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有武汉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的思考

时间:2022-04-02 02:54:51

关于建设有武汉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的思考

摘 要:笔者通过近几年来园林现场工作经验的积累,对生态园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又通过对生态学的各阶段和类型全面系统地学习,深入了解到城市园林满足生态要素的要求,结合武汉实际情况,分析了武汉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的不足,提出了利用各种生态环境因素改善武汉城市生态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武汉;生态园林;特色

1 对武汉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理解

1.1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一项持久战

生态环境的恶变不是一日之功,因而修复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亦非立竿见影的易事,它是一项系统建设工程,从规划到设计、从建设到养护受到许多环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是一项永无止尽的工作,但只要在优变都是一种成就和进步,因此需要几代人不懈的甚至更长期的努力建设。

1.2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努力

因城市生态因子改变涉及到建筑的风格、市政建设、水土保持、规划控制、农林渔牧、大气变化、工业污染、以及市民参与度等方面,因此应明确各部门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职责,制定涉及相关行政部门的建设目标,共同推进。园林部门只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之一,任何一因子的相关部门管理不当都可导致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减慢或前功尽弃。

1.3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是一项营造仿生态园林的工程

人类是不可能再造完全生态的自然环境,只能模仿生态环境的状态和改变或调节各生态因子的平衡,使局部小环境朝有利的方向发展或趋于简单的平衡,从而调节和优化城市大生态环境,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真正的生态园林城市应该是生态之城、美丽之城、高效之城、和谐之城。

1.4 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和风土人情营造有武汉特点的本土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没有标准化模式,完全照搬是不可能更不科学的做法。调节、优化各生态因子,使自然与人工完美的结合,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武汉湖泊湿地、山体、河流众多、年降水量高等许多自然现状,往往是我们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优点和特色,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结合武汉本土风情,通过不断地学习借鉴其它城市的经验,取长补短,寻找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灵感和激情,从而形成有武汉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

2 规划和设计决定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快慢和成效

2.1 园林规划的水平决定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快慢

目前武汉市已将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作为推动武汉园林绿化建设的航标,包括绿化建设的理念和定位、有关法规、条例管理办法的制定、监管和鼓励宣传教育措施等应全方位规划,以及相关部门的各方面更全面、更深入、更科学细致配套,使生态园林这一规划能更好地指导后期的绿化设计和建设工作。

2.2 生态园林规划设计水平决定城市的品位和成败

科学并有理念、有创意而非标新立异的设计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成败关键,只有设计人员充分了解武汉生态园林建设的几大生境要求和各乡土物种的特性以及武汉城市的风土人情才能设计出更优秀、更有武汉特色、可实施性强、便于长效管理的生态园林作品,否则生态园林建设又变回到了绿化或者植树造林的怪圈。所以加大对园林设计师的培训考核,以及方案评审时严格按照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规划和专业技术人员意见实施,将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深入开展工作的灵魂。

3 对建设有武汉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的几点建议

3.1 园林人应有园林文化和激情

没有文化的事业是一种简单的工作重复,没有激情的工作状态就做不出好的作品和成果,园林部门作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每一位园林人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并勤奋地工作,同时应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追求和激情,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充分起到带头作用,而激情又来自于生态园林事业的凝聚力和园林行业的文化氛围,凝聚力和文化氛围来自于对优美生态园林城市的向往以及建设好的生态园林作品后的一种荣誉感,而追求优秀园林城市作品的荣誉感又来自于园林人的事业心和品位素质,既要有身体的健康,更要求身心的健康,身体和身心的健康又源自于好的生活习惯。

3.2 尽量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在城市绿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提高道路的绿化覆盖面积、增加屋顶和天桥绿化、建筑墙面增加种植藤木植物、架空层室内绿化、建设三小绿地、街头游园、阳台窗花墙体绿化、屋顶绿化、小区广场、渠化岛乔木种植、水生植物的种植等多种形式,见缝插补、适地适树建设和绿化不仅可减少热辐射,同时可降低温度,降尘降噪、保持水土、丰富生物种类,为生态园林绿地中的物种有效迁移提供通道或驿站等方面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3.3 丰富群落层次,乔、灌、花、草、水结合

单一的草坪景观虽然有特色,但生态因子的各项指标效益最低,片植的灌木和摸纹色块不仅生态效益不明显,同时种内种间互相影响和竞争甚至导致病虫害等毁灭性的死亡淘汰,季相和色相单一,只有科学设计、尽量多层次地种植乔、灌、花、草或水生植物,才能充分利用光、水、空气等资源,促进更多的光合作用,提供更多物种的生存空间,生长总量的最大化,减少水分蒸发和尘噪污染等。

3.4 适地适树与植物的贵贱

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促进生态环境的形成,根据绿地本身以及周边的立地环境因子选择植物的配置、规格、以及数量,适地适树,尽量使用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每一物种都有优劣之面,每一种植物在生物链和生态园林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植物本身无高低贵贱之分,哪怕是茅草也能营造出良好的生态园林景观。同时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充分考虑到后期植物种内种间竞争,尽量减少过多的养护投入,建设节约型的生态园林。

3.5 生态固体应注重“地下”工程建设,养根和养胃是一个道理

植物的地上部分如同一张脸,当缺水时表现枯萎,当缺肥时表现黄化,根部的环境和营养、以及真菌、微生物、动物的数量是植物生长的关键,也是生态群落形成的基础,现在多数绿地和绿化工程设计时不注重土壤的性质、结构、改良情况,而注重地上部分栽植后立杆见影的效果和苗木的蓬径、规格,认为种了好苗就可做出好的绿化工程。欧洲园林景观效果好的原因之一是大量运用根系完整的容器苗和农耕种植土进行换土,植物栽植后一周都不用浇水,成活率高,生态效益最大化。因此,因地制宜,科学改良土壤,抓好“地下”土壤工程建设和根部管理也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关键。

3.6 生产型绿地与临时性城市绿地结合,提高绿化覆盖率

林业部通过退耕还林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建设荒山、荒滩来植树造林。城市建设中有许多铁路、公路控制线空地和市内建设工地,可制定相关政策和奖励补贴措施,适地适树适草种植各种经济林、花圃、苗圃或城市草地,鼓励和指导社会单位投资建设生产型绿地,甚至部分产业用地中分期建设空地可按照短期苗圃进行绿化,对于闲置未动工的土地强制覆土复绿,部分工地还可鼓励建筑工人规范化种植蔬菜来绿化和自给自足,提高城市绿化覆盖,减少尘土等污染。

3.7 让立体绿化的城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众所周知,新加坡的土地寸土寸金,城市建设先期由公园道路绿化转为现状的立体生态绿化,现在成为全世界有名的花园城市,政府一方面通过颁发法规同时通过补贴或发放花苗等形式,加大立体绿化的投入,甚至鼓励市民屋顶种菜来减少热辐射,隔热和净化空气,最著名的金沙大酒店把公园和浴场搬到了几十层楼的屋顶。

3.8 PM2.5的影响和生态园林措施

建议多选用适合武汉本土生长的抗性强植物,特别是在城市快速通道绿化中大量运用,尽量减少灰尘和有害气体的污染。同时透水路面的运用不仅可大量保持水土,还可调节城市空间的温度和湿度,改善城市热循环,通过反向蒸腾来缓解效益,吸附城市污染物,有效减缓汽车尾气扬尘和净化水质、空气,减少PM2.5的影响。

3.9 开展社会和全民义务绿化

通过宣传和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开展表彰花王、花园家庭评选活动、送花进社区活动、举办大型花卉展、鼓励屋顶和墙面的立体绿化等形式全方面覆绿种花种草,发动全体市民在公共绿地之外的区域如社区、学校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绿化活动、形成遍地开花,人人爱绿、创优争先的好氛围和园林文化,让市民对优美的城市绿化环境有满足感和幸福感后,才会形成人人爱绿、人人护绿的良性循环,掀起园林融入市民生活、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高潮。

3.10 生态园林城市的扩大化

市区绿化与郊野自然出现分离脱节,建议一方面通过城市绿道系统和快速通道或江河湖溪连结郊野自然景观、连成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形成城在林中、城在绿中的自然生态景观。另一方面划定虚绿线,对非林地非绿地又非红线的荒山湿地等,划定为临时性绿线保护,避免违建开垦、水土流失、环境脏乱差等造成该区域的物种和地形破坏、生态资源减少的现象,使生态园林城市最大化。

3.11 园林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利用等节约型园林措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建立一个回收系统和处理中心,不仅节约资源,同时可生产大量有机肥、泥炭土、人工合成木炭、木芯板等产品,使碳元素又回到土壤中,减少了大量温空气体的排放,丰富了土壤的养分。利用中水和雨水收集系统,将城市或社区雨水收集后储存处理,用于绿化灌溉。采用滴溉等节水技术,减少水车的二次运输和喷洒的污染浪费,也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环节和节能减排份重要措施。

3.12 精细化建设和管理向科学化发展的引导

园林人在苦干的同时也要加巧干,不管是建设和养护,从设计开始注重科学化的重要性,不懂植物的特性,设计出来的方案既不利于后期生态效益,更不利于指导施工和养护管理,即便再精细化的管理也形成不了好的生态效益。施工和养护精细化的同时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地促成植物向生态化优良的方向发展,才会最快最好地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4 小结

生态园林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城市发展所追求的阶段性目标。随着生态文明和信息革命的到来,生态园林城市的研究必将得到广泛的重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本文认为,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生态园林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布局特点;第二,生态园林城市的量化评定指标体系;第三,生态园林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态特征和优化;第四,具体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化建设方案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亚军,郁珊珊.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J].城市问题,2007(7)

2 张坤明,温宗国,杜斌,宋国君等.生态城市评价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 王亚军,王浩,郁珊珊.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规划的功能性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2006(6)

上一篇: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 下一篇:营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