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你的边界

时间:2022-04-03 11:30:03

美国新闻周刊最近有一期的封面故事标题是:如何对孩子说“不”!

现代的家庭越来越富裕,孩子数目却越来越少,父母倾向于满足孩子的需求, 而孩子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美国很多父母面临要不要花250美金为9岁大的孩子买一个iPod (高级随身听音乐的设备), 因为“其他班上的小朋友通通都有”!国内的父母也是兴冲冲地让孩子学各种才艺、买各种新奇玩具, 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这样!”

教养孩子VS终极目标

是不是在一个适当的时候, 我们该画一条界线呢?什么时候我们该对孩子说“不”呢?又要怎么说才能让孩子能够没有遗憾地接受呢?其实我觉得这些问题的关键都是在父母而不是在孩子,尤其是在孩子还处于幼年时。

我们这一代当父母的自己的童年几乎都是匮乏的, 正因为如此, 我们想在孩子身上弥补当年自己的遗憾。 当我看到我女儿眼泪汪汪地问我:为什么我不可以有那个的时候, 就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一个人为得不到某样东西而哭泣的镜头。 心一软, 什么都答应了。 可是我们必须要知道, 给孩子一个有求必应的环境不是为他好, 而是害了他。

专家研究过, 有求必应的孩子, 将来长大比较难以接受挫折, 工作也比较不会太卖力, 人际关系也容易出问题。 这类的孩子不但是温室的花朵, 更是“草莓一族”―― 一碰就坏的!做父母的责任, 是帮助孩子将来能够独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发展、找到自己的空间, 享受自己的生活。

但是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 有没有常常把这个“终极目标”放在心上呢?

画一条清晰的“边界”

让我们来看看该如何画这条线吧! 通常故事是这样展开的:

:妈妈,我要那个新式的芭比娃娃。

:不行, 那个太贵, 你这么小, 怎么可以买那么贵的东西?

孩子的反应:

:发脾气,威胁大人如果不买就不走路了。

:伤心哭泣,诉说自己多么想要那样东西。

:失望沮丧。

我们来看看一般会出现哪些情景呢?

1、 威胁:“你不给我买,我就不吃饭!”

如果你立场坚定, 孩子的威胁是不管用的。

大人和孩子的对峙中, 如果输的一方总是大人的话, 都是因为大人自己投降了,妥协了。 孩子不吃饭就让他饿一顿, 不上幼儿园就暂时待在家里, 电视不准看, 不准出门玩, 也不让别人陪他玩。 不用半天他就会后悔了。

我们就是因为太在乎孩子了,孩子才会用这一套来“对付”我们,千万要挺住,否则就不战而败了。

画一条清晰的“边界”是十分重要的, 在什么样的范围里是允许的,什么样的边界之外是绝对行不通的,坚守你的底线! 尤其是当你的孩子第一次使出威胁这一手段的时候, 千万别让他“占上风”。

2、 伤心哭泣: 这时候你一定要接纳孩子的情绪, 把他抱在怀里, 安慰他,富有同理心地去理解他的心境。 告诉他你了解他的伤心和失望, 告诉他你也觉得那个东西很好玩, 把你自己拉在和他同一条线上, 但是,很抱歉, 妈妈不能给你买。 你可以提出一些替代的方案,或是延迟他的欲望,比如要等你5岁生日的时候你才能得到它等等。

研究发现, 能够延迟自己欲望的孩子, 将来长大成人后在工作职场和人际关系方面都比较成功, 而且比较快乐!

3、 失望沮丧: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教育, 教导孩子不要把自我与自己拥有的东西认同!一个芭比娃娃并不能代表你的身份, 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由你内在美好特质所散发出来的光芒才构成了你这个生命, 而不是你拥有的东西。

反省一下我们大人有时候也会迷失在对身份地位以及金钱的认同当中, 要知道, 这些东西并不会带给我们长久的快乐。 而一个人真正的快乐是找到自己是谁, 对自我和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意和有感恩之心。

父母的策略

当孩子提出这类要求时, 我们应该采取的策略是:

1、 要孩子付出一些代价,才能得到他要的东西。 我们家有一个计点制度, 孩子每天必须遵循一些规矩, 做一些事,就可以获得星星, 累计的星星可以换钱和玩具。

2、 帮助孩子延迟满足或是找到替代的东西。

3、 告诉孩子, 每一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家有我们家自己的原则和规矩, 不必和别人家一样。 (这是我从小就灌输给我的孩子的观念)

4、 告诉孩子父母小时候的经历, 带他们去拜访孤儿院, 常常拿一些非洲孤儿的故事、照片给他们看, 让他们从小懂得惜福和感恩。

上一篇:零距离接触“水中分娩” 下一篇:健康孕期:从健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