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出现“盲目流动”

时间:2022-04-03 03:53:20

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昌平:笔者认为2009年也许是一个转折年,这些转变是:由“民工荒”转向“民工难”;由通胀转向通缩;由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内需拉动型增长方式。

“盲流”曾经是中国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说的是农民没有任何目标的流向城市找工作,在各大城市之间“盲目流动”。2009年,“盲流”这个词也许重新出现在各大媒体之上。

主要的理由如下:首先,每年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左右;其次,沿海出口企业至少会稀出农民工1000万以上;第三,全国大学毕业生历年积累的待业生至少有500万;第四,农机具补贴政策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劳动力会进一步稀出。

今年春节过后,9亿农民为了生存和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农民工”供过于求是很难避免的。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和待业大学生会在各大城市之间“盲流”,部分劳动力在花光盘存后,最终会选择返回农村。

这就对政府产生了严峻考验,笔者认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防止出现大面积的“盲流”,将是政府未来几年的重要任务之一。

扩大农民就业要有新思路、大思路。从短期而言,权宜之计是进一步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在农村农业的就业弹性,也增加农民收入。但大幅提高粮食价格的空间有限,副作用也比较大――不仅会加重城市贫困居民的生活负担,也会带动农民工工资增长,抑止出口型加工业发展,压缩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因此,在国际粮食价格没有大幅上涨之前,大幅提高粮食价格的权宜之计是应该谨慎使用的。

长期而言,增加农民就业和扩大内需,必须要有新思路――农民变城市市民和乡镇居民。为什么农民变市民和居民就可以扩大内需和增加农民就业呢?因为一个农民的消费不到一个城市市民或乡镇居民的1/4。所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城市化和城镇化。

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民工变为城市市民,不仅要在城市有自己的住房,还要有平等的市民待遇。农民居民化,就是农民要集中居住到中心镇和中心村,中心镇和中心村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和城市均等化。未来30年,中国每年会有1000多万人进入城市,同时也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返回乡村。这就需要统筹好农民进城和农民工返乡,即以农民市民化和居民化为中心,城市政府以建设“新工人”(农民工)公社为重点――农民工市民化,乡镇政府以建设中心镇和中心村为重点――吸纳返乡农民工。

上一篇:“新乡绅治理”模式的政经逻辑 下一篇:中国改革模式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