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权力对企业风险的影响浅析

时间:2022-03-31 12:02:44

管理层权力对企业风险的影响浅析

摘要:企业的风险回报表现是管理层进行风险行为的后果。管理层权力的大小一方面受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内控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决定了管理层的经营行为。本文以理论和管理层权力理论为基础,从权力角度对企业风险进行了研究,表明管理层持有过度权力会加大企业风险。

关键词:管理层权力;企业风险;高管特征;董事会特征

一、引言

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引起的问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Hambrick和Mason(1984)开创的“高层梯队理论”认为,企业的战略选择和绩效水平与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背景和特征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企业面临的业务和财务成果的波动性越来越大,管理层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会计政策等方面都会做出主观性的偏好选择,而一些结构性风险管理工具在给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带来方便的同时,自身杠杆性的特点也会放大企业使用不当造成的损失。那么究竟什么是企业风险,企业风险从何而来?管理层又是如何影响企业风险的?本文将依次进行阐述。

二、相关理论

1.理论与管理层权力理论

Finkelstein( 1992) 将权力定义为管理层执行自身意愿的能力。基于理性经理人的基本假设,作为人的管理层有动机通过偷懒、在职消费、获取控制权等行为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侵害股东利益,并可能会导致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影响额超过对公司而言的最优水平。最优契约理论认为有效的契约安排可以激励管理者基于股东利益最大化行事( Jensen&Meckling, 1976) 。董事会根据股东利益可以与管理层讨价还价,形成薪酬激励。但近年国内外研究表明,由于董事会受到管理层的影响,并不能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监督,薪酬激励并不必然解决问题。以Bebehuk和Fried(2002)、Jensen和Murphy(2004)为代表的学者在指出最优契约观缺陷的基础上提出管理层权力观。管理层权力理论认为由于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自身有能力进行权力寻租。管理层权力可以在弱化的企业治理机制下进一步膨胀,进行权力操纵,进而损害公司价值【1】。

2.企业风险理论

管理学上通常认为风险是指损失的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2004 年美国反财务欺诈委员会发起委员会(COSO)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风险是企业不能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均在企业预定或者行业标准的范围内,那么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较大,面临的风险也较低。反之,则说明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大。本文将企业风险划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1)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不使用债务的情况下,其资产运行中所存在的风险。经营风险的大小,直接取决于企业生产活动的特征。高层管理者拥有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和内部信息,是企业经营投资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决策行为及风险偏好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2)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过程中获得预期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组织行为的不确定性。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源于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需要通过提高组织的认知水平来加以控制;组织行为的不确定性源于组织内部各层级委托关系所固有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需要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加以缓解【2】。

三、管理层权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公司的管理者控制着企业的资本配置权,能从控制更多的资源中获取私人利益。Jensen的研究表明,管理者普遍具有过度投资倾向,因为投资规模的扩大能够给其带来薪酬增加、权力扩张以及构筑职位堑壕等控制权私有收益【3】。而公司内部有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一方面可解决管理层与股东在利益上的冲突;另一方面也可抑制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降低来自企业内部的对投资的威胁。管理层权力的大小从高管特征和董事会特征两方面用以下指标来衡量:

1.董事长兼任CEO

在公司制的权力配置中,董事会有选择管理层的权力,并且能对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方案作出审批,监督方案的执行。管理层拥有的是对公司的决策管理权,董事会则保留对公司的决策控制权【4】。当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时,董事会和高管的职能重合,造成了了管理层拥有凌驾于董事会的决策控制权。

2.一股独大

股权分散的公司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全体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任何一位股东都没有掌握足够的控制公司的投票权,无法直接对经营者施加影响,所以公司往往被经营者操纵者控制权;而股权相对集中的企业,大股东掌握公司的控制权,能够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直接施加影响,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力显著增强,股东权力决定着企业行为。

3.高管持股

拥有本公司股权的高管既是管理者又是股东,在双重身份的聚合下对于董事会的影响力可能更大,同时高管决策失误的风险可导致自身的股东财富减少,还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决策权。

4.高管任期、学历和职称

高管任职时间越长,则其积累的个人威信越高,地位也越稳固,对企业的控制力越强。Finkelstein将企业高管的控制权划分为结构权力、所有权权力、专家权力和声誉权力。根据FinkelStein的研究,当高管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时,表明高管可能具备较强的专家权力和声誉权力,更容易形成领导权威并强化对企业的控制能力。

5.高管政治联系

如果企业高管曾经在政府部门担任一定职务,表明其更容易与政府官员建立政治和经济上的各种利益纽带。Peng和Luo(2000)、Li等(2007)发现,中国经理人与政府官员的联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石军伟等的研究发现,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的高管在企业中可以掌控更多的决策权。

6.董事会规模和独立性

Morse等的研究表明董事会规模越大,高管的控制权越大,管理层的权力也越大。董事会规模大会导致董事会成员之间产生懒惰和依赖情绪,企业越容易产生。企业设立独立董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独立董事“外部人”的身份来解决企业形成的各种问题。如果企业面临财务危机或者濒临破产,势必会影响独立董事的能力和声誉,并且可能会因为企业经营失败而承担相应责任。由于独立董事注重自己的声誉,必然会更好的履行自身职能,监督管理层权力滥用行为。

四、管理层权力影响公司风险分析

1.高管特征与企业风险

董事长与总经理都由同一人兼任的公司一方面,组织中权力过度集中,总经理具有较强的控制力,能够利用所掌握的控制权进行多元化扩张以牟取私利,另一方面,影响董事会的独立性,从而使得不称职的总经理难以被更换(Goyal et al.,2002),总经理在企业中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威,使得许多监督机制形同虚设,这都可能导致权力滥用,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从而增加企业财务风险。Bebchuk(2002)认为,管理层权力较大的企业主要存在于股权较为分散的公司中。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企业或者公司存在大股东,管理层更容易受到大股东的约束,会自觉的以大股东的意志为行为准则,大股东控制董事会进而主导管理层的聘用,二者在会计选择方面可能具有利益一致性。Gompers、Ishii 和 Metrick 的研究则显示,股东权力越强,企业的价值、利润和销售增长就越高,而资本支出和并购倾向则越低。反之,股权越分散,股东权力越弱,管理层进行多元化和并购倾向则越高,势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赋予管理层一定的股权,管理层的持股比例越高,人偏离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成本越小,从而导致利益趋向一致,使管理层更加关注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经营状况,管理人员就会有更强的动力来改善业绩和管理公司,使得公司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危机。蔡吉甫(2009)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能够减轻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高管人员良好的政府背景和政治关联可以增强企业的风险缓冲能力。Krueger(1974)年指出,企业家花费时间和金钱与政府官员建立起关系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Fisman(2001)、Faccio(2006)也发现,政治关联企业比非政治关联企业能获得更高的银行贷款率、市场占有率和更优惠的税率。在面对财务危机时,政治关联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资金缓冲空间和资源,应对外界变化的能力显著更强。

2.董事会特征与企业风险

董事会规模越大,一些成员会存在侥幸心理搭便车,寄希望他人采取措施来应对风险,使得企业的决策效率降低,高管更容易通过建立众多的管理层使企业官僚化,此时高管不再是公司业绩的忠实追求者,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独立董事制度一直被视为解决股东与管理层之间问题的重要机制之一(Fama and Jensen,1983)。当公司业绩不佳时,独董更有可能对管理层行为提出公开质疑。而且,声誉越高、具有财务金融背景、任职时间早于董事长任职时间的独立董事更有可能对管理层决策提出质疑。进一步研究发现,存在异议独董的公司市场价值也更高。这表明当公司面临危机时,独立董事能够发挥监督作用,并且独立董事的监督行为能够缓解问题,提高公司价值【5】。

五、结论和建议

公司高管持有过度的管理层权力,可以与股东博弈,制定利己的投资经营战略和计划,加重委托矛盾,增大企业风险。为了激励经理人积极冒险,同时监督和防止自利的经理人过度冒险,可以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和治理机制帮助经理人降低风险,提高公司经营效率,使企业获得高额回报。

1.在管理层方面,实施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分离的公司领导体制,制定合理的管理层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的发展潜力,适当增加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促进管理层履行自己的职责。

2.在董事会方面,公司应选择一个适当的董事会规模,对董事任职资格要有一定限制。而现代企业独立董事大都由管理层聘请,独立董事行为较为消极,但并不必然意味着独董监督职能的缺位。要完善独立董事选聘制度,有效防止管理层介入独立董事的聘任过程,在董事会中增加具有财务金融背景的独董,以及具有高声誉的独董,以增强独董的独立性和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权小锋.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J].经济研究,2007(12)

[2]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J].会计研究,2007(12)

[3]代彬.彭城.高管控制权、资本扩张与企业财务风险――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5)

[4]洪峰.管理层权力、治理结构与薪酬业绩敏感度[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5)

[5]叶康涛,祝继高,陆正飞,张然.独立董事的独立性_基于董事会投票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1(1)

[6]廖理,廖冠民,沈红波.经营风险_晋升激励与公司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9(8)

[7]袁晓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来自中国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

[8]于富生,张敏,姜付秀,任梦杰.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J].会计研究,2008(10)

[9]迟旭升,李明.公司治理与企业财务风险相关性研究――来着深沪两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5)

作者简介:

徐驰(1990―),女,安徽歙县人,安徽大学2012级会计学硕士,研究方向:管理会计。

上一篇:浅析如何提高管理体系内审的有效性 下一篇:博弈论及其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