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施工管理技术要点探讨

时间:2022-03-29 06:49:46

市政道路施工管理技术要点探讨

【摘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哪一个行业都必须要依赖于内部技术的革新才能寻求更好的发展。市政道路工程是国家长期投资的基础项目,在维持社会交通稳定运行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施工单位在承包市政工程后应做好多方面的管理工作,施工技术则是尤为关键的一点,这对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影响甚大。针对这一点,本文以道路施工中的路基工程为对象,分析了市政道路施工期间的技术管理。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阶段;技术管理;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拥有各种汽车的人数在持续增加,给社会交通流通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为了缓解社会交通压力,国家重点投资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市政道路工程具有“投资大、工期长、作业难、技术严”等特点,若施工期间缺乏综合性的管理体系则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给工程投资方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路基工程施工的质量要求

道路工程主要是服务于社会交通运输的需要,道路结构在使用期间要承受巨大的载荷。路基工程是道路施工的基层结构,对道路承担载荷能力的强弱有很大的影响。根据2010年《市政道路施工质量指标考核》规定,施工单位在制定项目作业方案时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路基工程施工方案。同时,还要严格参照路基工程的质量指标展开分析,以引导施工作业期间把好质量关。

1、稳定。稳定性是路基结构性能发挥的基本保证,若施工期间道路最底层的结构不牢固,车辆行驶后很容易造成裂缝、沉降等问题。路基工程稳定性指标的控制有助于防范路基结构在车辆行车荷载及自然条件作用下出现整体失稳、变形、破坏。施工单位在作业期间要采取措施加固路基结构,以防后期使用造成的各种破坏性。

2、强度。由于地质状况的不同,道路施工常会遇到不同类别的地基构造,尤其是软土地基工程往往是道路施工的难点[1]。“强度”是路基工程的另一大重点指标,对道路结构性能、使用寿命等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达到工程质量的要求,应保证路基工程在其他外力作用下不变形,同时维持路基的强度符合工程地域要求。

3、水温。根据道路工程检测报告显示,路基工程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质量问题,水温不均衡则是破坏路基的主要原因。因路基处于道路的最基本结构,其强度在地面水、地下水共同作用下显著降低。如:对于季节性冰冻地区,水温状况的变化易导致路基发生周期性冻融。施工期间要注重保温技术的运用,防止水温过低造成路基受损。

二、路基土方施工技术的管理

施工阶段是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加强施工期间的技术管理不仅保证了道路结构的性能,也能降低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根据路基土方的土层结构、厚度、水况等安排管理方案。另外,对于施工期间存在的其它问题也要做好应急处理方案。填方路基的施工技术的控制内容包括:

1、填筑管理技术。由于路基土方结构比较复杂,且每层之间的厚度大小不一。施工时采用的技术方案应该保持分层处理,这是对路基工程内部结构技术管理的一种新方法。施工时要保证达到上一层压实要求后才能继续填压下一层。分层填筑技术中的压实需要做好路基含水量的测定,通过专业检测保证含水量达到标准后进行碾压,且减少了工程返工返修次数[2]。

2、试验管理技术。市政道路施工属于综合性的基础工程,道路施工常会面对不同的区域,因而道路路基的土质标准也不一样。现场技术管理应设置“指标测定”环节,对不同区域的土质干密度严格测定,对不同的土质要分别标定干密度,干密度确定后才能设计相适应的施工方案。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对试验技术合理安排,以获得最为准确的干密度标准。

3、分段管理技术。与分层技术相对应的分段技术也是路基工程需要加强管理的方案,分段技术适用于大范围的道路施工。由于道路路段较长,在施工时通过分段处理的方法能减小施工单位的作业难度,提高道路施工的质量标准。如:纵向搭接两段交接处存在时间差异的,需先填地段应按1∶1坡分层留台阶;若两个地段同时填则应分层相互交叠衔接,搭接长度不得2 m。

4、指标管理技术。路基工程施工期间要做好相应指标的控制,这不仅是确保施工质量的要求,也是施工技术管理的最终目的。对于路基工程而言,其需要重点控制的指标包括:松铺厚度,根据路基土质的具体要求,路床顶面层最小松铺厚度需在8cm以上;填土宽度,标准情况下路堤填土宽度每侧要超出30 cm,压实宽度应达到设计图纸中规定的要求[3]。

5、压实管理技术。路基压实是为了加固路基的稳定性,通过对路基铺设材料的压实处理可增强土质之间的紧密配合,让道路地基更加稳定可靠。现场压实技术的管理需坚持“先边后中,加快路拱的构建;先轻后重,增强土基的强度;先慢后快,防止土层松动”。压实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清理路基层面的杂物或抽干水分等。

6、综合管理技术。除了上述管理技术外,现场负责人应从整个道路工程的需要设计管理方案,以协调好现场的施工作业秩序。如:机械管理,选择的工程机械设备要满足工程地形地貌、路基断面形状,用土量、土方调配等要求;含水控制,土的含水量不够时,配洒水车洒水等。此外,协调好现场人员的施工秩序也是综合管理的要点。

三、抗水防治技术的实际运用

考虑到气候环境的变化,对市政道路工程采取防水维护措施是不可缺少的。我国在2009年对早期建设的市政道路工程质量进行调查检测,结果发现超过30%以上的道路路基受到了地下水流冲刷的影响,使得路基结构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大大降低了路基工程的使用性能。市政道路施工管理期间采取抗水防治技术可有效防治水流造成的冲刷。常用的抗水技术如下:

1、片石防护。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将浆砌片石防护护坡、浆砌片石挡水墙等作为道路工程的基础结构,也是早期道路防范水毁的普遍方法。目前该防护运用范围广泛,主要运用于车流量较小的道路建设中,如:农村道路、郊区道路等,且防护施工的成本造价较低。

2、石笼防护。石笼防护主要运用于靠近河海流域的道路施工,对冲刷力大的道路防护效果显著[4]。如:沿河路基边坡或河岸常会遭到急流冲刷或风浪冲击,常规的路基防护方案达不到效果,采用石笼防护则能增强路基的抵抗力,且施工操作工艺简单、技术先进。

3、土工防护。该防护技术要使用到土工织物及土工合成材料,通过对各种合成材料的调配组合,对道路防护加强巩固。如:土工织物具有良好的排水作用、反滤作用、分隔作用、加劲作用,用于道路路基防护可抵制外力造成的冲击,在雨季水量较大的情况下同样具备良好的抗灾效果。

4、基础防护。市政道路的抗渗抗水防护重点在于路基结构,为了巩固路基构造的牢固性,施工时可利用加固材料进行填筑[5]。如:水泥沙袋,遇水后可凝固成块体,将其铺设于道路基层可实现永久性保护;混凝土浇注,在路基底层铺设混凝土,通过加固地基的方式增强抗水性能。

结论

总之,市政道路施工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现场负责人在施工期间要保证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加强道路路基施工的技术管理力度。另外,对于一些常见的道路病害也要及时制定处理方案,维持道路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永久性。

【参考文献】

[1]高海玲.市政道路施工期间现场管理技术的运用[J].甘肃科技,2009, 17(9):118-119.

[2]周勇.道路施工常见的病害与处理工艺的安排[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6(4):22-23.

[3]陈培.市政道路施工技术的规划管理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0,19(5):32-34.

[4]丰天伟.浅谈道路路基结构受损的因素与处理方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40(20)14-16.

[5]徐引娣.浅谈砖混房屋墙体裂缝的产生原因及处理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11)6-8.

上一篇:市政工程中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设计与施工 下一篇: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反季节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