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选择这一行

时间:2022-03-30 12:31:40

前一阵休年假,跑出去背包旅行,回来后开始补看这期间新出的电影,没想到一上来就看到了部不错的――《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虽然对大卫・芬奇的记忆更多还停留在《搏击俱乐部》时代,虽然这哥们近两年开始走更主流的路线,之前的《本杰明巴顿奇事》也相当温吞,但这次,他至少把一个不怎么好看的题材拍得很好看。

影片改编自Facebook(央视称之为“脸书”)的创业故事。电影不错,但我更想聊的不是电影本身。我一向不喜欢所谓“拔高”,读书时曾喜欢,但接触到一些现实后开始更关注细节,因为细节层面的东西多少还是能够改变的。但看完这部电影后,首先引起我思考的却是一个相当“拔高”的问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到底是什么?

Facebook的创始人,也是本片主角Mark Zuckerberg在电影里被描述为一个有严重交际障碍的电脑天才,其对交友网站的狂热源自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缺失,可以说正是影片开头那场失败的约会促生了Facebook。但后来的成功却使他陷入了更深的孤独,惟一的朋友也与其对簿公堂。影片结尾,Mark独自一人坐在宽大的办公室里,不断地刷新当年那位前女友的Facebook主页……

对任何文本的解读都是见仁见智。对于本片,王冉之前在微博上总结了很多点,但只有一点我深以为然,那就是:要想做成或做好一件事,“一定要对事儿狂热,而不是对钱和成功狂热”。我没那么苛刻,时至今日,对金钱和成功的全民狂热是既成事实,但我觉得,要做成或做好一件事――至少得首先对事儿狂热。这就不难理解国内现在的问题所在。虽然我们都对比尔・盖茨、乔布斯的故事如数家珍,但类似的事情却很少在我们身边发生。这么多年了,咱们的互联网最擅长的始终是拾人牙慧+本土发挥。这也不仅限于新媒体行业,延伸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拍不出好电影,其实归结到个体层面也是这个原因,时下人人都对预算、票房发烧,却没人对如何拍部好电影狂热。

或许这样说所有的圈内人太过偏颇。刚看了一半《海上传奇》,觉得贾樟柯还是在乎的,但问题是像他那样的现在太少。内地的电影人往往是一个赛一个能说,但很多人身上感觉不到那种作为影迷的狂热――如果你自己是影迷的话,就不难发现这一点。大家面上都在聊电影,但稍微到私下一点的场合却都聊其他的。还记得以前采一个声名显赫的大导演,聊到最近看什么片子,对方说也跟普通观众一样,什么片子火就看什么。从他的表述中,我约莫觉得看电影已与其个人兴趣无关,仅仅是工作需要而已。这样有些功利的“接地气”方式成效很有限,所以近两年不管他怎么尝试转型,观众的反应已经不大了。

这也是我觉得现在的动漫游戏圈更有亲和力的原因,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往往会因为共同喜爱某部作品而一下子拉近距离。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虽然中国目前同样没搞出好的动画,也没弄出好玩的游戏,但还有希望。要知道既定的组织和规则永远倾向于守成,而推动创新的力量则大多来自于个体,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实需要的就是Mark这样的宅人,借用御宅文化代表冈田斗武夫的观点:宅男宅女们敢于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狂热地投入。

最后,再次向大家推荐电影《社交网络》。

上一篇:东方式的爱情故事 下一篇:2010《综艺》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