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政治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2-04-03 01:07:12

新课程标准下的政治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从而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充分把握好机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教学的目标放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提高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转化。

一、教学思想要转化

新课程的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地意识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鸸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现实中政治教学随着应试教育的发展,已向畸形方向演变,政治课教学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应付考试,最终导致教师死教学生死学,成为灌输式的教学,教师多教多得,少讲少得,不讲不得,从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作为政治课教师不仅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而且,政治课教师要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跳出来,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自由愉快地去学习。

二、精选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研究、讨论、评价、总结,并借此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较为合理与较为科学的案例,再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和感悟,便可以充分的展开思考,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最终经过分析与讨论得出合理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培养。所以说,案例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是一大“法宝”,但所选的案例必须具有精典性、真实性、趣味性和目标性。一个知识点可以用多个材料、事例来加以例证、说明,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精选案例,选出能够反映事物共同本质的精典案例,使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基本原理的概念和内涵。真实性就是要求所选案例是生活中真真切切有过的事或人,最好是身边发生的事或人,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理解得了。如果所举案例是胡编乱造、道听途说的,一旦被学生揭穿,不但教师的品格会被学生怀疑,政治课上讲的内容学生也就会认为是假的。所以案例一定要具有真实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案例的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关键,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真正投入理解、分析、思考的学习过程中去,进而领悟和掌握基本原理。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因为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要完成教学目标,使用的案例必须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案例的选择一般都要注意这四个方面。案例提供给学生之后学生便会积极思考,调动起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讨论,并且会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大胆质疑,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不断地进行自己的加工与推断。因此,案例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全面分析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政治课堂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的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情感渗透、交流、互动的过程。“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运用非常重要,情感运用适当,能够加强学生的认知情感,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样学生在所学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情感又是激励老师更好教学的“兴奋剂”。这样师生情感交融、共鸣,推动着教学过程中产生一层又一层的情感“浪潮”,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和实效性。情感教育寓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一大特征。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情感运用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助推剂”。因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政治老师来说显得特别重要。

三、教学过程要转化

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借助老师和同学提供的信息帮助,利用教材、时事等必要的学习资料,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最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得出问题结论,获取新知识。教材通过设计探究情境引导启发,提出要求,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能力。这样易于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丰富和拓展文化知识,引发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探究式研究方法的教育,“授之以渔”,这也是今后学生终生学习、持续发展的前提。

上一篇:中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初探 下一篇:浅谈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