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约瑟夫一样生活

时间:2022-03-29 07:40:53

像约瑟夫一样生活

“像约瑟夫一样生活”,在经过南京市中心时,我被眼前的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吓住了。这是一个名叫“约瑟夫公寓”的房地产项目,除了知道它是一个音译名字,我不知道约瑟夫是谁又代表什么,广告上的画面提醒我,那是欧洲电影里的一种生活。在一个飘着小雨的下午,我在唐山碰到了“贝弗利山庄”,广告板上,那个珠光宝气的女士正在喝一杯咖啡。我在北京的家的对面是“哈佛馆”,每天上班路上,我看到连接不断的“澳洲女人”别墅,“格林小镇”,或是“东方银座”……

我在那种昂贵的、色彩鲜艳的广告牌上,不断看到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西方面孔。他们有的佩戴着假发,有的拄着手杖,有的牵着一匹马,有的挥动着高尔夫球杆。我甚至发现了一个热气腾腾的洗浴中心名叫塞纳河,心中暗想:不知海明威此刻是否正泡在其中?在中国,似乎每一座城市都出现了“曼哈顿”,一位成都的朋友告诉我,一幢“格林威治”公寓竖立在他家的对面,而一个新社区干脆起名叫“摩卡·筑”,只因为摩卡的咖啡香变成了新兴中产阶层的标志之一。

我还看到了数不清的这样的形象,标榜是正宗东方特色的太湖珍珠却佩戴在一个金发碧眼的姑娘的脖子上;一套百分之百温州产的西装,一定要套在一个头发卷曲、高鼻梁、蓝眼睛小伙子身上,品牌的名字则是某个英文单词蹩脚的中文翻译……北京、上海、广州的商业中心区,那些穿戴时髦、自认为是精英的男男女女们,相互叫着英文名,以致于我在一家公司工作四年,仍不知道对面那个女孩子的中文名字。这些人就像是钱钟书的《围城》中那位Jimmy Zhang的翻版。

在我短暂的新闻生涯里,我不断地听到那些雄心勃勃的记者与编辑说,我们要做“中国的《新闻周刊》”、“中国的《纽约时报》”;在谈到一位中国名人时,我们会说,她是“中国的奥普拉”、“中国的唐纳德·特朗普”、“中国的杰克·韦尔奇”;甚至一些最负盛名的机构,都难逃此运,一位北大学生说自己的学校是“中国的哈佛”,清华则变成了“中国的麻省理工”……

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习以为常的景观。我们一方面看起来信心十足地兴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坝,修建了一条非凡的铁路通往,将宇航员送上了太空,向全球供应衣服、鞋帽、电视机,令全球的石油、钢材的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却似乎永远缺乏信心,我们的坐标系是别人提供的,我们需要别人的赞扬、别人的肯定。

有些国人就是被突然推入现代世界的迟到者:步伐慌乱,把中山装换成了西装;用Michael Wang取代了王有才;早餐吃的是橙汁、火腿而不是豆浆、油条,从胡同、弄堂搬进了“东方曼哈顿”……总是在模仿别人,却从不相信自己的生活。

但我们自己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呢?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一直是一个被动的消费者,消费外来的技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

但是,一个多世纪的模仿与消费之后,我们必须重新建立某种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既不是对那种早已不复存在的传统的推崇,也不是对于现在自身状况的自满,而是确信一个社会在面临转变时,这种痛苦与喜悦的生活自身是有意义的。

我们用了那么多别人的名词与概念来武装自己,或者逃避其中,我们也不可能变成别人。你穿着那个欧洲小伙子所穿的西装,住进了“格林威治”,每天都喝摩卡咖啡,你仍是你自己,仍有着你自己的成就与喜悦,在这些真实的成就与喜悦到来时,那些从别人手中借用的标签显得多么荒唐。

【选自豆瓣网】

插图∕伪装∕秋 来

上一篇:老眼昏花与判案 下一篇:低俗是一种沉沦的痒