改后的大学生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问卷共40题,其中人际6题、学业7题、能力8题、品德意志8题、家庭6题、情绪5题。

1.3 问卷的修订 随机选取广西某所大学在校本科生500人进行团体施测,得到有效问卷423份,占84.6%。2周后对三年级的35名被试(男生10人,女生25人)进行重测。

2 结 果

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现实自我概念测试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取样适当性KMO的指标为0.90,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6597.10(df=780,P=0.00),检验结果表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首先进行项目筛选:(1)删除负荷小于0.35的项目;(2)删除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上均有较高负荷且相差不大的项目。最后保留33个题项,对存留的项目再次进行因素分析,采用正交旋转法抽取出6个因素。

6个因素能够解释总变异量的52.34%,且基本符合理论构想。其中,因素一共7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认识,如“开朗活泼”、“健谈”、“善于交际”、“朋友很多”等,故命名为“人际自我”;因素二共6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品性方面的认识,如“诚实守信”、“道德观念强”、“责任心强”、“谦虚”等,故命名为“品性自我”;因素三共6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学业方面的认识,如“学习成绩优秀”、“缺乏学习动力”、“勤奋好学”等,故命名为“学业自我”;因素四共6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情绪方面的认识,如“情绪稳定”、“容易紧张焦虑”、“烦闷”等,故命名为“情绪自我”;因素五共4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的家庭方面的认识,如“家庭美满幸福”、“手头宽裕”、“家境富有”,故命名为“家庭自我”;因素六共4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魅力的认识,如“身材好”、“漂亮英俊”、“拥有甜蜜的爱情”等,故命名为“魅力自我”。另外,根据经验判断,将因素四“情绪自我”中的题项“容易与家人沟通”调整到因素五“家庭自我”。

2.2 验证性因素分析 基于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随机选取338名被试采用Lisrel8.53分别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问卷的初始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χ1、df、χ2/df、RMSEA、NNFI和CFI作为评价模型拟合程度的指标。结合修正指数和负荷值,因素一、因素二、因素四各删除1题,最后保留30题。6个因素累计解释总变异量的54.18%。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具有共同的因素结构:一是人际自我(6题);二是品性自我(5题);三是学业自我(6题);四是情绪自我(4题);五是家庭自我(5题);六是魅力自我(4题)。模型的拟合指数和题目标准负荷值分别见表1、表2。

2.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2.3.1 问卷的信度 现实自我问卷的总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是:人际自我0.87,品性自我0.71,学业自我0.69,情绪自我0.69,家庭自我0.61,魅力自我0.67。理想自我问卷的总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3,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是:人际自我0.84,品性自我0.75,学业自我0.69,情绪自我0.69,家庭自我0.69,魅力自我0.79。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3,可见,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指标。

2.3.2 问卷的效度 问卷编制过程中,我们严格界定了问卷的内容范围,即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想与现实自我概念的差异,并对大学生自我概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问卷题目来源于文献综述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整理后的结果,问卷编制后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和大学生对题目的可读性、适宜性进行了评议、审查和修改,因此,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6个因素能够解释总变异量的54.18%,与理论构想基本符合。各因素间呈中等偏低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17~0.47之间,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较高,相关系数在0.55~0.78之间,说明各因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CFI、NNFI达到0.90以上,RMSEA小于0.08,在可接受的范围内[10]。可见,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 讨 论

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对大学生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提出了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结构的理论构想。在问卷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心理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参考相关成熟量表,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设计题目,并请大学生和心理学专家进行多次审查和修改,确保题项描述简短无歧义,所编问卷内容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信度分析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都超过了0.80;对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结构合理有效,保证了量表的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该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可以用于测量大学生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

从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看,问卷维度与我们的理论构想稍有些差异,部分维度被并入其他维度,同时又出现了新的维度,但究其实质,并没有超出原理论构想。原理论构想中,能力自我维度的部分题目由于在多个因子上有较高负荷而被删除,余下的题项与原理论构想的家庭自我中的条目“拥有甜蜜美好的爱情”合并为新的维度――魅力自我;品德意志维度中的两题(涉及意志方面)在品性与学业两个因子上均有较高负荷且相差不大而被删除,余下的题目命名为“品性自我”更舸适。其他的维度和相应的题项基本变化不大。另外,研究发现,人际自我因子能够解释的变异量最多,说明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最重要因素。

从心理健康角度编制关于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的量表目前国内尚无,本问卷无论从测查内容、设计形式还是理论框架都是一种新的尝试。问卷内容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密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问卷设计形式要求被试对同一题项分别就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作出评价,保证了二者的同质性,从而可以直接计算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同时,相对于非限定性测量法[2],问卷设计更科学、更规范,便于数据处理和统计。问卷的题项描述均用短语或词组,简洁明了,减轻了被试的作答负担,提高了测查效率。

总体而言,问卷基本达到了编制目的,可作为有效测评工具应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可用于测评大学生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的状况和具体表现,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可用于探讨大学生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当然,为使该问卷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还需要扩大样本的采集量和范围,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协作研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内观疗法治疗强迫症1例 下一篇:认知暴露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