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平面设计概念及教学的变化发展

时间:2022-03-31 08:56:39

当代中国平面设计概念及教学的变化发展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平面设计学科的发展历程,平面设计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和原因。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带来平面设计的新面貌,非平面、图像媒体、综合材料等多种手段打破了“平面”的限制,更多和其他专业或其他学科横向交叉,让我们对专业名称和内涵做出重新认识,同时给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思路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当代中国;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教学方法;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J509文献标识码:A

Changes of Graphic Design Teaching in Recent Ten Years

HE Fang

一、相关概念

1、平面设计概念

平面设计一词来源于“Graphic Design”,Graphic(图形)的词意,一般解释为“适合于绘写”的由绘、写、刻、印等手段形成的图形记号;是说明性的图画形象,有别于词语、语言、文字的视觉形象;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大量复制的传播信息的视觉形式。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其概念既可以从视觉文化的宽泛的景观去认识,也可以从形式语言的构成特质去解读。

①平面设计是二维空间中的、非影视的、与印刷密切相关的以视觉传达为目的的设计活动。

2、平面设计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现代设计经历了从“图案学”、“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或者更倾向于用“艺术设计”一词)的发展过程。

③在此期间,平面设计这个专业也以不同的名称出现,例如:“装潢设计”、“图形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广告设计”,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大多教学内容都是围绕海报、书籍装帧、标志、VIS、包装等和社会设计项目相同的名称为主的。近几年来,随着设计教育改革,越来越多的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教学中,南京艺术学院的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也从“项目型”转变为“知识型”,也就是打破平面设计的一个个类型,综合整合成学科知识点,根据知识点设立课程,保留图形、字体、编排三大要素课程,新开设了平面形态、平面系统、平面类型等课程。很多院校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录编辑成书相互交流,这其中,有的课程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有了新的面貌。例如:南京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课题实验教学丛书》、中央美术学院的《中央美院设计教学经典丛书》、中国美术学院的《新设计丛书》等都具体详细地记录了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还有很多留学生把自己在国外的学习经验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也成为我们接收国外相同课程信息的一条渠道,例如:《在德国学习平面设计》、《把你的草图钉在墙上――在美国学设计》、《构字――德国平面设计实验教学纪实》,让我们鲜活地看到老师的课题,教学的方法,作业的过程。学院国际交流项目的增多,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在中国或国外亲身体验到真正的“国外课程”,另一方面让教师在课程的差异中不断找到新方向。

二、平面设计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和原因

平面设计既是基础又是终端。在一些前沿的作品中我们疑惑那些能否算是平面设计的内容,模糊的专业边界使我们看到平面设计的巨大张力,它究竟是被边缘了,还是更加中心了。国外的一些教学实例中我们看到,“Graphics”教学的课题作业形式不会受到维度的制约,以立体、装置、实验、书籍、海报等多种形式出现,其结果归结到视觉艺术的产品范畴。当我们只是看到它的现象的时候,往往难以总结这一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或范围,对平面设计究竟是什么产生质疑,也就是说无法用形式界定平面设计,但在对要素、语言、方法、形式的分析中,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显现出来,即依靠视觉传达知识体系,通过对视觉生理、视觉心理、视觉思维、视觉体验的研究,遵循视觉语言、视觉图式的原理,利用视觉语义、视觉文化、视觉关系的逻辑,创造视觉传达的形式。

2000年,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更名为设计学院。这是南艺设计学科正式告别图案和工艺美术,走向现代设计教育的宣言,但实际上教学的改变早已经悄悄进行了。此后的10年也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现代设计的开端。从“工艺美术教育”到“设计教育”是一个思考问题角度的变换,这一转换将为中国艺术教育的这一领域带来意义深远的变化。

艺术作品面貌的改变总是伴随时展悄然发生的,在21世纪的这十年,平面设计的内涵与外延大大扩展了。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图代替文字成为主导的社会现实让传统平面设计沟通方式改头换面。大量电子信息、图像、网络、削弱了文字信息的生存空间,纸质媒介也受到冲击,传统的平面设计形式为鲜活的影像媒体、互动形态、真实空间、材料质感所改变着。

1、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由学科名称想到的

平面设计这一专业名称对应西方“Graphics”这个学科,词义难免会有出入,平面这一词的来源多少和印刷出版物有关,是因为长期以来,受印刷时代的沟通方式影响,平面设计一直被认为只能在二维领域施展拳脚。可是,事物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人们观念的束缚,平面设计的触角早就延伸到了各个领域,不仅以平面的方式,更向三维、多维空间拓展;以纸质为基础的设计方式也更多的被综合材料、立体装置、图像媒体、音效等冲击。那么,如果平面不是这个学科的关键词,那什么才是呢?在新牛津英语词典里Graphics的解释是:The products of graphic arts,especially commercial design or illustration里面提到了graphic arts,它的意思是The visual arts based on the use of line and tone rather than three dimensional work or use of colour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看,视觉是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它是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的指导。但因为视觉艺术(visual arts)涉及的面非常广,容易引起误解,还必须对此有个界定。这种界定不应该是形式上的,因为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英文解释中提到的based on the use of line and tone就是形式上的界定,从专业角度来看不太准确。这种界定应该是从这个学科的本质特有属性上划分。在视觉艺术的范畴内,我们主要是通过对“视觉”这一本体的研究,解决“看什么”和“怎么看”的问题,用视觉的表达形式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达到沟通传达的目的。如此看来,“视觉传达设计”的名称在此时相对准确。但专业名称无论怎样改变都会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现在的词义越清晰,意味着将来调整的可能性越大。跟随时代,不断会有新的专业名称来取代它,所以,更重要的是接近学科的本质。

2、非平面、图像媒体、综合材料

因为学科名称的问题,二维的印象往往会成为束缚,总是有学科的界限干扰。其实,用“Graphics”这个名称,就会发现这些顾虑是不必要的。非平面不是现在才有的,学科中的系统设计、形态设计早已突破二维的概念。即使是最典型的平面的书籍设计,在人们翻阅的时候,打开、折叠、翻动的动作早就使平面具有了动态特征。平面设计早就具有非平面的属性。只不过,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图像时代的到来使“看”的要求大大提高了,看的内容要丰富、看的形式要多样、看的过程要科学。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较之十年前,现在的“看”真可谓大饱眼福。从这次的世博会,我们看到平面设计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很多领域。比如:德国不莱梅馆用不莱梅的四个音乐家作为主线,在展示中并没有过多结构上的设计,但是却用了很多“Graphics”的手法,用大量的雕刻图形作为布景和导示,用浪漫的手法使童话故事深入人心。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共享车辆这个展区,图形和图表成为重要的展示内容,图表被立体地展示在柱子上,让观众直观地进行对比和参照,而不是以传统的平面方式展现,同时,人们可以坐进一辆虚拟车,可以在里面拍照,照片立刻出现在画面上的多个汽车当中,告诉人们参加共享汽车计划,等于你同时拥有几十辆车。这里的照片和多媒体技术也是“Graphics”的延伸。

很多建筑设计的表皮就是一种“Graphics”,例如:瑞典馆交错的线条与大小圆点的板材的构成、俄罗斯馆外墙的各种民族图案、挪威馆剪纸元素与光线虚实交错、韩国馆平面与立体文字的演绎。

很多场馆运用到多媒体,但手段很多,令人眼花缭乱。西班牙馆用了大量的图像媒体资料是用连续的照片动起来的低技术手法。捷克馆用剪辑的手法,把多部动画片串联起来,动画角色从一个屏幕穿到另一个屏幕,立刻变成另外的角色,片段的组合与重构表现捷克动画的风格。意大利馆把设计草图过程与产品视频同步起来,展示思维的轨迹。不莱梅馆堆积起来的方块里是多个屏幕,动态图像用同步的方法使每个屏幕组合成一个不规则的大图像。其中演绎的依然是“Graphics”的内容。

二维到三维、多维;静止、非静止到动态,纸质到综合材料,抛开“平面”一词的束缚,“Graphics”存在于广阔的空间。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语言时代、书写时代、印刷时代到多媒体时代,人类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带来平面学科面貌的变化。因为“看”的广泛,“Graphics”也不可避免的和其他专业或其他学科交叉。大大扩展了“Graphics”的内涵与外延。这些现象的变化似乎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内容,为这个学科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的要求。

三、教学的启示

1、以视觉传达原理为指导,打好平面教学的基础

图形、字体、编排是平面设计的三大要素,视觉心理学、符号学成为图形设计的理论依据,可以说图形设计的本质就在于由受众通过图形的组织结构、视觉感应引发联想机制,理解图形的“意义”――主题、内容、内涵、象征、隐喻等。图形设计的形式法则及视觉化细节的处理,对题材、资源、信息、原型等进行的解构与重构,都是为了达到视觉传达的目的。

字体设计更加注重对视觉识别、字体结构和特征与视觉效应的研究,让学生了解世界各种字体艺术的历史、文化和表现形式,尤其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字体流变形式。学会单字单词设计方法。基本掌握中文字体和英文字体设计规律和方法。了解和掌握汉字专题设计、成套字体设计方法。熟悉多种文字的并存设计和以字体为主要设计要素的设计形式。掌握字体的信息传达与视觉表现。

编排中强调对视觉中心、视觉习惯、视觉流程、视觉层次、视觉趣味、视觉整体的把握,以古典编排方式、网格编排方式、自由编排方式的研究为基础,严谨地用编排的形式法则对比例、尺度、节奏、疏密等分析、比较,找到编排的学理。

2、以专业技能培养转变为专业素质培养

打破以纵向的、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教育模式

⑥。平面形态课程综合了书籍形态、展示形态、包装形态、海报形态设计的知识点,提炼出灵魂性的要素:形态这一关键词。平面系统中涵盖了平面设计中整体性设计的问题,书籍从每个单张到书籍整体、开启方式与阅读过程、丛书和套装书设计,无不体现系统的设计思路;品牌设计在战略指导下如何系统地设计和传播、环境中的系统设计,包括视觉环境系统、导向设计、公共空间的视觉系统设计等都是具有统一的设计知识点,用平面系统课整合这些原理。平面类型课让学生对图形、字体、编排应用在不同的设计类型中的不同视觉要求,研究视觉秩序、视觉关系,找到最佳与类型匹配的传达方式。

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有机会动手制作和感知,而不是在电脑前面虚拟和假设。工作室对每个学生开放,也扩大了平面设计与图像媒体、手工艺、环境艺术、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相关专业合作的机会。视觉文化、设计策略等课程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3、挖掘较新学科内容的深度,拓展跨学科合作的宽度

一些新的专业方向需求,如信息设计、说明性插图、信息导向、视觉环境系统等与十年前大有不同,这些重要的学科内容在深度上还远远不够,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前在教学中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的部分要变为知识体系纳入课程,而不是成为教学的盲点。

专业之间的链接成为平面设计教学拓展的另一个内容,从“平面”中解放出来,拓展跨学科合作的宽度,因为平面设计无处不在,“看”的广泛性必然带来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碰撞。

这些改变也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发生,在清华美院学生的作品中,关于奥运会的地图设计以信息设计为主体,用插图的手法,科学的信息分析与编排让受众从“图”中快速、有效、有趣地接收到地图信息。这些“苦功夫”相对于一个灵感显得分量十足。南艺学生毕业作品:关于健康的访谈录,从采访到资料信息整理再到视觉表现,不仅很好地将社会问题和平面设计结合起来,更提高了学生完成整个设计过程的能力。中央美院关于近视眼的视觉图形研究体现了课题对视觉的关注点和研究的深度。

四、结语

如果说整个20世纪90年代是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转向的过渡期,平面设计在这十年中的主要特征是带有装饰意味的设计,为书籍做封面和插图的装饰,较少关注真正书的内容、书籍整体和观众的阅读行为;为包装做装饰,较少去研究结构和功能,而注重包装表皮的设计。标志和VIS设计也是从较为单纯的视觉形式出发,而忽略了品牌战略的研究。进入21世纪的这10年,是平面设计转向以视觉传达为学科内容的时代,教学的科学和理性化作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对课题的研究、上课方式的研究成为教学的关注点。严谨的设计、科学的方法、理性的研究是成为设计强国的支撑,德国是典型的例子。设计中的这些理性成分在以视觉传达为学科导向的时代对平面设计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还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一定要被‘设计’”。

⑦如果说以前我们注重教手法,现在我们更注重教方法。

从国外设计学院的学生作品和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展作品中,我们也能透视到学科面貌的变化,更多的关于“看”的理性与感性的表现,最后呈现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有小录像、小动画、装置,当然,也有把设计过程做成书、册子、海报。国外一些课题中,教师注重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具体的结果不会受到专业限制,而运用本专业的知识进行课题的深入和拓展这个过程才是学习的关键。

课程改变直接带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化,顺应时代的改变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架构更加合理的学科模型,梳理学科的原理、方法、逻辑,让平面教学更加成熟。

①曹方《视觉传达原理》,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页。

②谭旭红《平面设计之非平面拓展研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年第1期。

③张道一《造物艺术的角度转换》,《张道一选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④《视觉传达设计原理》目录。

⑤许平《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装饰》,2008年第S1期。

⑥许平《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装饰》,2008年第S1期。

⑦泽韦林•武赫尔著,高毅译《在德国学习平面设计》,2008年版,第18页。

上一篇:论钢琴演奏中情感因素的技巧化 下一篇: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中魔幻意象的审美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