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促进新教师成长的探究

时间:2022-04-02 09:25:00

对促进新教师成长的探究

摘 要:新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和自我完善,在模仿的同时力争实现超越老教师。通过研究和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信服自己,引导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同时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新教师成长;教学误区;建议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学习,不断总结,自我完善。我慢慢地由一个刚毕业的新教师成长为一个中年教师,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经验和教训同在,辛苦和喜悦并存。近几年,我参与学校的“青蓝工程”,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工作,在此过程中,发现一些新教师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一些与我们当年成长中相似的问题,在这里我与大家一起总结成长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期望对年轻教师的进步能有借鉴之用。

一、听课误区――学基础知识,不关注教学方法

许多新教师,听课时不停地记录知识点,我感觉很不好。新教师刚开始对基础知识不是很熟,我们是理解的,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应该是教师课下做的工作,而不是通过听课来学习的。现学现用,自己可能都还没有完全领会,怎么能高效地传授给学生呢?如果学生有疑问,老师怎么有能力给学生解惑呢?

建议:新教师要提前备课,要学习课本并吃透,至少要在不看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大体知道本节课的重、难点。对每个知识点要知道来龙去脉,即能从已学知识或生活实际上来讲解新知识点,以及该知识与将来要学知识的联系。其次,听课时,重点学习老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方法,重、难点的突破方法以及如何发散学生思维等。所以,我认为听课要带着问题来听课,带着目的来听课,不能课下不做基本功,盲目来听课那将不仅没有多大进步,甚至自己的思维还会被别人束缚,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和提高。

二、备课误区――先听课后备课

很多教师为了省事,往往都是以听课来代替备课,听课时,几乎记录指导教师的所有内容,一节课显得很辛苦、很匆忙。收获的只是教学表象――知识点,忽视了一节课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甚至被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式限制了自己的个性发展。

建议:备课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将决定一节课的成与败。新教师在写教案之前,应该先研读课本,分析教材,做对应章节的大量试题,寻找教学的知识点、确定重难点以及各知识点的考查方式,总结和选择知识点的突破方法,再写教案。之后再去听课学习,结合老教师的上课技巧,对自己的教案进行补充和修正。同时不要盲目地模仿和依赖老教师,当自己感觉某种好的方法甚至只是某一个很好的实例,可以与老教师讨论,如果没有科学性错误的前提下,可以在教学中使用。有些同志往往习惯于否定自己的备课素材而照搬别人的东西,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其实,自己深思熟虑的东西就是好东西。所以,我觉得只知道模仿是不会超越别人的。要想超越别人,应该在自己已准备的基础上,借鉴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建议新教师不要只模仿,多考虑如何超越。如果先听课再备课,我们自己的思维就被别人思维限制了,我们就没有提升的动力和空间了。

三、教学过程误区――背教案,不关注学生反应

在我听年轻教师讲课的时候,发现一些教师上课很辛苦、很投入,教案很详细。上课时几乎是背教案,不关注学生反应。教师可能都不知道学生听懂了没有,理解了没有。

建议: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为了有效教学,必须师生共同配合。

四、教学目标误区――盲目追求学生解题能力

有些教师把授新课目标和高三复习的能力提高目标混淆。很多老师总希望(其实学生也有这种错误的想法)上新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甚至希望他们能解决高考难题。上完新课后,就给学生布置大量习题,还有一些高考试题。这样学生就没有足够消化知识的时间,同时给学生无形的压力,让学生感觉:很多题目不会做,自己学得很差。必然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信,失去学习的兴趣。

建议:教学和学习都是有阶段性目标的,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欲速则不达。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达成目标,给予学生成就感,培养学习的兴趣,实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误区――不关注兴趣培养

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利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键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其实很简单,但往往是我们老师容易忽视的。兴趣来源于成就感。所以我们应该给学生成就感,让他们感觉知识很有意思或很有用,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设计一些学生很熟悉的问题,能结合生活经验能体会到得东西。教学的花样不要太多,更不要补充很多难题。

教师也可以通过研究和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信服自己,引导学生在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同时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 下一篇: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