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也不厌

时间:2022-04-03 04:41:24

《去年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故事主要由四次对话构成,分别是鸟儿与树、鸟儿与树根、鸟儿与大门、鸟儿与小姑娘。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美丽而略带忧伤的故事。读后不仅使人感动,更是叫人潸然泪下,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语,用白描的方法,一问一答中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如,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文中只是运用对话写到了鸟儿寻找朋友树,但是在找寻过程中会有怎样的经历呢?作者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感情深挚透明。

我先后三次教学《去年的树》,留给我不同的感受:

一教“不识庐山真面目”

四年前,我第一次教学《去年的树》,初次读文,我泪流满面,浅显的文字,运用白描的手法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教学中,我没有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只是让学生预习了课文就进行第二课时,课堂上,学生读得不够熟练,面对如此感人的文章,读着鸟儿一次比一次悲伤的语言,只是些许的难过。最后的写话训练也是很牵强。

课后,我很失落,反思我的教学有两点:一是我自己没有深挖教材,只停留在文章让我感动的层面上;二是不了解学情,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认为课文很简单,学生一读就懂,不需要教学第一课时。

二教“犹抱琵琶半遮面”

三年前,再教学这篇课文,我吸取了教训,从生字、不理解的词语、重点的四次对话的句子、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当我信心满满地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于树和鸟儿深厚的感情理解得不深,不能体会鸟儿三次询问的情感变化,学生说不上来,读不出来,我反复地引导,勉勉强强有个别学生说一说,还说不清楚,耽误了教学进度,没有进行整体回顾的朗读,没有进行写话训练。

课后,我很失望,反思我的教学,我忽然觉得我对文章理解的就不深,为什么鸟儿要历尽千辛万苦从很远的南方飞回来给树唱歌?发现树不见了,他为什么苦苦的四处寻访非要给树唱歌?最能让人内心感动的是什么?……脑海中忽然闪现的一连串问题,我在备课时都没有思考过,才会出现这样的教学效果。

三教“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第三次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不理解是一位什么样的作家竟能用如此浅显的文字写出这样一篇催人泪下的童话故事,我通过了解作者新美南吉,发现他的家族中没有长寿的,他一直生活在害怕步亲人后尘的恐惧中,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42年1月南吉经常大量咳血,知道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但仍充满热情地回归于童话创作。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作品包含了我的天性、性情和远大的理想。假如几百年、几千年后,我的作品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那么我就可以从中获得第二次生命!从这一点上来说是多么幸福啊!”文字是作家心灵的一面镜子,岁月流转,他的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广为流传,而且远销海外。

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例,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这堂课我上完了,效果比前两次有了很大的进步,反思我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紧扣“天天”,理解鸟儿和树深厚友谊的感情基础

“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歌唱。”鸟儿给树唱歌可能是在什么时候?可能在早晨、中午、晚上,可能在春天、夏天、秋天……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朗读这几句话,学生理解了两个“天天”的含义,因为朝夕相处,他们变得形影不离;因为千万人当中他们只认准对方,他们的感情超越了朋友;因为深厚的感情,所以分别时难舍难分,才有了后来鸟儿“千里寻树”的感人场景。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认同了树和鸟儿深厚的情感。

2.紧抓“四次对话”,指导朗读,体会鸟儿对树的一往情深

四次对话语言非常简洁,但其中却包含了鸟儿从“着急―焦急―万分悲痛”的心理变化。怎样让学生体会到鸟儿心情的变化,通过我的导语,“鸟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树的地方,发现树不见了,他的心情怎样――(指导读)”“鸟儿来到大门前,听到锯木头的‘沙――沙――’的声音,知道自己的朋友正面临着生命危险,他的心情怎样――(指导读)”“他万念俱灰地、精疲力竭地来到小姑娘的身边,他的心情怎样――(指导读)”“我们和鸟儿一路走来,目睹了他们的深厚友情和生死离别,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他们说的话”……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学生体会到了鸟儿对树的深厚情谊。

3.紧锁重点词语,走进鸟儿内心世界,体会鸟儿对树的不离不弃

鸟儿跋山涉水回来了,看着曾经朝夕相处的朋友,看着日思夜想的朋友,现在却只能“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他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只能静静地看、默默地看,一个“看”字,意味深长,鸟儿对树的思念在“看”中,对树的千言万语在“看”中,看着看着,他仿佛又“看”到了过去天天在一起的美好画面,一哀一喜,对比强烈,学生悲伤的情感油然而生。当以鸟儿的身份,以“树啊树”开头进行写话训练时,语言都是发自肺腑的,真情的流露就水到渠成了。

4.音乐的渲染,激发了学生情感的迸发

教学中,同样的导语引读同样的内容观看同样的画面,前者是幸福的画面,天天在一起唱歌,后者是哀伤的音乐,朋友已香销玉损,回忆曾经美好的画面,更加的凄惨,两相对比,不用多讲,学生的情感已悄无声息的调动起来。学生在写话时,安静的教室,哀伤的音乐,在一静一动中,此时学生就是鸟儿,那思念的话儿就在心间涌动、笔尖流淌、眼间滚动……

三次教学《去年的树》,我经历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犹抱琵琶半遮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三个阶段,让我对课文有了新的认识,对教材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课堂有了更好的掌控,带给我进步的快乐,由此,我可以欣慰地说:“我在一年一年的进步,我是在学习中教学,不是在重复中上课。”我喜欢这时课堂上的我,我享受课堂中的每一分钟。

上一篇: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优化模式探讨 下一篇: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