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县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4-01 10:43:16

伊川县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 阐述了伊川县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成效,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即明晰工作思路、明确指导思想、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等,以促进该县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关键词 农业结构调整;现状;问题;对策;河南伊川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310-02

伊川县位于河南省西部的浅山丘陵区,辖14个乡镇369个行政村,总人口7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万人,全县有耕地5.73万hm2,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面对当前农业生产的新形势,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调整结构,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质量,增加农业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伊川县紧紧围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作支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转变职能,细化服务,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呈现如下特点。

1.1 结构趋优化

农、林、牧、渔业结构逐步优化,201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56.7%、0.6%、40.1%、2.1%。种植业、养殖业内部结构也逐步优化,经济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2003年达到2万hm2,粮经作物面积比例为6∶4,并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发展,品种结构也向优质化方向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已经启动,并通过了省专家组验收,被认定为河南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业二、三产业逐步兴起,增加值分别为1.3亿元和1.1亿元,一、二、三产业逐步合理。

1.2 生产规模化

通过引导扶持,全县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农业新格局。鸣皋镇、平等乡的温棚蔬菜基地,江左乡、吕店镇的烟叶基地,葛寨乡的青铜器生产基地,沿高速路、快速通道的花卉苗木基地等。目前,全县已形成有一定规模、有较好效益的种、养、加、销专业村110个以上。

1.3 结构特色化

按照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模式,培育和发展了花卉林果、畜牧养殖、特色杂粮、优质烟叶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基地。全县建成城乡规模农产品市场8个,年交易额7.8亿元以上。伊川县已流转、调整蔬菜用地1 533.33 hm2,新建温室大棚390个,建成温棚蔬菜示范方5个113.33 hm2,种植蔬菜面积2 133.33 hm2。全县优质红薯、谷子瓜菜面积已达到1.33万hm2以上,成为豫西地区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以新大牧业、立华禽业为龙头的畜牧养殖业在全县快速发展,新大牧业总部入驻伊川项目,总投资4.2亿元,涉及将集团总部、研发中心、年产20万t饲料厂及祖代猪场落户伊川等。立华公司3 500万只土鸡养殖项目,总投资5亿元,包括建设总存栏40万套种鸡场3~4个、年孵化鸡苗3 800万只的孵化厂1座、4 000 m2的综合办公楼1座、建设商品鸡示范场1个、发展1 000家合作养鸡农户、年交易量4 000万只的活禽交易中心等。在城关、高山等乡镇发展薄皮核桃666.67 hm2,在吕店、彭婆等乡镇发展牡丹种植266.67 hm2,在城关、彭婆、鸦岭发展环市区苗木花卉林果133.33 hm2。县域土壤多系红黏土,含钾量大,适宜烟叶发展,质量可与云贵烟叶媲美,2013年全县落实烟叶种植面积2 000 hm2,优质烟叶基地雏形初现。

1.4 布局区域化

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突出特色、规划化发展的原则,通过调整,目前全县区域板块经济已初步形成,呈现出东西两岭优质杂粮基地和烟叶基地、周边山区林果基地、伊河川区温棚蔬菜基地、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沿线花卉苗木基地、畜禽养殖遍布全县的主体格局。

1.5 经营产业化

随着特色农业的规模发展,全县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全县龙头企业达到62家,其中省级重点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68个。同时,还从市场需求出发,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农村经纪人。

1.6 服务系列化

在科技服务上,加强了县、乡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了农技专家服务团和专家协会,搞好技术培训指导。在信息服务上,建立了“518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和农民致富协会,实施了“农信通”进村入户工程。在资金服务上,实施了“信用乡、村、户”工程,不断加大小额信贷支农力度,2年来,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小额贷款4亿元,其中农贷占90%,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流通服务上,全县建成城乡规模农产品市场8个,年交易额7.8亿元以上。同时,积极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中介组织、运销大户等经纪人队伍,开辟了农产品运销的绿色通道,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伊川县农业结构调整总体上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的状况是,创办的龙头企业不少,但规模不大;开发的产品不少,但品牌、名牌不多;调整的面积不少,但档次不高等。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反映在2个层面上。

2.1 农民自身层面上存在“三个难”

一是农地难调。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发展规模经营,需要成片开发时,土地难协调,影响其调整积极性。二是项目难定。农民在调整中心中无数,不知道调什么、种什么、养什么,存在着等待观望现象。三是新品种难找。农民搞调整是以高产出、高效益为目标,要寻找一些产出较高、投入较少、见效较快、风险较小的品种很难。

2.2 组织领导层面上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到位”

一是服务工作不到位。特别是技术指导、信息引导、产后服务等方面仍然跟不上。二是调整工作不力度不到位。地区间不平衡性突出,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和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三是调整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是部分干部对拉动农民增收、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宣传发动力度不够,结构调整成效不大。

3 对策

3.1 调整工作思路

伊川农业结构调整的工作思路上,要突出“四个围绕”。一是围绕市场。引导和组织农民调整市场所需的产品,做到产品围绕市场转。二是围绕农民增收。农业结构的调整,就是把农民是否增收作为衡量结构调整成效大小的主要标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围绕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争创名牌、产品质量上下功夫[1]。四是围绕区域特色。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传统产业优势,努力扩大生产规模经营,提高县级区域特色经济的知名度、外向度。建议下一步伊川县农业结构调整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大力规模经营,促进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继续抓好市场建设,扶持一批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建好一批有带动能力的专业市场和经济联合体[2]。

3.2 明确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要用大农业、大环境、大市场的观念来发展农业,用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的标准来审视农业,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来规划农业[3]。为此,在指导思想上:以充分利用资源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必须以农业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初步建立起区域明显、布局合理、特色显著、结构优化、产销衔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全县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4]。

3.3 加大农业服体系建设力度,全面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当前新形势下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服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充当农民利益的保护人、农民致富的引路人[5]。在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中,各级农服部门要重点抓好4项服务:一是信息服务。要建设和完善信息网络,更新信息资源,扩大信息内容,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需求和价格方面的信息,从而帮助农民解决调什么和如何调,当好农民的参谋。二是技术服务。各级农技服务的同志都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到农村去,多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等方面的服务,真心诚意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实际困难,真正体现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帮农民所需。三是法制法规服务。要切实加强法制观念,自觉运用法律、法规处理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四是质量检测服务。加强检测体系建设,更好地适应优质农产品发展的需要[6]。

3.4 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坚持科技先行。要加快品种改良和新技术的应用步伐,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把新品种引进放到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7]。因此,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建立安全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是县级农业发展中的一项全新任务,要针对伊川县产业优势,制定重点品种、重点产业的质量标准和相应的生产技术规范,促进特色优质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建立一批无公害蔬菜、粮食、果品和畜、禽养殖等生产示范基地[8]。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重视制定产品品牌标准。

4 参考文献

[1] 乔兰芳.古牧地镇农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农村科技,2012(7):77.

[2] 何斌,杨宽,罗燕.盘县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5):80-82.

[3] 段清斌,徐静,孙杰,等.息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问题和对策[J].河南农业,2012(1):54-55.

[4] 王银.凉州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1(9):49-50.

[5] 童泽平,鞠磊,宋文彬.嘉鱼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9(22):104-105.

[6] 韩宪华.论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0):69-70.

[7] 夏红玲,季波,尚子华,等.宁南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探析——以彭阳县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09(8):250-251.

[8] 周俊平.浅谈乌兰察布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4-16.

上一篇:特色农业旅游开发对策 下一篇:射阳县现代渔业经济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