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邓旋风,”席卷美国

时间:2022-04-04 04:58:39

编者按: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又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逝世11周年,本刊特刊出孙国维同志撰写的文章,以资纪念!

1979年1月29日,正是中国旧历新春的大年初一。凌晨,一位身材矮小,却头脑聪颖的古稀老人率领了一个庞大的政府代表团来到首都机场。这位在中国政坛沉浮,历经三次大起大落的传奇式人物,劫后余生,风采依然,以古稀之龄,让他的政治生命更大放光彩,作为“总设计师”,而迈开改革开放的大步。而今他冒着三九严冬,踏上征途,要在外交战线为中国进入世界民族之林而身体力行,亲赴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大本营,替他的老战友和造访夙敌,以偿宿愿。

邓小平是应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而出访的,就在不到一个月前的新年元旦,彼此敌视和对抗长达20余年的中美两国终于结束了互为敌国的状态,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邓小平的这次访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同美国发生关系以来首次对美国的访问。他之所以选择在大年初一出访是为了讨个吉利。因为中国流行这样的说法:“大年初一说了吉利话,做了吉利事,那么一年四季都会吉利。”而在这个“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的新春佳节里出国访问,赢得情谊,正好开门找乐,图个吉利,又何乐而不为呢?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大年初一送行人,精神特别好,兴冲冲前来为代表团送行的人挤满了首都机场的候机大厅。他们之中有邓颖超、李先念、王震等邓小平的老战友和政府官员,还有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芮效俭夫妇和日本驻华大使左藤正二夫妇等。他们同邓小平和夫人卓琳以及代表团的每一个成员一一握手道别,祝福一路顺风,邓小平则抱起孙女高兴地互亲了脸颊。

随同邓小平出访鱼贯地登上远航的波音707大型专机的还有: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和夫人殷森;外交部部长黄华和夫人何理良,副部长章文晋;特别助理凌云、浦寿昌;邓小平办公室主任王瑞林;新闻助理彭迪;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朱启桢,国际条约司副司长冀朝铸,礼宾司司长卫永清;国家科委科技政策局局长吴明瑜等26人。柴泽民夫妇也是代表团成员,但柴己作为驻美联络处主任与夫人先期抵达美国赴任。当邓氏的专机抵达美国的阿拉斯加机场时,他们专程前往迎候。同时有两位美国军人作为领航员登上专机续航,这是按双方事先商定而安排的。

经过10多个小时的飞行,中国政府代表团的专机准确无误地降落在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邓小平在欢迎人群的欢声笑语中走出机舱,向大家挥手致意。但见他穿着深灰色中山装,外面披着一件灰呢大衣,留着典型的小平头,连帽子也没戴,精神抖擞。舷梯旁,美国副总统蒙代尔携国务卿万斯率300名国会议员,用热烈的掌声与笑脸欢迎中国客人的到访。中国副总理在美国国土上受到了“超级红地毯”规格的接待,这是当年连丘吉尔和赫鲁晓夫都没能享受的礼遇。

1月29日上午,华盛顿晴空万里,风和日丽。白宫前的旗杆上,鲜艳的五星红旗首次飘扬在美国星条旗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旗帜之间。正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两国领导人从各自国家的战略利益和世界和平出发,解决了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的难题,使两国国旗在同一蓝天白云下并立地高高飘扬。时代的变迁,促成了这两个敌国从此消除了对抗硝烟,在和平的起跑线上携手合作,共同进步。这是符合人类希望和历史发展潮流的。

柴泽民夫妇陪同邓小平夫妇从驻美联络处的大使官邸提前来到白宫南草坪。代表团的随行人员也依次就坐在掩映着苍松翠柏和名花异草的预定席位上。军政要人、社会名流、外交人士和新闻记者纷至沓来,1000多名欢迎群众手中挥舞着两国小型国旗,草坪外有数千名自发地从各地赶来的群众。

10点正,卡特总统亲自为中国客人举行了正式的欢迎仪式。总统夫妇陪同邓小平夫妇一起登上了铺着猩红地毯的演讲台。礼炮鸣放19响后,乐队高奏中、美两国国歌。卡特总统陪同邓小平副总理检阅了仪仗队。随后,卡特总统致欢迎辞。他说:“今年开始了有意义的我们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今天我们又迈进了一步。”“我们期望,这种正常化能帮助我们一同走向一个多样化的和平世界。”“副总理先生,昨天是中国旧历新年,是你们春节的开始,是中国人民开始新的历程的传统日子。我听说,在这新年之际,你们向慈善的神灵打开了所有的门窗。这是忘记家庭争吵的时刻,这是人们走亲访友的时刻,也是团聚和和解的时刻。”“对于我们两国来说,今天是团聚和开始新的历程的时刻,今天是和解的时刻,是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

接着,邓小平致答词。他高度评价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赞美了两个伟大的国家和两国伟大的人民,并意味深长地说:“世界人民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倍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我们两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共同的努力对此作出应有的贡献。”

欢迎仪式结束后,卡特和邓小平走进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开始进行两国高级会晤。这时记者们蜂拥进入,抓紧抢拍这难得的历史镜头。那里的乳白色地毯与壁上的图案和颜色都很协调,带着美丽装饰花边的小壁柜里错落有致地陈放着艺术品和书籍。玻璃茶几上一捧带露的鲜花正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嗣后,卡特把客人引领进了内阁会议室,这里安谧而幽静,足以避开外界的打搅。

在长方型谈判桌两旁就座的美方人员有:蒙代尔、万斯、布热津斯基、伍德科克、理查德・霍尔布鲁克、米歇尔・奥克森伯格。

中方有:方毅、黄华、柴泽民、章文晋、浦寿昌、彭迪、卫永清、朱启桢、冀朝铸。

卡特同邓小平、柴泽民以及其他中国客人亲切寒暄。在开始正式会谈之前,他尽量拿一些能套近乎的家常话来热闹场面。他说:“记得1949年4月,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潜艇军官在青岛呆过一阵。”

邓小平巴不得由卡特自己提起这段往事。他不但知道卡特年轻时在青岛作过短暂的逗留,而且还知道卡特经常从传教士舅舅那里听到关于当时中国的情况,因此,从小就向往中国。当卡特1949年初从香港乘潜艇去青岛时,正逢军队节节败退之时。邓小平便巧拾话题:“你在那里的时候,我们的人民已经包围了青岛。”

机智的布热津斯基幽默地插话说:“照这样说来,你们早就见过面了。”邵小平笑答:“可不?”,谈判桌上顿时洋溢起一阵轻松的笑声。

幽默是艰辛谈判桌上的剂,这也是成功的外交家魅力之所在。因为幽默不但可以缓解会谈的紧张气氛,而且还可以举重若轻地使一些难题迎刃而解。而邓小平正是在谈判中运用幽默的高手。当他同卡特初次交锋时,对方提出:既然贵国实行开放政策,那就不要阻止向美国移民,并以此来换取最惠国待遇。

邓小平听了此话,不觉莞尔一笑。他操着

浓重的四川话慢条斯理地回应说:“那好嘛,移民对中国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告诉总统阁下,眼下我们有10亿人口,你要多少,我们可以给你多少。那就先给你1000万,你说够不够?”

卡特一听此言,略作寻思,不觉感到自己有点失言,顿时语塞。在座的人见到如此尴尬局面无不忍俊不禁。连布热津斯基也笑将起来,卡特不好意思,也随之失声大笑。

卡特后来在他的回忆中说:自此,他喜欢上了邓小平。可见,有时候幽默能赚取朋友。

会谈持续了将近80分钟方告结束,邓小平由万斯陪同用毕午餐来到国务院休息室,被一群守候在那里的记者团团围住,希望他能谈谈上午会谈的内容。邓小平以东方式的幽默回答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我们无所不谈。”这个回答无异于外交辞令,把记者的口堵得严严实实,他们尝到了这个矮个子的厉害,也只得识趣而退,不想再自讨没趣了。

当天下午,双方举行了第二轮会谈。会谈的详情据卡特的回忆:

邓小平说,他并不反对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认为这可能有必要。但是他觉得目前的第四次会谈结果必然同前三次一样,不能限制苏联的战略军事力量。邓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希望发生战争,中国人需要长期的和平以全面实现现代化。苏联终将发动战争,但我们也许可以把战争推迟22年(到本世纪末)。”他认为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之间没有必要建立正式的联盟,但认为应该联合行动遏制苏联。他说:我们都认为,如果我们联合反苏将铸成大错,这只能把苏联推得更远。我们最好是采取这样的政策,就是当苏联的态度积极时就与之合作,否则就同它竞争。我们要长久地避免战争,不是仅仅把它推迟22年而已。

卡特总统当晚设宴招待邓小平一行。国宴从宾客之热情到佳肴之丰盛可谓盛况空前。100多位贵宾中包括美国内阁成员、国会议员、大企业家和社会名流。宴会厅摆满了1500株红色和粉红色的山茶花,那是特地从卡特的家乡乔治亚州家大石油公司赞助,并由电视台现场直播。每一个节目都由一位社会名流负责报幕,他(或她)将插入一段颂扬中美友谊的吉祥辞。主持人包括全球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第一个乘宇宙飞船登上太空的格伦……整个晚会热情四溢,快乐欢畅。给每一个观众都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当演员谢幕时,邓小平在卡特的陪同下登上舞台热烈地和演员们握手,还抱起一名金发碧眼的美国小演员亲吻面颊,这个充满人情味运来的。宴会的食谱经过精心设计和周密准备:由红烧牛仔肉、嫩牛柳条、蘑菇、乳酪、青葱等组成的拼盘,精致的水晶杯、银托盘和绿瓷器摆设在锦团刺绣的花饰之中,显得分外富丽堂皇。席间不断地演奏着中、美两国民间乐曲。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三家美国电视台直播了宴会现场实况。

国宴结束后,东道主卡特夫妇陪同邓氏夫妇一起出席观看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剧院举行的欢迎中国政府代表团的文艺晚会。这场别开生面的晚会集中了美国最著名的演员、上演了最著名的剧目。这可以说是卡特上台以来,举办的最高规格的晚会,耗资50万美元,由一的举动被记者们摄入了镜头。有位参议员当场承认:“看来我们已经输定了!”因为他和他的伙伴们曾经极力反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看到今晚的情景,感到中美友好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而他们的做法有点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这是柴泽民亲眼目睹的事实,是他漫长人生道路上的又一个切身体会:人类需要互相沟通,互相体谅,才能消除历史遗留的隔阂和偏见。

他的脑海里不觉又翻腾起另一个场面:邓小平抵达华盛顿的那个夜晚,立即被布热津斯基接到自己家去。布热津斯基热情地紧握邓小平的手说:“今天我终于践诺,不仅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而且把您也带到了我的家中,请您尝尝我家的烤牛肉。这可是那天在您请我的宴会上向您发出的邀请呀。”

邓小平高兴地回答说:“记得,记得,这顿饭可是1978年5月就预订好了的呀!”未进门庭就闻得喷香的烤肉味,原来布热津斯基的夫人早就在那里忙前忙后地准备这顿特殊的饭餐了。他们的三个孩子:15岁的伊恩、14岁的马克和13岁的米卡,都在给妈妈当下手,川流不息地端汤上菜,殷勤地招待贵客。布热津斯基举杯庆祝这个美好的聚会。他风趣地说:“今夜的饭菜是美国式的,可是这酒却是伏特加,是多勃雷宁送的,这可是别有一番风味呀!”

大家听了都放声大笑,无拘无束,纷纷起立,碰杯祝酒,觞筹交错,好不热闹。布热津斯基乘兴向邓小平发问:“卡特总统由于决定同中国关系正常化,他在国内政治上遇到了不少麻烦,难道您没有困难吗?”

邓小平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可不?我也一样,在台湾省就有不少人表示反对。”布热津斯基不得不佩服邓小平的机智和豁达,连连点头称是。他又说:“中国人和法国人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认为自己的文明优于所有其他国家。”

邓小平沉吟片刻,回敬道:“当然你说得对,在东亚,中国的饭菜最好,在欧洲,法国的饭菜最好。”这绝妙的回答,令在场的所有宾客击桌叫好。晚餐充满着友好和轻松,不啻是给邓小平访美来了一场热身赛。.在华盛顿期间,邓小平真像春节探亲访友一样活动频繁。他分别会见了尼克松、西哈努克亲王、美国前驻华联络处主任老布什和著名记者海伦等老朋友。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同海伦的会见。她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位夫人、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驻华记者。1937年,她从西安出发,只身孤影前往“红都”延安采访。当时正逢中共中央开会,因此,有幸见到了、、等40多位中共最高领导人。可惜的是她没能采访到任弼时和邓小平。当时这两位赫赫有名的领导人已率部前往云阳镇,从那里待命开赴抗日前线。海伦不甘心,缠着,苦苦央求为她想办法,表现出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无奈只好满足了她的要求,当场为她写了一封介绍信。信中写道:弼时、小平同志:

斯诺夫人随部队一起赴前方,作为战地记者,向外写报道。请在工作、生活方面予以协助和关照。

致礼

1937年8月17日

遗憾的是,当海伦拿到这封介绍信,兴冲冲地赶到云阳时,正巧任弼时和邓小平偏偏又率部开发了。海伦满脸无奈,只好哀叹无缘。

1949年后,新中国虽己成立,但中美两国依然处在敌对状态,又因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两场战争,更使这层关系雪上加霜。海伦虽初衷未泯,但也总无良机。不消说任弼时早在建国初期不幸病故,就连邓小平也因几度沉浮而使她难以近身。然而,她并不灰心,始终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如愿以偿。

当正在家乡安度晚年的海伦一听到邓小平果真来到华盛顿访问时,喜出望外,跳将起来。她不辞劳苦,千里迢迢地从家乡康涅狄州

赶来首都,向国务院提出了会见邓小平的要求。有道皇天不负有心人,海伦42年的夙愿终于得偿了!当他们握手相见时,海伦向邓小平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您可真难找呀!邓小平热情地握住她的手,亲切地说:“你可是大名鼎鼎的记者啊,我听说过的,听说过的,遗憾的是,我们直到今天才见面。”

沧海桑田,世道巨变。当海伦颤巍巍地拿出她保藏了将近半个世纪的这封由亲笔所写的介绍信,并当面把它交给收信人的时候,她不禁热泪盈眶地说:“真是相见恨晚哪!”

如今人亡物在,时过境迁,眼前的送信人和受信者都已是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了,岂不让人感慨万千呐?在场的摄影记者迅即拍下了这一珍贵的镜头,成为稍纵即逝的历史定格,它记载了人间万物的艰辛,也录下了中美友谊的司贵。

在这新春佳节,邓小平的访问像一股和煦的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就兴起了一股中美友谊的热潮。柴泽民看到,凡是“邓旋风”刮到之处,就会被无处不在的美国和各国记者所包围,就会在那里受到当地民众的自发而热烈的欢迎。尤其在记者招待会上,邓小平以一个大国领导人的身份,代表着有10亿人民的中国,以其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势,超人的才智和灵敏的反应能力征服了大众。他落落大方地说话,对答如流地回答记者提出的任何问题。有的问题即使十分尖锐,但经邓小平的分析解释和坦诚相告,都能令人心悦诚服。无怪乎美国人喜欢邓小平,就连卡特总统在很短时间的接触中也情不自禁地说:“我发现邓十分讨人喜欢,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据国务院官员透露,领到采访邓小平访美记者证的国内外记者不下1100人,这种采访规模甚至达到采访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程度。

2月1日,“邓旋风”刮到被称为“阳光地带”的美国南部城市――乔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这是卡特推荐的。他说:“我之所以请您到那里去看看,不仅因为那里是我的故乡,那时侯我常常早上4点种就起床去刨花生。也并非因为您爱吸烟,而那里确实种着美国最多最好的烟叶……”他特地把自己的“空军一号”座机让给邓小平,并祝客人们旅途平安。当总统专机在哈茨菲尔德国际机场降落时,当地的气候十分寒冷,但人们依旧冒着袭袭寒风热烈地欢迎来自遥远东方的客人。乔治亚州州长乔治・巴斯比和亚特兰大市黑人市长杰克逊以及众多官员都亲自前来迎接。这个州是美国最早消除种族歧视的地方,邓小平的来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除了按计划参观福特汽车分厂外,还应杰克逊市长的邀请,破例去马丁・路德金的墓地敬献花圈。

当晚,巴斯比州长主持盛大晚宴,竞有美国南部的17个州的州长出席作陪。这些南方各地的行政长官们,纷纷向邓小平表示敬意,轮流地向客人敬酒,还告诉客人本州邑有什么产品是世界第一,又有什么是美国第一,还有什么名牌大学,想同中国做生意,交换留学生,访问中国等等。这是一种何等特殊的礼仪啊!

热闹的晚宴之后还有热闹的比赛。邓小平到市郊的西蒙顿竞技场去观赏了一场驯牛表演。两名骑着白马的靓女把邓小平和方毅请到观众前面,分别向客人赠送了一顶边沿翘起的白色牛仔帽。接着,中国客人应邀坐进了一辆19世纪的马车,绕着竞技场跑了两圈,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欢呼。第二天,邓戴牛仔帽的照片和镜头传遍了全美国,也传遍了全世界。报社的评论说:“邓氏头戴有美国文化象征的牛仔帽,这在毛的激进派掌权的时代是不可想像的,这表明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邓小平以其75岁的高龄对美国进行了为期8天的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他精神矍铄,步履矫健,自始至终充满热情和自信。尽管访问的日程按排得十分紧凑,但他仍然显得游刃有余,中间还常常见缝插针,外加节目。比如,上述拜谒马丁・路德金墓地和会见名记者海伦,还有同得克萨斯石油大亨哈默的笑谈。他同后者的会见可以说是这次访美的一个重大意外收获。这位石油巨富到了耄耋之龄,仍喜欢自己驾驶私人飞机在全世界到处飞,也一直向往中国。考虑到他同苏联的关系过于密切,美国政府对向哈默打开通向中国之门从来抱有成见,采取不积极也不支持的态度。这次邓小平访美,官方把他忘得一干二净,使得这位亿万富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千方百计地要挤进各种欢迎场合。最后靠白宫朋友帮忙,哈默好不容易弄到了两张出席德克萨斯州为邓小平举行的大型集会的入场券。但因为宴会名单上没有名字,结果同夫人弗朗西丝在门口还是被挡了驾。他不得不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得以蒙混过关,见到了邓小平本人。不料他俩一见如故。邓竟然对翻译说:“你用不着给我介绍哈默博士。我们早知道,他就是在苏联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列宁的那个人。现在,你可要来中国帮助我们呢。”哈默回答说:“我非常愿意。可是据我了解,你们不允许私人飞机飞进中国。而我又年纪太大,不能乘坐商用飞机。’邓小平回答说:“那好办,只要你事先给我发一个电报,告诉我你什么时候想来,我就可以为你作一切必要的安排。”两人谈得很投机,两个月后,哈默果然成了头批乘坐私人波音727专机进入中国的人。他从石油勘探、煤矿开采、杂交水稻和化学肥料等方面与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

邓小平先后会见了美国6个民间团体以及各阶层人士,还访问了休斯顿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和西雅图的波音公司,后者成为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美资大公司之一。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当时不少高等学府想授予邓小平荣誉学位,最后根据柴泽民的建议,只接受了美国名牌大学费城坦普尔大学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的要求。著名学者牛满江教授出席了加冕仪式。

在结束访问之前,邓小平特意接见了美方的安全警卫人员,感谢他们的出色工作,并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因为访问期间,发生了一次险情。当邓从旅馆楼上下来准备乘车出门时,一个美国的恐怖组织三K党党徒突然乘机袭击邓小平,美方警卫凯利挺身相救,当场制服了刺客,化险为夷。中方特向凯利表示感谢,赞赏他的机警果敢。凯利当过水球队员,会讲汉语,曾跟随福特总统访华,他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中国的公安工作》。他在职期间和退休之后曾多次访华,对中国颇有感情。

“邓旋风”席卷美国。邓小平的睿智、机敏,他的气势和大国心态令人折服。因此,他每到一处,那里就掀起“中国热”,美国电视网还特地为这次访问设置了“邓小平时间”。无疑这次成功的访问在美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心里留下了对中国的深亥0印象。

遥想当年,曾经有过未能成行的访美计划。那是1944年年底,为了促使美国在战后中国的和平民主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就曾打算亲自前往华盛顿拜访罗斯福总统。但是,当时美国总统的注意力集中在身上,未对中国共产党的表示作出反应。

1959年3月,在武汉会见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黑人朋友杜波伊斯夫妇时,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表示自己愿意作为一个旅游者去密西西比河游泳,顺便看看艾森豪威尔打高尔夫球,再去医院看望一下老手杜勒斯先生。当然,不论玩笑也好,认真也罢,最终都未能实现这个访美的夙愿。等到他和、尼克松、基辛格共同开创了中美关系的新局面后,他和没能等到中美正式建交就纷纷谢世了。这个推进和深化中美关系的重担,历史地落到了中共第二代接班人的身上。邓小平以傲视苍穹、舍我其谁的大智大勇,责无旁贷地接过这副重担,并绘声绘色地把它演绎成无愧于千秋大业的满台好戏。这就印证了中国的那句老话: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美。(摘自孙国维即将出版的《亲历中关建交――柴泽民戎马倥偬的军旅岁月和五任大使的外交生涯》一书,本刊略有删节和修改。)

上一篇:“飞虎”英雄彭嘉衡传奇 下一篇:上将“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