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取聚焦点,高考散文阅读中的语言鉴赏

时间:2022-03-31 01:57:05

觅取聚焦点,高考散文阅读中的语言鉴赏

关于散文语言的阅读与鉴赏,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理解的层面,要求读者比较准确地把文学话语转换成日常话语,即定位为“读懂”;二是鉴赏的层面,要求读者明白作者为了很好地传情达意究竟运用了哪些语言变形的技巧,产生了怎样的审美效果,即定位为“审美”。目前,这两个层面的考查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均有体现,其中,鉴赏层面的考查,近年有所加强,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向,能有效地检测考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读懂:把文学话语准确地转换成日常话语

情韵丰赡的散文语言,大多经过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力度小于诗歌),为了追求情感的真实感人,作者在语言运用中可能会有意识地违背生活逻辑,因此,读者在理解、还原的时候,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熟悉常见的语言变形技巧(或修辞技巧),从艺术逻辑的角度还原语言;二是要从作品的思想情感(或主旨)出发,始终围绕“情”字来还原语言(这一点与诗歌的语言鉴赏是相通的)。下面试以2010年高考天津卷所选的散文《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迟子建)的阅读为例来说明这一道理。该卷第20题是这样命制的:

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意?请概括回答。(5分)

这道试题是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作者在文章末尾说的这句话,的确是情真辞巧。从作者的生活逻辑来分析,她成年以后所了解的那个世界,在地理意义上,显然是远远大于童年所生活的“小小的北极村”的;但是,现在作者偏偏要说“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便是故意违背生活逻辑以求得艺术逻辑的真实,从艺术逻辑来看,作者原来是想表达出这样一个意思:小小的北极村占据了“我”的整个情感世界。这就是我们从作品中还原出来的日常话语,若真要这么表达,将会显得直露而了无情趣。作者既然强调小小的北极村占据了整个的情感世界,那么,北极村究竟给予了作者哪些方面的影响呢?或者说,作者从故乡那儿获得了哪些精神上的营养?对故乡的认识是怎样的?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了,便意味着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着眼于全文,逐条概括,即可形成答案。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要始终围绕“情”字还原文学语言。

【参考答案】(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作者的人生基础;(4)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的精神之源;(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二、审美:从鉴赏层面品析语言的节奏美

散文的语言也是非常讲究节奏的,有一种特有的闲散之美。其节奏,有情感起伏的内节奏,也有语言文字外部运动形式的外节奏。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散文语言的外节奏。欣赏散文语言的外节奏,可以从语音修辞、句式修辞的角度切入。

从语音修辞的角度来说,散文语言追求一种读之琅琅上口、听之声声悦耳的音韵和谐之美。要形成这种音韵美,就得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音节停顿(一字顿、二字顿、三字顿、四字顿等)以及押韵等问题。作家对语音的锤炼,当做到以声传情,即一切声调、音韵、停顿节奏的安排都得有利于情感的传达和情韵的形成。

从句式修辞的角度来说,散文语言追求一种整散搭配、长短交错、文白杂糅的参差错落之美。散文的句式本是“散体”形式的(相对于骈体而言),其句子结构,形态各异,有散漫之姿。但是,高明的作家往往会考虑如何在散句中配上整句(语言形式比较整齐的句子,如对偶句、排比句、回环句等),如何在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长句中配上短句(结构简单、形体较短的句子),如何在白话中配上文言以增强庄重典雅的色彩等问题。

目前,考查考生欣赏散文语言节奏美的试题有上升的趋势,其综合性较强,能较好地检测考生对文学语言的欣赏能力,湖北省的语文高考试题在这方面做得较好。下面试举两例。

2009年湖北卷所选杨振声的散文《书房的窗子》的第二段是这样的:

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个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阴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这段文字,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作者追求朴素淡雅、灵动含蓄之美的审美情怀,里边蕴涵着作者的人生观、艺术观。无论是作者的情感,还是笔端的文字,都是古色古香的,极富典雅、庄重之美。

从语音修辞的角度看,这段文字锤炼了一些简练、古拙的单音词,如,“虽是到处一样”的“虽”,“我独喜欢北窗”的“独”,这两个词分别换成双音词“虽然”“唯独”,亦无不可;但,冲淡了全文语言典雅的风格。再者,这段文字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韵的和谐,作者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押韵的字眼,如,“虽是到处一样”的“样”,“我独喜欢北窗”的“窗”,“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的“光” “向”,“我不爱中午的骄阳”的“阳”,其韵脚是“ang”,此类韵脚散落于前半段中,读之响亮、自然。

从句式修辞的角度看,这段文字,或短句,或长句,长短错落有致。如,“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前面是两个短句,后面则是三个长句了。这样的句式锤炼,还有多处。此外,本段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亦更见风致,作者把“不喜欢……而喜欢……”这样的排比句镶嵌在散句之中,透出一种工稳、整饬之美,又不失语言的灵动。最后,作者在语体色彩的调配上,也极有匠心,运用了一些文言色彩浓郁的词语,如,“隐翳”“清虚”“清晖”“山阴水曲”“枝叶扶疏”等,还多处引用古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等,这样便有了“文白杂糅”的古典韵味。

命题人为了考查学生品味、鉴赏文学语言的能力,在该卷第17题是这样命制的:

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二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复而典雅。)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稳、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2010年的湖北卷仍保留了这种题型,只是增强了其综合性,将语言鉴赏与表达技巧的鉴赏糅合在一块来命题。命题人选取了熊召政的散文《烟花三月下扬州》,该卷第18题是这样的:

作者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都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作者从“小秦淮”与“瘦西湖”的命名方式切入,揭示了扬州景物“尺水玲珑”“小家碧玉”的诗化意味。②多用古诗和四字词语,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言辞清丽、格调典雅。

由该答案的第二点可知,命题人将散文语言鉴赏的考点细分为语音(用四字词语实际是语音修辞的问题)、句式和风格三个内容。

其中,关于散文语言的风格鉴赏,对高中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也不便于命制高水平的试题。尽管如此,这里还是有必要谈及风格鉴赏的问题。

散文语言的风格也就是作家语言的个性化体现。作家生活经历、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到语言的运用上,因为语言是其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这样,其语言风貌自将异彩纷呈,各有千秋。有的清新隽丽,有飘逸之姿,如冰心;有的质朴平易,明白如话,如巴金;有的清新美丽,生动形象,如朱自清;有的浓郁奇艳,率真幽隽,如徐志摩……这些散文大家的语言皆已自成一格,当然,以独抒性灵为主的散文,其不同的情思,即使是同一位作家去抒写,在语言方面也会显示出不同的风采。读者在鉴赏时,一定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上一篇:印象安斯巴赫 下一篇:瑞士人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