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胸腺五肽特殊安全性研究

时间:2022-04-02 11:52:42

注射用胸腺五肽特殊安全性研究

[摘 要] 目的:观察注射用胸腺五肽的过敏性、溶血性和刺激性,为其临床给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对注射用胸腺五肽进行了溶血试验、家兔静脉血管刺激试验、家兔肌肉刺激试验、豚鼠全身过敏试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注射用胸腺五肽无溶血和RBC聚集作用。多次静脉滴注未见对家兔静脉血管的明显刺激作用。多次肌肉注射也未见对家兔肌肉的明显刺激作用。对豚鼠全身过敏试验结果证明,注射用胸腺五肽无致敏性。结论:试验所用的注射用胸腺五肽符合临床用药安全性要求。

[关键词] 注射用胸腺五肽;安全性

注射用胸腺五肽主要成份为胸腺五肽。辅料为甘露醇、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注射用胸腺五肽具有调节患者免疫的功效,可用于辅助抗肿瘤治疗,成人乙肝和免疫缺陷病的治疗。本实验对注射用胸腺五肽的特殊安全性进行了考察。

1 材料与动物

1.1受试药物

注射用胸腺五肽,白色冻干粉末,规格:1mg/支。批号:20100901,由海南惠普森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试验时用生理盐水配制成所需浓度;注射用生理盐水(N.S),批号:A100810-04,四川科伦大药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卵白蛋白:新鲜鸡蛋(市购)蛋清。

1.2试验动物

大耳白兔3只,雌雄皆用,体重1.5~2.5kg,一级,由四川省医学实验动物管委会试验动物养殖中心提供并提供全价颗粒饲料。动物合格证号:川质动管14号。豚鼠60只,雄性,体重250~350g,一级,由四川省医学实验动物管委会试验动物养殖中心提供并提供全价颗粒饲料。动物合格证号:川质动管14号。试验条件合格证三级,室温18~24℃,相对湿度60~68%。

2 安全性实验方法与结果

2.1溶血试验

取兔心血10m1,去纤维蛋白,置刻度离心管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2000rpm/min离心,10min/次,弃上清液,生理盐水洗涤5次,至离心后上清液无色为止,将所得红细胞用生理氯化钠溶液配成2%混悬液。取试管7支,按规定配比量依次加入2%红细胞混悬液和生理氯化钠溶液,混匀后,于37℃恒温箱中放置30min,分别加入不同量的药液,摇匀后,置37℃恒温箱中,开始分别于15、30、45min,1、2、3h观察各管有无溶血及RBC凝集现象。

结果如表为阴性,不溶血。

2.2静脉血管刺激试验

家兔3只,雌雄均可,固定于兔箱内,左侧耳缘静脉滴注N.S(对照组),右侧耳缘静脉推注1mg/m1注射用胸腺五肽,推注量均为1mg/kg。1次/日,连续5天。末次给药24h后,解剖左右侧兔耳,肉眼及病理观察耳缘静脉注射部位有无刺激反应。

输液时,血管纹路清晰,周围组织无水肿;光镜下未见血管内皮细胞脱落,无血栓形成,也未见其它异常。肉眼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左右两耳滴注部位未见明显的血管扩张、红肿等刺激反应现象;病理组织学检查也未见异常。表明注射用胸腺五肽对家兔静脉血管无明显的刺激性。

2.3家兔肌肉刺激试验

家兔3只,雌雄均可,分别在其左右大腿外侧股四头肌部位剪毛,用记号笔画一直径1cm的圆标记,无菌操作,在各兔圈内右侧注射1mg/m1的注射用胸腺五肽1.0ml/只,左侧注射N.S1.0ml/只,连续5天,末次给药24h后,处死动物。观察注射部位股四头肌有无红肿、充血、肌肉变性等刺激反应症状;取注射部位肌肉作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3只家兔两侧注射部位肌肉均无肉眼可见异常;组织病理学检查,肌纤维未见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表明注射用胸腺五肽对家兔肌肉无刺激性。

2.4豚鼠全身过敏试验

豚鼠60只,随机分为1mg/ml注射用胸腺五肽组、10%卵白蛋白阳性对照组、N.S阴性对照组3组,20只/组,雄性。注射用胸腺五肽组豚鼠间日腹腔注射(i.p)给药0.5ml/只,连续3次。10%卵白蛋白阳性对照组、N.S阴性对照组相同方法注射。第1次给药后14天、21天各组各取10只,雌雄各半。由后肢足背静脉注射(i.v)本组受试液1m1/只,参考中国药典,观察给药后15min内有无竖毛、喷嚏、干呕、咳嗽、呼吸困难、音、抽搐或死亡等过敏反应。

结果注射用胸腺五肽组和N.S组于首次给药14天和21天i.v.给药后15min内除14天出现1只呼吸急促、1只咳嗽、21天2只竖毛外,其余均未出现竖毛、喷嚏、干呕、咳嗽、呼吸困难、音、抽搐或死亡等过敏反应现象,而阳性组动物在注射卵蛋白液体后2~3min内均出现上述症状。表明豚鼠全身过敏性试验结果为阴性,无明显致敏性。

3 结论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注射用胸腺五肽无溶血和RBC聚集作用。多次静脉滴注未见对家兔静脉血管的明显刺激作用。多次肌肉注射也未见对家兔肌肉的明显刺激作用。对豚鼠全身过敏试验结果证明,注射用胸腺五肽无致敏性。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67-677.

[2]魏伟等.药理实验方法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5-128.

[3]施新猷等.现代医学实验动物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37-439.

上一篇:欧特莱 & 伊维兰注射美容的并发症处理及注意事... 下一篇:急诊内镜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