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交用长江为地方交响乐团找出路

时间:2022-04-01 08:39:09

渝交用长江为地方交响乐团找出路

7月31日晚,铁锤、木叶、川剧锣鼓,伴着西洋乐器小提琴、竖琴,走进了国内顶级艺术殿堂――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巴渝风味十足的大型交响乐合唱《长江》在指挥李心草执棒下展现在观众眼前,这也是重庆艺术团体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长江》由重庆市委约作曲家程大兆、词作家赵晓瑜特别创作。作品从自然、人文、历史等不同角度,以大写意的手法描绘了长江美丽而神秘的风姿,揭示了长江博大而精深的内涵,由《序曲》《源头》和《激流》等12个篇章组成。

此次亮相国家大剧院的《长江》与2005年的最初版本有3个显著变化:改《平川》章节中的流行唱法为民族唱法,使之更加符合大型音乐厅的表演需要;在《江岸》中加入原汁原味的重庆土家族木叶吹奏表演,彰显重庆特有文化魅力所在;在乐器中融入了重庆曲艺所特有的连箫表演,风格独具。

为作品把脉

8月1日,《长江》再次吸引关注目光,20多位中国知名音乐艺术家齐聚一堂为《长江》把脉,对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这样的作品会为中国交响乐坛的复苏发挥推动作用”。对于《长江》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艺术家们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一部“留得下来,传得下去”的作品。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满意于《长江》作者对现代技法中国化把握得比较好,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吴祖强非常高兴听到了一部能听得进去的特色鲜明的作品,“词写得漂亮,创作过程也细致,写长江的思路理得很清楚。”指挥家卞祖善认为整部作品用了一些新技法,采用了多调式。无论是合唱、独唱还是民间音乐、地方特色的吹奏,作品从头到尾能引起共鸣。作曲家李西安印象最深的是这个作品没有时间的界限,以小见大的角度来写长江,从轻柔的、古老的情歌开始写,出人意料。作曲家王祖皆认为《长江》最成功的是创意:“黄河有《黄河大合唱》、长城有《长城随想曲》、长江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呼唤与长江相匹配的有分量的作品。”词作家晨枫觉得歌词非常好,有着他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把长江从起源到入海,从自然、人文、历史的思路,有很多难得的词句。特别是最后的四个永恒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作曲家张千一感到《长江》中音乐素材多,有古典、藏族、西南民间音乐,作曲家承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传统民间素材为作品增色。音乐学家梁茂春赞赏作者是个对民间音乐敏感的人:“《长江》用了很多民间素材,笛子、陨、三弦、木叶、二胡、箫,很深刻。中国作曲家在交响乐中加入了中国的色彩。我对三弦的印象最深,三弦从《白毛女》开始就成了黄世仁的代名词,但在《长江》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美、很有个性;小军鼓出来是败笔,小军鼓是西方战场上用的,表现中国应该用中国乐器”。音乐理论家李吉提和作曲家郝维亚则更欣赏作品对于梅花三弄主题的运用。

需要进一步线条化。“作品的结构有的时候容易被忽视,必须要有取舍,才能保证总体,否则就会平铺直叙。”傅庚辰一语中的,说出了艺术家们对《长江》的期待。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非常赞同作品里整体、传统、现代、民间的结合。朗诵占有了音乐的时间,交响乐中音乐感动人的部分少了,要适当减少。作曲家张卓娅认为每段歌词长度差不多,形式一致就局限了。在技术上可以进行减肥和扩充,增强飘渺的感觉。中央歌剧院院长刘锡津也觉得作品可再梳理,去去水份。

合唱略显单薄。中国合唱协会主席田玉斌感到声乐部分纯粹的合唱只有两段,几乎每段都有独唱,要有完整的段落,现在看来每章的形式相同。音乐理论家居其宏感觉演出中有些章节合唱队没什么声音、挖掘合唱,现在形式单一了,建议增加一点男声合唱,能有雄劲、雄浑的感觉,挖掘声音自身的魅力,川江号子虽然只有一个人,但表现丰富。指挥家严良希望无伴奏合唱的高声部应该更高一些,音色的宽度再拓展点。

用作品说话

“你们心中要想到,这组交响乐是为我们而作,词中每一句是为我而写,我们要以长江为证,以奥运为证,重庆交响乐团有实力用高雅艺术向世界展示当代重庆人的风采,要让嘹亮的乐声为重庆和中国加油”。――7月31日演出当天下午,重庆交响乐团团长、重庆歌剧院院长刘光宇是这样鼓励自己团员的,他一直是这样鞭策自己的。

据记者了解,重庆交响乐团去年成立之初只有40人,后来向社会公开招募了20人,目前离百人编制还有40人的缺口。乐手的平均工资只有1100元。团里的大贝司裂开了口子,黑管在烈日下被晒破,许多乐手的乐器都是自家的私人物品,乐团一度使用的还是“”时期苏州出厂的花盆鼓。目前,乐团没有一个“上得了台面”的独奏家和一流指挥家。可以说渝交与很多地方交响乐团一样面临着“无琴也无钱”的窘境。对于乐团的发展,院长刘光宇却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乐团的“自强”上:“重庆交响乐团挂牌是重庆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几代重庆音乐人想了50余年的事,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就要让全世界倾听到真正属于重庆的声音。重庆的声音要靠好的音乐作品来传递,《长江》之后我们也力图能够创作出更多‘重庆的音乐’。今年10月,中国音协的交响乐世纪回顾活动将来到重庆,重庆交响乐团将推出《江水回响》和《太阳的儿子》两部带有浓郁的重庆特色新作。《江水回响》主要是回顾重庆历史,表现重庆人民的苦难和抗争;《太阳的儿子》则是对重庆未来的展望”。

此外,刘光宇对重庆交响乐团还有一个“358”计划:3年起步,5年在西部地区处于一流,8年在全国产生影响。为了这项计划能够顺利实施,重庆歌剧院在今年3月推出了首个演出季,近40场歌剧和交响乐演出在2个月时间内对市民进行了高密度“轰炸”。演出季包含了艺术水准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业演出、艺术大师课堂、艺术普及讲座、视听欣赏等共34场,如“交响的完美世界”音乐会系列、“朋友”音乐会系列、“艺术视听教室”之刘光宇二胡讲座式音乐会、高雅艺术普及讲座之“音乐与三峡”――赏析《三峡印象》……特别是歌剧院安排的公开排练日,邀请观众走进排练厅,拉近艺术与观众的距离。

重庆交响乐团此次在国家大剧院的亮相不仅让观众欣赏到了一部高水准的原创交响乐作品,更让人们看到了重庆交响乐的良好发展势头。就像国交首席刘云志说的:“《长江》包含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法,演奏上并不太容易,充分地考验了乐队本身的能力,从演奏的角度看,重庆交响乐团一年的时间能搞成这样是很了不起的”。

上一篇:《美狄亚2》入乡随俗不 下一篇:听音乐家在邮票里说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