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置导语 提升课堂效果

时间:2022-04-02 04:29:43

巧妙设置导语 提升课堂效果

摘 要:导入语的设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设置精彩的导入语,一定能起到抛砖引玉,引“生”入“课”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设置的导入语应该讲求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性,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与内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都得注重导入语设置的新奇、贴切、全面、准确的特点。

关键词:导入语 课堂效果 新奇 贴切 全面 准确

海格尔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的事物上去。”《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强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取得,要求学生适应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低效为高效。所以,教师上课开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强烈探求。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在一堂课中,教师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设计好课堂的导入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教师在设计“第一音”、“第一锤”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本人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此谈几点拙见。

导入语的设置应该注重新、切、全、准的特点。

新,即新奇。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普遍的导语即“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这种导语开宗明义,简明直接,然而缺乏人文性和独创性,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理论的要求。如果我们能在沉闷的课堂气氛这一平静的湖水中,投入巧妙导语的石子,就一定可以在学生的心田荡起阵阵涟漪,也就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教学内容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变色龙》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先播放课文的朗诵带,接着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参与,由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几个角色,要求围绕奥楚蔑洛夫的“六次判定、五次变色”来表演。这样就将文本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通过视、听、想象的功能,对课文内容先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让学生从以前的被动接受知识,一下子进入主体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感知课文的迫切和参与表演的积极性,这样课堂教学也就很顺利地进行了。

中学生正处于好奇、求知、探险的阶段,对新的事物、还未感知的知识,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求知的欲望。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就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课文设置与众不同的导入语,以此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寻求答案的积极性。更进一步讲,语文教师就是要充分利用这种神奇、独特的导入语,创造出相对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讨论,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茫茫的求知与探索的大海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切,即贴切。语文的知识贯通古今中外,包罗万象,无奇不有。但是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事物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相对比较遥远,特别是农村的同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而不贴近学生的生活,不接近学生所可能掌握的知识的现状而夸夸其谈。更重要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具有独立判断认识能力的个体,因此,学生一旦认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太过于玄虚,不切合现实实际,这种导入语的设置,就可能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在对待某些问题上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导入《核舟记》这篇课文时,针对学校所在乡镇是工艺品大镇的特点,我就近取材,从工艺品入手,切近学生的生活。先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所认识的工艺畅所欲言,比如木雕、石雕、铜雕、竹编等,让学生回忆自己所观察过的工艺品。继而话锋一转,引入课文教学:“我们所要认识的是一件工艺品――用桃核雕刻而成的工艺品,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这件工艺品的精致之处以及其高超的雕刻艺术,回家后同学们可以与我们乡镇的雕刻艺术相比较。”因为我们的同学或多或少都接触过雕刻,因此具有很强的学习欲望,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使得整节课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中顺利完成。

全,即全面。语文课的一大特点是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覆盖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医学等多个领域。这种特点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当广博的知识。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够针对涉及到的不同学科知识的课文,采用相关联的知识设置导入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知识的渊博,学生就可能“爱屋及乌”,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了。同时,这种导入语的设置,又能使学生接触到多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意识到应该学的知识多而且广。当然这种导入语的设置更能避免单调与大一统。譬如,教学《春》这一课,我用舒缓的节奏吟诵自己对春的感受,用海子的《春暖花开》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教学《济南的冬天》这一课,由于我们当地学生大都没有接触过雪,我就先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雪的形成、不同地区的雪后佳景,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而在教学《大自然警号长鸣》这篇课文时,我则以自然生态学导入,预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我们家乡的母亲河木兰溪的过去和现在的资料,继而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从身边小处感性上认识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性与严重性,从而轻松导入课文。

准,即准确。设置导入语,不管是注重新、切、全中的哪个特点,都必须力求准确无误,不能生搬硬套,无中生有,甚至张冠李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犯错误是致命的,这不仅会让教师失去威信,而且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榜样。当然如果是偏激的甚至错误的思想政治观点,更会误导学生,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和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见,准是导入语设置特点的关键所在,是导入语设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终贯穿于新、切、全等特点之中。

语文新课的导入语设置可能只注重其中某一个特点,也可能交叉使用。但不管怎样,以上几个特点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而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应该是针对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方式罢了。可见,虽说“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我们设计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克服了困难,开好了头,就往往能在新课的教学中,迅速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学习状态,进而开展更多、更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这是实现教学整体艺术化的关键一步,可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因此,语文教学的导入语设置应该为语文教师们所重视,为使它成为语文教学艺术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教师要不断探索求新,让它更加完善。■

上一篇:谈现代汉语句式 下一篇:浅谈古诗教学中的语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