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镜头≠劣质成像质量

时间:2022-04-02 05:29:14

廉价镜头≠劣质成像质量

绝大多数的初级用户在购买数码相机之后都会直接使用,即便镜头的参数不佳限制了拍摄效果,但是他们也顶多抱怨两句,却并不会真正掏钱为数码相机购置额外的昂贵镜头――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拍摄效果而烧包升级镜头等器材的人只属于那些中高端的发烧友。有的人或许会问了,难道就让我们忍受着廉价镜头给我们带来的低质效果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而且廉价镜头也并不代表着劣质的成像质量,其实只要我们善用手中的廉价镜头,一样可以通过神奇的光线来获得精美绝伦的照片。

一、适当的光圈

在平时的拍摄中,对镜头光圈的控制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因为光圈值直接影响着拍摄的景深效果、快门速度以及成像质量,因此我们除了多拍之外,还得经常看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技巧之谈,结合自己的实际使用来努力提高拍摄水平。一般经验而言,使用一个镜头的最大或者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成像质量。因为在光圈全开的时候,光线会穿过镜头镜片的全部面积而在感光物上成像。如此一来,镜头镜片本身就具有的精度不足的生产缺陷就会在影像上暴露无遗。因此我们只能缩小光圈,让光线只通过镜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积穿过来,结果又使得镜片边缘没有透光的部分无法影响成像质量,使画质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这个理论来说,应该是同一镜头同一焦距下的光圈越小,成像质量就会越好。但是实际使用中,我们会发现缩小光圈后镜头透光孔将变得过于微小,光线通过透光孔时发生的衍射现象会变得比较严重,而这又会直接降低成像质量。因为光圈值=透光孔直径/镜头焦距,所以同样是使用较小的光圈,镜头焦距越短,透光孔也就开得越小。根据这个关系,其实一个300mm焦距的镜头,即便是把光圈值缩小到f32,也和一个把光圈开大到f3.2的30mm焦距镜头的透光孔大小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就得尽量地调整这个光圈值,在各个焦距之下试用各个光圈值,然后看实际的成像效果如何,这样就能找出在某个焦距之下哪个光圈值是最适合的了。比如笔者手中的这个70mm~300mm焦距的镜头,要想在300mm下达到最佳的成像质量,那么就得把光圈调到f29或者f32。从这个例子来说,其实平常大家所说的“一般经验”并无可借鉴的部分,关键还是要自己实践找出适合自己数码相机的参数设置。

二、适当的快门速度

首先我们又得提到一个“一般经验”,即如果用1/M秒来表示快门速度,用N毫米来表示数码相机的镜头焦距,那么在手持数码相机进行拍摄时,一般都会认为只有M大于N时才不会因为手抖而影响成像质量,甚至有人还严格地提出M一定要大于2N,这样才会让图像变得更加清晰。正是因为这样的“一般经验”,很多人都一味地追求更快的快门速度,他们认为要想得到更加清晰的影像,只要再把快门速度再提高那么一点点就可以了。然而,这是很有问题的。

众所周知,单反数码相机都有一个弱点,即在按下快门的拍摄瞬间,反光板的运动会使整个相机产生震动,从而导致影像模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为一些高档相机添加了反光板预升的功能,有效地避免了反光板带来的震动。不过目前,大多数数码相机都不具备此种功能。当然,并不是说厂商不具备这项技术,而是因为加上这项功能的数码相机反而不如没有这项功能的数码相机的利润高,换了你是厂商,你是追求利润还是满足大众呢?这个时候就不要指望厂商了,还是我们自己来想办法吧。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说的是长焦镜头,因为长焦镜头会放大数码相机的震动,使得影像模糊程度更加严重。

高档次的长焦镜头往往比较重,因为这样重量可以缓冲震动,带来稳定的拍摄效果,就好像射击一样,较重的枪械反而更稳,也更加容易射准一些。此外,高档次的长焦镜头一般都配备了专门的支架,而在拍摄的过程中,使用支架能够让整个数码相机处于更加平稳的状态,尽可能地降低震动幅度。但是我们这里所要说的是廉价镜头,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不但镜身比较轻,而且还没有专门的支架。在拍摄的瞬间,我们都可以清楚地从显示屏中观察到明显的震动,甚至还能听到镜头各部分因为结合不严而发出的声响!试想这样的镜头,该如何获得高清晰度的成像质量呢?

不用担心,其实要想这样的镜头可以拍出高质量的照片一定也不难,方法就是采取之前“一般经验”所说的相反的方式――降低快门速度,比如加PL滤镜、加ND滤镜、收缩光圈、调低ISO值等等,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尽可能地延长曝光时间。因为在上述中我提到过拍摄的瞬间反光板才会运动,从而产生震动,但是在反光板放下之前,快门是已经关闭的了,所以只有反光板开启时候产生的震动才会导致成像模糊。假设这种导致成像模糊的震动会持续1/3秒,那么如果整个曝光时间不足1/3秒,显而易见,这种情况下的照片完全是在震动中产生的,成像质量肯定受到了震动的影响,想要清晰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曝光时间为3妙,那么照片的清晰度就只有1/3部分受到了震动的影响,而剩下2/3的部分将是好的成像质量,而这部分成像将会覆盖受到不良影响的成像,使得照片的清晰度明显提升。

当然,有的人会提出可以让光线强到足以使“M大于N”甚至是“M大于2N”,这种情况显然是最理想的,不过理想终归是理想,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让光线满足我们的需要。比如,如果我们要在室内或者是阴暗的条件下去拍摄照片,那么这时去考虑“M大于N”简直是痴心妄想了,这时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提高快门速度。但假设这时的数码相机光圈是f8,ISO只有200,快门速度将仅有1/60秒,这个时候再想着去提高快门速度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了,因为你再怎么调整还是会明显降低成像质量。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把光圈收缩至f32,然后继续调低ISO到100,再加上PL滤镜,这样一来,快门速度就会降至1.5秒,成像质量反而提升了。

三、适当地遮挡光源

在平常拍摄的时候,我们会经常看见照片中存在着特别亮的光线,使得整个或者部分画面都非常模糊,这主要就是由炫光引起的。而炫光一般都是由画面别明亮的光源造成的,比如太阳,如果挡住又没法完成拍摄。虽然高档次的镜头可以更大程度地避免炫光的产生,但是对于我们使用廉价镜头而言,我们需要自食其力地寻找其他解决途径。

其实炫光并不只是通过镜头才能观察到,我们拿自己的眼睛就可以观察到它。比如,打开一本书,用左手举起来对着天空看,我们会发现书上的字变得没有平时看起来那么清楚,好像有一层薄雾蒙在上面,这就是炫光在作怪。然后再用右手掌尽量多低挡住天空,并向书本移动,最后让手掌挨着书的上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那一层“薄雾”越来越淡,字也变得越来越清楚。眼睛是这样,镜头也是这样,而镜头上的遮光罩就起着刚才手掌的作用。

可以廉价镜头上的遮光罩往往制作得不够长,这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就是遮光罩的遮挡范围要照顾变焦镜头的较广的一端,二是做太长了无论是携带还是使用都不方便,三就是为了控制生产成本。这个时候,单反数码相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用手、帽子、笔记本甚至反光板等一切既不透光又轻巧的物件去遮挡镜头前面很亮,但又不在画面之中的部分。然后在取景框里仔细观察效果,以便控制、调整遮挡的方向和角度,直到我们认为所见的景物都处于最合适拍摄的清晰程度,再按下快门。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在拍摄风景等“慢摄影”中使用,还是相当实用的,也符合我们使用廉价镜头的经济原则。

四,适当地控制摄距

摄距当然指的拍摄距离,或许有的人会说,现在的数码相机不都是使用变焦镜头的嘛,你可以通过调整不同焦段来进行拍摄,何必还要自己去调整摄距呢?我当然知道变焦镜头的各个焦段的成像质量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较短焦距拍摄出来的成像效果比较好,主要表现为分辨率高、反差大、色彩饱和。但是不要忘了,我们使用的是廉价镜头,我们在在长焦端拍摄时,往往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即分辨率低、反差不足、色彩平淡。因此我们情愿多用“脚动变焦”,以尽可能地配合镜头的最佳焦段来获得更优质的成像效果,也不要相信镜头那所谓的夸张的“大变焦”。

此外,廉价镜头一般也不具备大光圈,若是要拍摄虚化背景,操作上比较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少人会去添置大光圈镜头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仔细地分析一下,虚化背景无非就是让景深变小,而景深又是和光圈、焦距和摄距这三个因素有关。光圈越小、焦距越长、摄距越短,景深就会越小,反之景深就会越大。因此,就算光圈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那也只是有1/3的不足,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调整焦距和摄距来控制景深,一样可以达到背景虚化的效果。比如行微距拍摄时,使用18mm~70mm镜头的70mm端,然后把光圈开到f4.5,使用镜头的最短摄距0.38mm就可以做到背景虚化了;而在进行人像拍摄时,使用70mm~300mm镜头的150mm以上的焦段,只要摄距不是太远,即使把光圈收缩到f8,背景也依然是模糊一片的。

只要善于分析,控制好拍摄的各个因素,不断地积累拍摄经验,就算是廉价镜头,也能拍出好照片来。

上一篇:小谈如何购买二手笔记本电脑 下一篇:来自微软的网络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