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符号化的三弦印象

时间:2022-06-26 05:14:45

现场播报

在没有中间休息的一小时中,9首风格迥异的三弦音乐作品扑面而来,挑战欣赏者脑中固有的符号化三弦印象。似乎是要表达一种吐故纳新的余音。

“说变”――中央音乐学院三弦音乐会前不久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如期举行。在这场由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主办、中央音乐学院三弦专业谈龙建教授担任艺术指导的音乐会中,10位年轻的三弦演奏者同弦乐、打击乐、钢琴共同演绎了9首风格迥异的三弦音乐作品。

为小三弦与打击乐而作的《反二黄慢板与小开门》主题取自京剧曲牌反二黄小开门。作品既充分展示了小三弦的技术特点和小三弦独有的既明亮清脆又略带沉稳的音色,又在不失京剧韵味的同时进行全新的阐释;诸新诚改编自古琴曲的三弦与箫《平沙落雁》虽同古琴曲《平沙落雁》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却展现了同是“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意境,给人以隽永清新之感;牟青自编自弹的《布鲁斯小品NO.1》在同钢琴和着的布鲁斯节奏中,三弦的音色潜力让欣赏者不由惊叹;叶小纲创作的弦乐五重奏《边缘Manginalia》和鲍元恺创作的弦乐五重奏《三番》都将三弦同两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1把大提琴合作,前者更注重现代音乐创作技法下的乐思体现,后者则强调中国传统同西方的对话;刘晨晨创作的三弦与钢琴《说变》是为三弦硕士庄今年4月的毕业音乐会量身而作,音乐语言的多样化和抽象性使整首作品沉浸在一种音响游戏之中;作曲专业学生白昱为此场音乐会而作的两首作品――三弦、笛子、琵琶三重奏《京韵悠悠》和为9把三弦而作的《鹊起》,运用其对三弦的独特视角和现代音乐的创作思维,将固有的“符号化”三弦印象打破。尤其是9把三弦共同演奏的《鹊起》作为音乐会的压轴作品将音乐会带入了高潮。9把三弦合作时音色的群感和音响的震撼力使该作品成为整场音乐会的亮点。

众所周知,三弦这件古老的弹拨乐器在中国民间音乐中使用广泛。因而有一大部分欣赏者对于三弦这件乐器的固定思维多停留在民间音乐的音响中。正如笔者同三弦这件乐器结缘也是源自对北方曲艺的喜爱。然而,三弦同二胡、琵琶等许多民间乐器一样,在近一个世纪中实现了一个独特的转型――从民间的巷里巷外走向了学院派的绚丽舞台。然而走入专业院校的三弦却并不幸运,它并没有得到创作者、研究者的青睐。三弦学习者少之又少、为三弦创作的独奏重奏作品屈指可数、非民间的民乐合奏中使用三弦的作品也寥寥无几。正如谈老师提到的,“似乎专业化的三弦对人们来说是一个‘特色过激’的、‘慎用’的乐器,而这场音乐会的目的是为了打破人们对三弦固有的定式。”其意在最大限度的展示三弦这件乐器的音色和技巧表现力。

当笔者知道该音乐会的10位三弦演奏者是谈老师自附中到研究生全部学生时,更多的感动代替了对音乐会演奏水平良莠不齐的遗憾,毕竟能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走上舞台已非易事。

上一篇:干净的山西民间器乐 下一篇:蒋力情迷歌剧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