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122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3-29 08:03:37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122例临床分析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摘 要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50例确诊MP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肺外表现122例。结果:350例均有呼吸道症状,122例(34%)有肺外并发症,以消化系统(37.7%)、心血管系统(17.2%)、神经系统(12.2%)、泌尿系统(7.3%)、血液(5.7%)等系统多见。结论:MP感染可引起多系统、多脏器损伤。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肺外表现 儿童

支原体肺炎是儿科较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呼吸、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及骨关节等均可受累。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除呼吸道受累外,尚可累及全身多脏器受损,出现严重并发症,故应给予重视。现对我院近5年收治的支原体感染患儿肺外并发症回顾性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3年1月~2008年5月共收治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外表现患儿122例,男68例,女54例。发病年龄:2个月~2岁25例,2~6岁57例,6~14岁40例。全部病例血支原体抗体(MP-IgM)皆阳性,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或肺部有斑片状阴影或间质样改变,符合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消化系统损害46例(37.7%),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多见于疾病早期,其中肝肿大伴肝功能异常6例,主要为AST一过性升高,2周内均恢复正常。心血管系统改变21例(17.2%),心肌酶谱异常18例,其中CK-MB升高占35%。心电图表现为一过性心动过速、ST-T改变者10例,余正常。其中3例胸闷、乏力者行心脏超声检查心功能均正常。CK-MB、心电图大多在2周内恢复正常。

胸腔积液16例(13.1%),表现为胸痛、气短,轻~中等量积液,多为右侧,双侧积液2例。神经系统损害15例(12.2%),多有头痛、呕吐、嗜睡,其中4例脑膜炎,有发热、头痛、呕吐、颈抵抗及巴氏征阳性,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大致正常,脑脊液MP-IgM 8例阳性。头部CT正常,脑电图改变轻微。

泌尿系统改变9例(7.3%),多表现为一过性尿蛋白(±~+),一过性尿红细胞阳性,BUN轻度升高2例,Cr均正常。均无尿少及血压升高的表现,尿常规一般1周内恢复正常。

血液系统改变7例(5.7%),轻到中度贫血6例,血小板减少2例,白细胞减少3例。

其他系统改变:部分患儿出现皮疹,伴发热,多表现为一过性红色斑丘疹,丘疹性荨麻疹等,伴发热;另有2例患儿累及到关节,表现为一过性游走性大小关节肿痛。

治疗与转归:在阿奇霉素抗感染基础上,根据其脏器受损情况分别给予以保护心肌(如静滴1,6二磷酸果糖及大剂量维生素C抗氧化)、保肝治疗,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胸腔积液者初期加用小量地塞米松促进积液吸收等综合治疗,疗程14~28天,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有神经系统受损害者,酌情应用脱水、糖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无1例留有后遗症。

讨 论

支原体肺炎是儿科较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呼吸、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及骨关节等均可受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肺外症状,除直接侵袭和毒素作用外,认为免疫机制的参与起主要作用,肺炎支原体抗体与人体的脑、肺、心、肾、肝以及平滑肌等组织存在部分共同的抗原,感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或免疫复合物,从而引起呼吸道以外的其他靶器官的损害,表现受累器官的相应症状和体征。同时MP感染肺外损害患儿存在多种免疫失衡,主要表现为外周血辅T淋巴细胞过度表达,表现为ThL优势应答,以及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患儿对病原体的敏感性致免疫复合物引起血管病变,以IV型变态反应为主,从而导致肺外病变。

本研究资料中,肺外损害占MP感染患儿总数的34.8%(122/350),肺外损害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但以消化系统最多见,其次为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在肺外表现中,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者症状较重。近年国外报道MP导致神经系统损害较多,有格林-巴利综合征、横贯性脊髓炎、脑炎、脑膜炎及多发性神经根炎等。其中脑炎为MP感染的最严重并发症,其表现多样。有资料显示肺炎支原体所致神经系统损害的病死率高达10.3%,20%~30%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本研究资料中MP脑炎多见于学龄期儿童,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多伴发热,与其他病原体致脑炎比较无特异性,故应注意鉴别,尤其当肺部体征不明显,而首先出现神经系统异常时更应警惕。另据对心血管系统损害的报道,曾报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心肌损害比细菌感染引起的损害更严重,故临床上有必要对已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分析以观察有无心肌炎的发生。

本组资料中,MP肺外损害大多出现在MP感染的同时,少数出现在MP感染后1~3周,以肺外损害为首发或主要表现就诊。但也有部分患儿近期无明显呼吸道感染病史,可能与MP亚临床感染有关。因此及时进行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尤其重要。

治疗上,在积极控制感染的同时,应注意肺外损害的发生与免疫机制有关,均可短时间应用皮质激素,酌情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并根据并发症采取不同的对症治疗方案。绝大多数病例,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5.

2 俞善昌.有关支原体感染的几个问题.实用儿科杂志,1993,8(3):209.

3 包瑛,雷春莲.肺炎支原体肺外并发症患儿辅T细胞亚群及B细胞研究.临床儿科杂志,2005,23(5):309-311.

4 Gendrel,Moulin D,Lorr ot F.Procalcitonin and markers of infectionin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of children.Medecineet Maladies Infectieuses,2002,32(2):88-97.

上一篇:口服“妈咪爱”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影响观察 下一篇:新生儿颅内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