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放大镜”看污染

时间:2022-04-04 04:27:32

拿着“放大镜”看污染

浙江温州东南部有个海岛小县,叫洞头。洞头位于瓯江口外,被称为“百岛之县”,风光绮丽,人口八万出头。驱车穿过海岛公路的时候,仿佛来到天堂。

故事的另一面则是,洞头一直很“穷”。地区生产总值长期位列温州区县末席,如“框底之橙”,似乎翻身无望。

洞头县决定引进一个“大块头”,中石油于是落户洞头。2002年“温州中油”投产后,洞头的经济体量迅速攀升。8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倍,人均GDP也在温州各区县中升至前列。温州中油成为发展引擎,每年贡献的税收超过第二名10倍。

有了钱,洞头开始谋划建设生态牧场、跨海大桥和休闲产业基地。世代为渔的洞头人,一度难以接受“化工”和“工业”这样的字眼,但他们却发现洞头在变。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如果我们摊开一张中国地图,勾画出大江、大河及海域沿线城市,再分别覆上两条线:近30年的工业产值增长曲线和GDP增长率曲线。你会发现,两条曲线陡升的阶段,背后都有重化工业的影子。其中当然也包括我要讲到的主角:石化工业。

通过加“重”产业结构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近10多年一直备受争议。显见的事实是,仅就石化工业而言,从环渤海到长江口,从海西地区到珠三角,从沿海到近郊,遍地开花。

学界有一个衡量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统计学指标,叫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该曲线表明世界上很多地区的污染压力与收入呈“倒U型”关系。发展初期,经济增长带来环境污染。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环境压力随经济增长而下降。

EKC在我国一直很有市场,长期成为许多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理论依据。当然,这里有历史原因。

带来增长的石化工业如果不产生环境风险,那就像洞头故事里美好的那一面。现实却并不总是如此简单。如果要描述石化行业,加一个“事故频发”应不为过。事故频发的石化行业,近年来对空气、水和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严峻挑战。

客观来说,这并不是“石化”自身的过错。梳理诸多事故缘由,会发现背后均隐藏着盘根错节的治理乱象,牵涉事发企业、地方政府及政策制度之惑。

这正是我们此次报道兰州水苯超标事件的脉络。希望通过“兰州”,能管窥水污染背后的“五脏六腑”,进而为各级政府提供些许启示。

上一篇:蒋涛 为什么投途牛? 下一篇:还有哪些设备易遭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