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西兰体验“慢生活”

时间:2022-03-29 01:06:09

我在新西兰体验“慢生活”

“慢”在中国已经成了一个贬义词,它代表着“懒”。相反,“快”则成了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中国人似乎变成了最急不可耐的地球人。

2009年,中国女孩周月雨来到新西兰求学,本来也属于“求快一族”的她却发觉当地人几乎都很“懒”。慢慢接触后,她从一开始的鄙视转变成了信服,并在新西兰最美的旅游胜地基督城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懒人之旅。现在的她,不再单纯求快,对学习和生活也更能应付自如,效率也更高了。

欲速则不达,成功就像蝴蝶

2006年6月,我从厦门大学纺织学院毕业后在上海一家服装厂任面料组组长。处在瞬息万变的服装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长期奔波于样品间、工作室和生产线,我的思路越来越狭窄,灵感也像小溪流过沙漠,一点点干涸,我根本来不及思考和计划。

2009年5月,我辞掉工作来到新西兰奥克兰市进修纺织技术专业,目的是重新调整自己,弥补专业知识和英语方面的不足。为了减轻经济压力,我在一家中餐馆找了份兼职,整个人就像不停被抽打的陀螺一样转了起来。

6月25日这天,中餐馆老板通知我放假一天,我兴奋地拿起书包冲向了图书馆,准备好好温习一下功课,却发现图书馆也挂上了“关门”的标志。街上的人兴高采烈地游行着,鲜有开门做生意的商家,不少超市也关了门。事后我才知道这天是“女王诞辰日”,举国欢庆,连金融市场都休市一天,我不禁扼腕:新西兰人简直懒得连钱都不想赚。

相对于我的勤劳刻苦,新西兰人就显得自由散漫了许多。在这里动不动就放假,进入学校不到3个月,就几乎放了1个月的假,还没算上双休日。上某些专业课时,人总是来得稀稀拉拉,但一有休闲活动,大家就会十分踊跃,甚至主动承担起组织任务。对于喜欢拉着人参加派对的舍友米歇尔,我一直认为她懒惰不爱学习。

在这里,人们的速度慢得不行。面包店门口经常会排起10多米的长队,买到一个新鲜出炉的面包需要等半个多小时。在这个信息社会,甚至还有人没有手机,只靠家庭座机或者邮件联络。

一天中午,我在中餐馆收拾餐具时突然昏了过去,老板赶紧把我送往医院,并给我的紧急联系人米歇尔打去了电话。到医院时,我已清醒不少,知道晕倒的原因是由于劳累过度,没有必要在医院治疗,但医生并不听我的解释,足足问了半个小时的问题才算完事。一下午就这样过去了,我大声抱怨:“这儿的医生也太没效率了,看个小病居然花费这么长时间!”米歇尔煞有介事地说:“慢慢询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以进行合理治疗!”我辩解:“医生的时间是宝贵的,他可以用节约下来的时间诊治更多的病人。”米歇尔皱起了眉头,不再说什么。我不禁向她炫耀起期中考试的成绩:“这次考试我有3门是B+,两门是A-。我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源于我争分夺秒的学习状态。我每天只睡5个小时,走路和坐车都捧着书本……”还没等我说完,米歇尔就拿出手机,调出了她的成绩单,全部是A,有的甚至是A+,这下我彻底傻眼了。

我眼里的“懒女”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成绩呢?那一刻,我的自尊心瞬间被撕成了碎片,眼泪差点没有掉下来。米歇尔看着我坦率地说:“我早就觉得你的学习方法有些不对劲,但我真的很佩服你的精神。其实成功就像花丛里的蝴蝶,如果你想捉到它,动作太大往往会将它吓跑。”

美丽基督城,学习做个“懒人”

回到宿舍,我一直思考着米歇尔的话:“知识就像食物,需要时间去消化,而不是盲目吞咽。”正心有所动,突然接到了老板打来的电话:“小周啊,你工作很认真,是一位好员工。可你对自己太苛刻了,早晚有一天会累垮的。我建议你去基督城游玩一番,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2010年3月,抱着好奇心,我踏上了旅途。其实来新西兰之前,我就听说过基督城的美名,它是新西兰南岛的第一大城市,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为“世上最美的地方”。

下了飞机,我租了辆汽车,打算去市区找家旅馆住下。接近市区时,车道非常宽敞,但路面上却写着大大的“慢”字。通行量这么少,路又这么宽敞,还要求慢行?新西兰人真是“懒”到了家,我不服气地踩了下油门,心里充满了征服的。

背后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警笛声,我从后视镜里看到警车里伸出一只手不停地朝我挥动。我一头雾水,把车停到一旁,准备接受处罚,但警长却笑眯眯地拿出了一条草编的手链,上面绣着“SLOW(慢)”,然后对我说:“慢生活之城欢迎您!您刚才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会错过美丽的风景!”

只见沿途到处设置着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标志牌,按照这样的速度,我慢慢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处处馥郁的花香,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和与宁静,我突然大彻大悟,低速规定一方面是为了行驶安全,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让每一个来到基督城的人都能放慢速度,用心感受大自然。

那里就是一个世外桃源,有青山绿水,碧浪白沙,即使在市中心,也有随处可见的花园绿地。为了早点订下旅馆,停好车后我一路小跑穿过了街道。这时,我听到背后有人说:“小姐,请您慢一点。”难道走路也要限速?我装作没听见。是个帅小伙,他接着对我说:“如果您慢一点,就能感受到不一般的风景。慢是一种宽容自由的生活态度,它能让你感受到自我。”边说边向我出示了一张“超速罚单”,罚单上写着:如果游客不减速,志愿者就会一直跟着提醒。

为了甩掉小伙子,我装模作样地放慢了速度,可没想到步子一慢,我竟然闻到了一股非常好闻的花香,再一看,这里的人不论是居民还是游客,都是闲庭信步般走走停停。

环顾四周,我发现这里的建筑,不论是依山而建的度假村,还是普通的住宅,都是低矮而简单的设计风格,但在色彩上却鲜艳明快,红色的屋顶,蓝色的窗户,绿色的门,似乎家家户户比的不是房屋的气势与豪华,而是色彩的明丽与鲜艳。

在这里,几乎没有时间观念,我居住的旅店连时钟都没有。一打听才知道,基督城有一种禁忌,不要问别人时间,也别告诉别人时间。与德国人“一年后的事也作计划”相比,这里的人似乎没有计划可言。

没有计划,并不代表生活就会一团糟。在这个悠闲的氛围里,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欣赏到了落日的美:晚上8点多,太阳才很不情愿地慢慢落山,无垠的苍穹被上帝的画笔描绘出最富激情的美景,大片大片深浅不一的玫瑰色云朵在天空中盛开,房间被映成了粉红色。慢慢地,闪烁的星斗拉开了夜的序幕。

第二天清晨,细雨初晴,两道彩虹跨过老橡树茂盛的枝杈直泻而下。那一刻,我才明白什么是生活的美丽和精彩。

享受慢生活,用心体味人生

行走在基督城的大街小巷,我发现这里的居民几乎将“慢”贯彻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早上6点,你绝对听不到上班族车轮滚滚的声音;8点半才从面包店买来早餐慢慢享用的家庭不在少数;特别是晚餐,一坐下来他们就会吃上好几个小时,从开胃菜到主菜再到甜品,一道吃完再上一道……

这里的人晚上下班后一般不会宅在家中。不论是老人、小孩还是年轻人,都把傍晚时分当做慢生活的专用时段,不是用来泡吧和K歌,而是进行游泳、慢跑、垂钓、瑜伽等慢运动。不求速度,只求精彩;不必扎堆,但求情调。

基督城的人最反感的事情就是谈钱,这里没有人24小时紧盯着大盘指数,更没有疯狂的赌博风气。在书店的显眼之处,放的不是《穷爸爸 富爸爸》、《巴菲特传》等畅销书,而是《世界美食》或者《大师画作选》。如果说人们之间有攀比心,那比的就是谁享有更单纯的生活质量,而不是金钱。

旅馆旁边花店的老板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奶奶,我从店前经过时,她乐呵呵地向我打招呼,并送了我一枝玫瑰。我跟她愉快地攀谈起来,知道她已经百岁高龄,身体却依然硬朗。她向我传授了长寿的秘方:吃饭一定要细嚼慢咽,这样才能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基督城的人吃得简单,却美味健康,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新西兰的“长寿之乡”。

慢生活其实是当地人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老奶奶对我说:“基督城的人有一条默认的黄金生活准则:‘如果我们今天不能把所有的事做完,那么没有关系,因为上帝给了我们接下来的一天。’”

回到奥克兰,我不再茫然,我明白目标固然重要,但人生的乐趣不在于终点,而在于享受过程。我开始放弃不必要上的课程,深入研究那些感兴趣的课题。工作学习之余,我开始参加同学们组织的各种聚会,从中收获了许多难得的友情,和米歇尔的友谊也更进一步了。

当国内的相亲节目如火如荼时,母亲打来了越洋电话,说要介绍一个在新西兰留学的“富二代”给我,我拒绝了这种“速食爱情”,因为我知道,真正的爱情就像煲汤,需要慢慢地炖,滋味才会浓郁而且百转千回。

上一篇:从 减肥计划 开始:“黎明使者”发起世界运动 下一篇:我的苦难,是为女儿幸福做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