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极易被误诊

时间:2022-04-04 05:36:40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正在不断地提升。然而,作为胃部肿瘤中的胃肠道间质瘤却因无特异性症状而极易导致误诊、漏诊,让许多患者因确诊率不高而尚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胃肠间质瘤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是一种十分陌生的疾病。在50~65岁中老年人群中发生率最高,其发病率在美国约为每年每百万人口10~20例。有数据显示:其发病率占整个消化道肿瘤的1%~2%,正因为其属于“小众”,之前有观点认为这种疾病是罕见病,但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胃肠间质瘤的患者出现了大幅度增加的趋势。

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原发于胃肠道、网膜和肠系膜的间叶性(结缔组织)肿瘤,体积较小的间质瘤常无明显症状,通常要在体检、内窥镜检查或其他疾病检查时才会偶然被发现。随着瘤体的增大,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黑便和贫血,但这些症状也多为非特异性,这也导致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诊断存在一定难度。

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面临几大难题:误诊率高、易复发转移、放化疗基本无效。约85%的胃肠道间质瘤出现在胃和小肠,由于诊断技术的制约,之前约有70%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最初被诊断为平滑肌瘤等其他肉瘤,这就导致患者不能及时对症施治。较低的确诊率也使大众对这一疾病危害的认识严重不足,中、高危患者的复发及肝转移率较高。理论上讲,所有胃肠间质瘤都有潜在的复发风险;传统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和放化疗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效果较差,若应用大剂量的放化疗来治疗胃肠间质瘤患者,不仅没有疗效,反而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而且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

在靶向治疗药物问世之后,可通过术前治疗缩小病灶,创造更好的手术根除条件,避免了不必要的联合器官切除;而在手术切除后的辅助治疗中,服用靶向药物能延迟复发,临床试验显示,可使98%患者术后1年维持无复发生存。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模式已经由单一手术治疗转变为以手术联合靶向治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

(摘自《文汇报》)

上一篇:“人流”门诊的悲情与痛苦 下一篇:中医减肥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