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裁缝到电话大王的蜕变

时间:2022-04-03 03:42:56

小裁缝到电话大王的蜕变

只要森林 不要大树

我很喜欢把企业比作一个森林,森林的组成是由许许多多的树木组成。只有一棵树的森林不叫森林,充其量是一个有树的地方,森林比有树的地方更让人向往。

森林可以抵御风暴,可以抗击风沙,而一棵树不管它有多长的历史,一场风暴就可以把它击倒。所以,我们的企业要有良好的发展,必须拥有无数的树,拥有森林。

有的员工是比较自私的,他们喜欢邀功请赏,喜欢做一点事情就夸夸其谈,他们不愿意帮助同事,他们喜欢表扬个人多过表扬自己的部门。

在部门与部门间也会表现出这一点。他们不愿意帮助别的部门,却喜欢看到别的部门或同事在工作中出错,然后乘机把自己抬高。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健康的人格的表现。

企业既要有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要有扩展的优势。

一个良好的团队可以创造出许多奇迹,只有个人及团体不断学习及搭配良好,才会对企业产生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推动企业的迅猛发展,如果“个性”太强,就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有谁想到,如今在中国赫赫有名的“电话大王”,曾经是一个小学五年纪就辍学,做过小裁缝、贩过米、卖过布、揽过工程的“倒爷”。从弱者到强者,这一路艰辛不难想象。

“我的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跌宕起伏中不断总结和超越的。”侨兴集团董事长吴瑞林回忆自己这些年来的风雨沉浮时不禁感叹道。

田间裁缝

小时候家里穷,又赶上了,吴瑞林上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童年的生活,没有什么可以过多提及的,更多的是与同伴在田野中奔跑嬉戏。”吴瑞林轻描淡写地说。

“小时候坐在田埂上休息,同村的世伯从田里砍来一根甘蔗,我砍了一截,却发现大部分已烂掉了。世伯就告诉我,甘蔗常常不是烂头就是烂尾,或者是中间遭虫蛀。其实人一辈子与甘蔗差不多,你年轻时多吃苦,才能有后福。”

世伯的话一直烙在吴瑞林的心里。长大后,吴瑞林觉得,人不能总是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他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7岁那年,和周围的很多人一样,吴瑞林开始经商,毕竟泉州自古崇商。

但是,吴瑞林在烦恼着,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呢?他很清楚自己只上过小学五年级,没太多文化,也没太多经商经验。思前想后,他选择了一条最保守的道路,去石狮拜师傅,学做针线活的手艺。

勤奋好学的吴瑞林,终于从师傅那学到一手好手艺。他最拿手的活就是做中山装,一天一夜做一套,就可以赚得工费1.4元。

“赚的钱虽然少得可怜,但是在这段时间我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这对我后来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吴瑞林还办起了裁缝班,又投资兴建了采石厂。22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成了村里的万元户。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次意外的火灾把吴瑞林烧回成穷光蛋,一切又得从头开始了。

“逃跑”厂长

吴瑞林开始寻找各种发财机会,他贩过手表、贩过布、包过工程,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

1980年他牵头兴办了镇服装厂“安海工业服装公司”, 主要加工风衣及西装,客户以东北及港澳为主。

由于吴瑞林在经营管理上比较注重信誉和质量,很快就挣到不少钱,同时在生意场上也学会了怎样管人和哄客户,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富商。

就在此时,吴瑞林经商历程再次遭遇了挫折。1985年下半年,在一位被视为合作得很好的台商交付了一批冬装定金后,吴瑞林便采购原材料,组织工人不分昼夜加班加点赶制。整个冬天过去了,台商依然杳无音信,数十万元的产品只能积压在仓库里。

这一次的损失,让服装厂摇摇欲坠。然而祸不单行,几个月后,国家开始严厉打击走私,没有了低价原料的支撑,服装厂被迫停产,吴瑞林欠下20万元的银行贷款和10多万元的工人工资,再次陷入困境。

即使到了今天,吴瑞林对这场经历还是印象深刻:“那真是个沉重的打击。我那时才刚刚30岁出头,但觉得自己仿佛一下苍老许多,早晚有债主登门,四处是讥讽的目光。”

万般无奈之下,1986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吴瑞林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悄悄离开故土,从泉州至厦门,再从厦门辗转至深圳。吴瑞林很不甘心:“那天晚上,我就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肯定会回来的。”

落魄倒爷

刚到深圳的时候,吴瑞林先是给老乡打工,因为有过厂长的经历,吴瑞林一过去就当上了玩具电话机厂车间主任。“在电子厂里,我如鱼得水,作为中层骨干,一个月可拿3000多元的工资,妻子也被安排在工厂打扫卫生。”

一家人在深圳的生活开始走上正轨,并且逐渐有了自己的积蓄。但是“不安分”的吴瑞林又不满足于当时自己的生活现状了,他又开始寻找新机遇。

看到工厂订单有限、车间不能满负荷工作的状况,他便向厂长提出承包经营。他对厂长说,在满足工厂订单的情况下,酌情另接订单,充分利用闲置设备。能给工厂多赚钱,厂长当然高兴,于是便应允了他的要求。

年终结算时,除工厂获得大笔利润外,吴瑞林个人的收入按合同计算突破了39万元。这个数字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对很多人来说无意是个天文数字。

吴瑞林的“突出”表现引起厂里一些人员的内心不平衡,于是期限三年的合约被提前终止。下岗了的吴瑞林再一次陷入窘境。

为了谋生活,吴瑞林开始靠倒腾电话机配件度日。因为缺钱,大儿子早早弃学,开始帮父亲赚钱养家,支持两个弟弟学习。

1988年的时候,浙江有家喇叭厂准备在深圳设办事处,吴瑞林说服厂领导让他全权。在销售喇叭的过程中,吴瑞林与电话机厂、录音机厂取得更多的联系,生意开始慢慢做大。

电话大王

1989年,有了资金实力的吴瑞林开始创办自己的电话机厂。这时,香港电话机行业开始向内地进军,吴瑞林便在深圳沙湾做电话原料加工,一两个月就可回款几十万。两年后,吴瑞林掘到第一桶金,拥有250万的资本积累。

1992年8月,已经40出头的吴瑞林决定将电话机厂移师当时中国电话机最大的生产基地――广东惠州,创办惠州侨兴电讯工业有限公司。当时在租来的厂房里以一条生产线和数名工人起步。

然而当时TCL的电话机也在惠州,并牢牢占据一片市场。吴瑞林苦苦思索着:自己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资产,要如何在强手如云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很快,他意识到人才是获得成功与否的关键。

于是吴瑞林走遍当时上海、江苏和北京等地的老牌电话机生产厂家,寻找在不灵活的体制下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人才。

他的大胆和信心打动了很多人,于是没有费多大力气就挖来了一流的技术人才,成为侨兴的第一批技术骨干。在他们的努力下,侨兴电讯开发并推出中国第一部液晶显示电话。

这款电话机填补了当时国内入网机的空白,并比市场上国外品牌低800-1000元,侨兴电讯因此赢得了国内广大的消费市场。“产品出来后销量很好,由于利润空间大,侨兴狠赚了一笔。”谈起当年的业绩,吴瑞林显得很兴奋。

第二年侨兴电话机全面打开市场。于是在经营策略上,吴瑞林并没有走当时市场上流行的电话机邮电专营的行业销售路子,而是广铺销售网点。

两年后,国家全面开放电信产品市场,而此时在全国已拥有了2500多个分销商。

当同行开始意识到渠道变革迫在眉睫时,吴瑞林却开始把精力放在了技术上。侨兴用高薪迅速聚集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建立了同行业中规模最大、装备最齐全的科研中心。

1995年,侨兴率先推出了无绳电话。从这一年开始,侨兴在固定电话市场占有率开始稳居第二,吴瑞林用3年时间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话大王”。

上一篇:开拓娱乐营销新疆界 下一篇:加息重压房贷族房贷险渐获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