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3-29 08:20:18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实践与思考

[摘 要] 粮食是人类生活、发展的基础。粮食的生产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国家的稳定。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必须进行科学的粮食生产。近年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取得非常好的成果。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实践。

[关键词] 粮食 生产 建设 实践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21-02

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以集中连片的标准农田为基础,以完善农田设施、提升农田质量、提高生产技术和健全服务体系为目标,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的要求,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设施、长久保护、强化管理,使之成为粮食稳产高产高效模式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2010年以来,路桥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稳能力、保总量、增效益”的粮食生产要求,以粮食功能区的规范建设为重点,以保护和管理为保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切实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完善工作,加快推进粮食生产转型升级。根据建设规划,到2014年,路桥区共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4.09万亩,到2018年建成面积达到7.1万亩。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3年底,该区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4个、3.57亩,共投入各类建设资金3631.3万元。新建、修复和完善了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粮食生产功能区累计新建修建瞎灌水渠道44.67公里;新建修建排水渠道46.39公里;新建机耕路46.42公里;新建修建泵站26座;农机下田坡597处。2014年全区计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5个、面积0.83万亩。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构建功能区管理体系

为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路桥区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实施计划,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相关镇(街道)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保障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纳入区委、区政府对各镇(街道)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财政、发改、国土、科技、交通、电力、供销、粮食、金融等部门积极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保障功能区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2.编制规划,引领功能区建设方向

按照省市下达的计划任务。结合路桥农业实际,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多次现场踏勘、认真研究、反复讨论,由区农林局组织有关专家科学编制了《路桥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2010~2018年)》。明确在全区范围内选择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标准农田进行规划,从2010年起用9年时间,计划建成粮食功能区44个、总面积7.1万亩。规划对路桥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总体布局、建设内容、资金筹措、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今后路桥区现代粮食生产布局明确了方向。

3.制定政策,激发功能区建设热情

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路政办发〔2011〕73号),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对原有各类粮食生产扶持资金进行梳理和整合,引导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在粮食功能区实施,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区、镇(街道)两级财政按每亩1000元的标准设立路桥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其中区财政承担70%建设资金,30%由镇(街道)财政配套投入。同时,做好国家农资综合直补及良种补贴政策、粮油种植大户直接补贴政策、农业购置及作业环节补贴和种粮大户水稻政策性农业保险、最低收购保护价及订单稻谷奖励政策等各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落实。

4.依靠科技,提高功能区建设成效

在完善农田基本设施、提升地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注重功能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并重。一是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种粮大户和其他粮食生产业主进行培训,提高农户的种粮技术水平;二是大力推广水稻机插、单晚“五改”、肥药减量增效技术和统防统治等先进适用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千斤粮万元田”高效生态模式,大力发展稻菜(瓜)轮作、稻鸭共育等农作制度创新模式。三是广泛开展粮食高产示范活动。为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高产创建活动,积极出台激励政策,区财政安排1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高产创建活动,对优胜高产示范方和高产攻关田给予奖励。

5.培育主体,提升功能区服务水平

为推进现代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积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专业合作组织,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提供统一育秧、机耕机插(播)机收、统防统治、烘干、加工等服务,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目前,全区已建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37家,其中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21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1家,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5家。

6.创新机制,促进功能区规模生产

我们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政策激励、市场培育、优化服务的方法,加快推进功能区内的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区政府出台《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签订规范合同、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给予每亩100元的资金用于扶持农田水利灌溉、机耕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全区有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56户,承包经营面积3.35万亩,种植水稻3.79万亩,占全区水稻面积的42.1%。

三、主要成效

1.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通过功能区建设,道路、沟、渠以及泵站、水闸、涵管等得到一次全面改造提升,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土肥沃”的新格局。

2.减少了耕地抛荒。耕地抛荒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困扰我区农业工作的难点之一,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载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耕作条件,“五统一”服务和代耕、代防、代收等社会化服务的开展降低了劳动强度,使一些因耕作条件差或嫌种粮劳动苦、效益低而抛荒的农民自愿恢复种粮;二是对于部分因劳动力缺失或确实不愿耕作而抛荒的耕地,通过合作社、大户等主体实行土地流转,已基本消灭了全年抛荒,许多原先抛荒多年的土地都已恢复了耕种。

3.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由于基础设施改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应用普及,功能区内粮食单产水平普遍提高。调查显示,2013年路桥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晚稻单产568公斤,比全区平均水平增32公斤,增幅为5.97%。同时也带动了全区面上的粮食高产创建,晚稻单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平均亩产达到530公斤。

4.提升了社会化服务水平。我区的粮食生产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低,先进技术的普及和技术到位率的提高难度较大,因此,大力扶持粮油、植保、农机等各类专业服务组织,积极开展“统一布局、统一供种育秧、统一病虫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机械化操作”等“五统一”服务,是促进产业提升,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21个功能区内已成立粮食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服务组织12个,机插率45.7%亩,统防统治率58.9。

四、存在问题

1.基层重视程度不够

镇(街道)领导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些镇(街道)主要领导甚至都不知道有这项工作。虽然列入考核,但认为投资回报低,不愿投入。

2.“非粮化”现象抬头

虽然省政府出台了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办法,但功能区内的土地属于农户人口田,农户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除了违规种植可禁止外,其所种植的作物由其自身决定,政府不能用行政干预手段改变农户种植意向,只能从政策上引导。当前,种植葡萄、瓜菜、苗木等经济作物的土地租金不断攀升,一般的已达每亩1000元左右,功能区内散户愿意将土地转让给蔬菜、瓜果等种植户,进而导致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愈加严重。

3.设施用地落实困难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明确规定:“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同经营者按照‘占一补一’要求负责补充占用的耕地”和“严禁占用基本农田”。而我区现有的耕地多为基本农田,功能区内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农机仓库等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方便操作,基本上占用的是基本农田,农业设施用地已成为限制该区水稻产业发展和功能区建设的瓶颈。

4.功能区建后管护不到位

功能区建成后,由于受益主体是千家万户的农民,相应增加了功能区的管护难度。部分地方出现人为损毁现象,个别农户为图用水方便,随意在渠道上凿洞开缺口,更有农户为方便翻耕机等机械进入,直接推倒渠道,造成渠道失去灌溉和排水功能。

五、对策措施

1.加强责任落实

各个部门要重视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和保护,这项工作也是保障粮食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使粮食生产的功能区建设与保护成为和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还有粮食安全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并要进行严格的考核。还有在进行审批和管护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耕地时,要严格的进行。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维护工作。

2.加强服务配套

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功能区建设和管护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要按照装备先进、实用高效、服务广泛、农民有用、产业有利的要求,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提高功能区社会化服务能力。充分利用水稻产业提升项目、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奖代补资金等,重点抓好水稻育秧、烘干中心等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二是提高功能区社会化服务水平。培育发展农资经营、机械化作业、病虫防治、粮食初加工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着力解决功能区规模化产业化以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三是落实农业设施用地政策。简化功能区农业设施用地审批手续,破解水稻产业化和功能区建设的瓶颈。

3.加强制度创新

积极开展农作制度创新,提高复种指数,大力推广粮经结合、种养结合、水旱轮作等农作模式,积极探索和推广“千斤粮万元钱模式”,达到稳粮又增效,这是防止区内“非粮化”最有效的路子。在功能区广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全面推广应用高产优质新品种、先进适用农艺技术,实现高产良种和适用技术全覆盖,努力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4.加强宣传管护

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对因自然灾害造成设施毁坏的及时上报并及时修复。功能区内的耕地原则上不得占用,对确实因为重大项目需要占用的,要严格执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认真总结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中的好典型、好做法、好经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何会超. 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思考与分析[D].浙江大学,2013.

[2]王岳钧,王月星,吴早贵. 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浙江农业科学,2013,01:1-4.

[3]毛晓红,徐红玳,毛小报,张琦,顾益康.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中的困境及对策建议[J]. 浙江经济,2013,08:40-41.

[4]金宗来,黄歆贤,林华,张剑. 温州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 浙江农业科学,2013,06:745-748.

上一篇:非韩第一人战 下一篇:鸟类导航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